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暾 黨藝偉
[提要] 個人所得稅法自1980年出臺以來,在2018年迎來第七次修訂。本文首先就新個稅法中與員工工資薪金相關的內容及對企業產生的影響進行闡述,然后為企業提出充分利用規定扣除項目、合理利用全年一次性獎金、應稅工資福利化和實施股權激勵等個稅籌劃方法,并通過薪酬體系設計不斷優化薪酬結構水平,增加企業競爭力。
關鍵詞:個稅改革;個稅籌劃;薪酬體系設計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18年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新常態下陜西省輕工產業發展環境、動力及戰略研究”(18JZ011);2018年度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西安市小微企業‘雙創平臺與校地聯動機制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8J13);陜西科技大學2017年教學改革項目:“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7Y069)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4月17日
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多項個稅新政策得以出臺和實施。這不僅涉及每一個納稅人,也關系到廣大企業等市場主體,勢必會對企業現有薪酬制度及用工模式等產生重大影響,企業在薪酬制度方面使用的個稅籌劃方法急需更新,企業須通過個稅籌劃不斷改進薪酬體系與薪金發放制度。
一、與員工工資薪金相關的個稅內容
在本次個稅改革中,針對工資薪金的變化與企業員工是最密切相關的,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首先,實施綜合與分類結合稅制,建立新的個人所得稅項目體系(從11項減至9項)同時實施綜合性扣除機制,個稅計算由按月扣繳到按年匯算清繳,提高扣除標準,并增加針對子女教育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項目,適當調整稅率級距,綜合所得扣除項目及適用稅率如表1所示。此外,在新稅法正式實施背景下,年終獎所得稅計算是繼續沿用國稅發[2005]9號文件的舊政策,還是采用并入綜合所得按年度所得進行納稅等其他方式,一直是個未知數。隨著財稅[2018]164號的出臺,這個問題的答案終于明確,文件指出,以2021年12月31日為截止期限,在此之前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不必并入綜合所得,并與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等股權激勵相關的所得,同樣采取以上政策。這是個稅改革從分類稅制走向綜合與分類結合稅制的過渡政策,有利于稅負繳納方式的穩定轉換以及新個稅法的順利落實。(表1)

二、新個稅改革對企業的影響
(一)企業工資薪金的個稅籌劃方法需重新調整。新個稅法出臺前,個稅起征點為3,500元,原有工資薪金個稅按月進行繳納,由發放企業代扣代繳,企業可以通過均衡員工各月工資收入以及薪酬結構籌劃等方法,降低員工個稅負擔。在新個人所得稅法下,工資薪金改為按年計算個稅,企業員工取得的包含工資薪金在內的綜合所得合并計算,扣除標準提高至每年6萬元,個人每年度進行匯算清繳。這種綜合性扣除機制的實行,導致企業相關個稅籌劃方法失去作用,勢必會對企業現有的員工個稅籌劃方法和薪酬福利策略產生很大影響。從節稅角度而言,公司必須對激勵員工的薪酬策略和個稅籌劃方案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新個稅改革背景下的政策變更。
(二)為企業帶來個稅申報和稅務合規風險等新增負擔。此次個稅法修改,企業員工個稅繳納由按月扣繳轉變為按年匯算清繳,企業依照個人所得稅法規定預扣或代扣稅款,由員工自行或委托企業和其他個人辦理年度匯算清繳。另外,個稅法首次增加贍養老人等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員工個人在工資薪金發放時,可以向企業提供專項附加扣除有關信息,由企業在預扣預繳稅款時辦理專項附加扣除。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必須充分了解申報的復雜性,規范個稅的相關申報與審查工作,改善內部操作流程,降低企業的稅務風險。隨著綜合計稅、專項附加扣除等新個稅改革措施的推行,未來的個人所得稅征管將有可能從過往以扣繳義務人為中心的模式,向納稅人與扣繳義務人并重的模式逐步轉變。
(三)企業相關人員工作負擔加大,用工成本增加。本次個稅法修改與前六次修法相比,它不再僅僅局限于個稅起征點的小修小補,而是推出一攬子改革措施,新變動比較多,企業稅務人員的工作負擔也有所加大。在新的政策影響下,企業原有的個稅籌劃方法已不能與新個稅制度相適應,這就要求企業制定新的個稅籌劃策略,做好相關人員個稅知識體系的更新工作。對于已經習慣原有個稅條例的相關員工而言,必須積極進行新個稅知識的學習,以新個稅為指導開展企業個稅扣繳工作,不斷規范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此外,為服務高管的稅務需求及企業的稅務合規需要,企業可能需要增設新的財務及人力資源崗位,企業用工成本會進一步增加。
三、企業員工個稅籌劃方法
企業作為個人所得稅的扣繳義務人,通過個稅籌劃不僅能增加員工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而且有利于減少企業的納稅支出,增加企業可支配收入,從而推動企業的穩健發展。本文結合新個稅法的內容,提出如下個稅籌劃方法,希望能給企業帶來相關借鑒思考。
