楊娟枝
【摘要】導讀策略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名著的濃厚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讀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閱讀名著變成了一種自覺的習慣。在教師精心設計下的導讀策略,一定會將名著閱讀實實在在地落到實處。
【關鍵詞】名著導讀;現(xiàn)狀分析;導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初中語文教材在課外古詩詞背誦之后添加“名著導讀”這一板塊,意在強調(diào)名著的重要性。引進中外名著,這對學生而言,意在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豐富他們的語言,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名著導讀,顧名思義,涉及兩個關鍵點:名著和導讀。名著一般都擁有最廣泛的讀者,是能夠經(jīng)受時間考驗的書,它令人百讀不厭,富有教育意義。導讀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其中,“導”的主體是教師,“讀”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教學應重在方法,重在策略,起到為學生閱讀搭建橋梁的作用。
一、名著導讀教學現(xiàn)狀分析
據(jù)我了解:教師在思想上對名著導讀不夠重視,這是緣于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較小。因此許多教師只是簡單地把故事梗概和主題告訴學生,直接把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形象作一簡單分析,最后出一些題目來檢測學生的閱讀情況??墒谴蠖鄶?shù)學生根本就沒有讀完,還有人甚至連書都沒有,學生不熟悉不了解,又怎能對老師講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呢?這樣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來說毫無吸引力。這樣的導讀是空洞的軀殼,空有形而無神,根本無法企及名著給人帶來的審美體驗。部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引進名著導讀,意在強調(diào)名著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學生關注名著,閱讀名著。因此,教師的“導”切不可流于形式,教師的導向作用非常重要,指導得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展開名著導讀呢?下面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策略。
二、如何激起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致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己深刻體會到閱讀的快感,從而有不斷閱讀下去的欲望,這也是教師教學名著導讀最為關鍵的一點。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呢?“舉辦閱讀沙龍、手抄報比賽、開展朗誦比賽、讀書筆記展評、講故事比賽、小組互相出題競賽”等,這些形式多樣、深受學生喜愛的讀書活動極大地調(diào)動了讀書的熱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和競爭意識,培養(yǎng)了他們認真深入閱讀名著的興趣。其次,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導讀的方案,例如指導學生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這部書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名人眼中的法布爾”。二是“我眼中的法布爾”。目的在于讓學生課前熟悉一下這部書的大概內(nèi)容,使學生從兩個角度在腦中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三是讓學生走進“書中世界”。以第三人稱的語氣,將圣甲蟲的“閃亮登場”的場景用語言表演出來,以此激發(fā)學生興趣。四是我的“個人空間”。以第一人稱口吻,塑造不同角色,將“文字”表演出來。學生設計的“個人空間”積極、主動,異彩紛呈,不僅培養(yǎng)了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還使同學們的繪畫才能和寫作才能充分展示了出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這也是對學生人文情懷的熏陶。
三、“導”的讀書方法
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笨梢娭笇W生讀書學習的方法尤為重要。同樣,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推薦的名著,教師不能只管布置而不給予具體可行的指導。這樣學生讀書可能走馬觀花,甚至看熱鬧,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指導有方。不同的體裁就應該有相應的讀書方法。例如《昆蟲記》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僅是一部文學巨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這部文學作品以其瑰麗豐富的內(nèi)涵,喚起讀者對萬物、對人類和對科普的興趣。要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借助本書的簡介,大概了解作品大致內(nèi)容及作者生平事跡,或許會產(chǎn)生出一系列相關的疑問和好奇,帶著這樣的感覺讀書,會有讀下去的樂趣;二是在閱讀作品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不能理解的術語或?qū)I(yè)詞匯,可借助任何方式去了解、學習;三是體會科學作品中隱含的科學思想,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閱讀這一獨特的審美過程;四是融合作者的人生感悟,體會作品巧妙藝術表現(xiàn)和藝術趣味。
如指導學生閱讀《紅星照耀中國》這本紀實作品,首先讓學生閱讀序言、瀏覽目錄、跳讀正文,使學生明白,作品是按照“探尋紅色中國”的時間順序來記錄見聞的。作者斯諾用他耳聞目睹的共產(chǎn)黨人及紅軍、蘇區(qū)的真實情況,力求解開“紅色中國”這個謎。其次,指導學生邊讀邊梳理作品中的前因后果、發(fā)展線索。提出問題:作品寫了什么人?他們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做些什么?重點突出了什么內(nèi)容?使學生了解到《紅星照耀中國》作者所描寫的“紅色中國”過程和歷史的兩個紀實層面。引導學生一要從事實中汲取營養(yǎng),二要向作者“取經(jīng)”,首先應從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紅軍為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浴血奮戰(zhàn)的歷史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其次要學習斯諾作為新聞記者的敬業(yè)精神和探索真相的可貴勇氣。
四、引導學生賞析名著中的精彩片段
名著的篇幅往往很長,而課堂時間有限,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其中的精彩片段進行精讀賞析。讀時可以勾、畫、圈、點,也可以寫批語。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筑路”是全書的一個精彩片段。本章主要描寫修筑輕便鐵路的過程。1921年深秋,為了解決省城冬季的取暖問題,省委決定在入冬以前修筑一條通到森林的輕便鐵路,用來把森林里的木材運到城里。保爾參加了筑路工程。在指導閱讀時,我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閱讀思考:筑路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筑路者在面對這些困難的時候態(tài)度如何?有什么樣的具體行為?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學生認真讀書思考,圈點勾畫,寫批語。然后再和小組同學交流。最后大家明確:筑路者面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不畏艱辛,以驚人的毅力和無比頑強的拼搏精神與困難做斗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表達了大無畏的革命及英雄主義精神。
思考這段作者為什么要濃墨重彩的描寫環(huán)境的惡劣,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學生明白了這里的環(huán)境描寫是為了渲染一種悲壯氣氛,烘托出英雄堅強的意志、高尚的情操,也向我們解開了鍛造英雄的秘籍——環(huán)境造就英雄。
五、開展讀書專題探究活動
專題探究就是圍繞某一個主題進行的讀書探究活動。它能把學生的閱讀引向深入,形成思維的深刻性。更主要的是尊重學生的個性需要和閱讀興趣的需要,以人為本,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培養(yǎng)他們與人分享、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里以《紅星照耀中國》為例,全班閱讀這本書,根據(jù)各自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專題,分小組進行探究。
專題一 ?領袖人物和紅軍領袖的革命之路。(1)外貌形象與言談舉止;(2)出身與家庭;(3)童年的經(jīng)歷;(4)受教育情況;(5)參加革命的起因;(6)參加革命后的經(jīng)歷
專題二 ?關于長征。(1)長征的起因;(2)長征的路線;(3)長征中面臨的困難;(4)長征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5)長征的歷史價值
專題三 ?信仰與精神。(1)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革命信仰;(2)長征精神的內(nèi)涵;(3)當代青少年如何傳承長征精神
除了這些專題,本書還涉及多方面的內(nèi)容,如陜北蘇維埃政權、西安事變、中國發(fā)生紅色革命的原因等,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還可以自選專題,自行探究。探究過程結束后,再在班上召開讀書交流會或?qū)懽x書報告。
實踐證實,以上這些導讀策略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名著的濃厚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讀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閱讀名著變成了一種自覺的習慣。在教師精心設計下的導讀策略,一定會將名著閱讀實實在在落到實處。學生也一定會受益終生。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