(一)充分利用新個稅法規定的扣除項目。在此次個稅改革中,員工綜合所得的扣除項目相較以往變化較大,免征額提高,并增加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新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收入-免征額-三險一金-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企業應充分了解新的優惠政策,利用好可進行稅前扣除的項目。首先,企業必須做好專項附加項目的扣除工作,對員工提供的各項扣除資料,企業應依照條例規定及時接收并如實扣除,通過對不同員工六項專項附加扣除項目資料的審查與落實,使其享受相應附加扣除項目。同時,員工“三險一金”作為稅前扣除的基本項目,企業必須按照規定征繳比例為員工繳納,住房公積金作為員工的一項隱性收入,企業可以適當提高住房公積金的繳存比例。此外,個稅扣除項目中包括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企業可以替員工購買稅前準予扣除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或者遞延型養老保險產品,實施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遞延納稅優惠政策,并納入統一薪酬體系進行管理。
(二)合理利用全年一次性獎金的稅收政策。在全年一次性獎金政策過渡期間,企業可以合理利用過渡政策確定企業的薪酬方案以最大限度減免員工的稅負。首先,針對員工當年綜合所得計稅是否包括全年一次性獎金這一問題,企業應當以員工的綜合所得及各個可扣除項目的實際情況為主要依據,在統籌考慮各個應稅項目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籌劃。當員工除全年一次性獎金外的綜合所得比較少,而規定的各類可扣除項目的金額較大時,將全年一次性獎金并入綜合所得計算個稅是優化薪酬發放環節的較好選擇,主要針對的是薪資較低的企業普通員工。而作為擁有高薪資獎金的企業高管與核心員工,應以稅負最小化為落腳點,做好其年綜合工資所得與全年一次性獎金之間的分配工作,對工資和年終獎進行“低稅率搭配”,通過相互轉化使年終獎與綜合工資的適用稅率均達到最小化,靈活調整薪酬發放方案。在員工年收入總額確定的情況下,企業可以引入臨界點理論分析員工薪資獎金如何配比,明確交稅臨界點,避免“多發少得”情況的發生,有效降低員工的個稅負擔。
(三)應稅工資福利化,提高員工待遇。企業向員工支付的工資是名義工資,員工取得工資后還必須支付與工作相關的一系列費用,如果企業能夠將這些費用轉化為員工福利,同時降低員工的名義工資,對于企業而言并未增加其實際支出,對于員工來說也并未降低其實際工資,但由于名義工資的降低可以減少員工的個人所得稅,實際上增加了員工的實際工資,雖然改變了收入形式,但享受到的收入效用沒有減少。收入項目福利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企業可以為員工提供各種集體福利設施,如企業免費提供或收取部分租金提供住房,提供員工食堂、衛生醫療設施及文娛休閑室等員工服務設施;第二,企業可以為員工配備工作所需的必要工具并承擔免繳個稅的相關費用,如提供電腦、手機等設備,報銷標準內的餐飲費、通訊費、交通費、旅行路費等費用。通過這些福利抵減工資薪金收入,縮小部分個稅成本。此外,根據個稅法規定,差旅費津貼及誤餐補助等六種補貼不需要繳納個稅,企業應根據員工個人實際情況及時給予福利支持,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四)實施股權激勵,創新薪酬兌現模式。為了留住企業核心人才,除提供必要的福利待遇外,企業還應不斷創新現有薪酬兌現模式,將股權激勵方式引入企業薪酬體系,實施必要的股權激勵。以股票期權為例,它是指上市公司授予公司高管和技術骨干在未來某一個日期內以一種事先約定的價格購買公司一定數額股票的權利,包含境內和境外上市公司的股票。股票期權主要包括施權、行權、持有、轉讓四個交易階段,不同階段稅收政策規定各有不同,涉及的所得類型也不同。在員工行權、持有、轉讓三階段分別涉及“工資、薪金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以及“財產轉讓所得”,企業應合理控制這三種不同類型所得的整體稅負,使其總應納稅額最小化。與一次性向核心員工發放高額薪酬獎勵相比,向員工授予股票期權這種激勵方式不但降低了應納個人所得稅額,而且員工能享受相應股東權利,通過利潤分配進一步提高員工的實際所得。這種股權激勵方式能有效把企業高級人才與其自身利益結合起來,形成員工與企業發展的利益共同體,而且企業不必為此承擔任何付現成本,在個稅法修改的過渡期內是一種理性的薪酬激勵方式。
四、個稅改革下的薪酬體系設計
個稅改革背景下的員工個稅籌劃始終是圍繞薪酬體系進行的,所以有必要結合新政策規劃或建立企業薪酬體系,否則個稅籌劃是盲目的。總的來說,企業需要結合業務特點和企業發展階段規劃不同類別人群的薪酬結構和水平,本文大致將員工劃分為高管、核心員工、普通員工三個類別,并對其進行薪酬體系設計。首先,在高管薪酬結構中,高管的薪酬是由固定薪資、獎金、期權/股權構成,高管薪資水平較高,并且全年一次性獎金和期權/股權占年總收入比例較大,一般至少占年薪50%,不同發展階段以及不同業務的公司占比不同。企業核心員工的薪酬中固定薪資和獎金占比較大,而期權/股權占比較小,在給予核心員工獎金激勵時激勵時機和激勵水平必須到位,同時要慎重設計期權/股權的授予標準,以免激勵過度且稀釋期權/股權。普通員工的年薪由固定收入和獎金構成,和業務關聯度較高的部門員工,其獎金占年薪比例較高,約30%~40%,而職能部門員工的獎金占年薪比例較低,約10%~20%。企業必須做好不同類別員工薪酬結構與水平的規劃工作,使薪酬在發放合理的同時保持一定的競爭力,最大限度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主要參考文獻:
[1]魏浩征.新“個稅”已來,請接招[J].人力資源,2018(10).
[2]阿計.個稅改革的挑戰和機遇[J].人民之聲,2018(10).
[3]陳淑貞.新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意義探討[J].財會學習,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