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立足新常態的宏觀背景,提出基于隔離與協同的“高校競合戰略”破解遼寧高校發展困境。主導邏輯是從三個層面打破現有高校發展的“心智困境”與時空局限:一是以省域、跨省、跨國的高校競合破除地域性思維局限;二是學科內與跨學科的高校競合,打造開放性教學平臺;三是推進高校全產業鏈的縱向競合,促進遼寧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隔離與協同;競合戰略;主導邏輯;遼寧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3-0135-02
新常態背景下,遼寧高校發展戰略模式面臨以下現實困境:第一,高校發展模式同質化缺乏辦學特色;第二,“互聯網+教育”對傳統高校教育體系的沖擊;第三,空間、資源局限對高校發展的條件制約。從文獻來看,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一是具備行業特色的高校發展戰略模式,如礦業、成人高校等;二是地方特色高校的發展戰略;三是特定歷史時期(如社會轉型期)或特定任務模式下(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高校發展戰略;四是高校戰略模式的系統性分析,如TOWS矩陣、博弈論等工具的應用(曹健,2010);五是對高校發展戰略的影響要素研究(程家旗,王俊清,2015)。總體來看,現有研究局限于單純的競爭或合作思維,對新常態下高校發展戰略缺乏理論思考,對“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戰略缺乏理論創新。從競合的視角建構高校發展戰略模式的應用型研究,是現有教育改革領域的一大空白。
一、理論基礎
(一)差別優勢
“差別優勢”(Distinction Advantage)是本文前期研究界定的一個概念(邱國棟,韓文海,2012),用以指競爭對手之間相互難以模仿、并有效維持雙方競爭均勢與平衡的優勢。差別優勢的理論建構源自兩個方面(見表1):首先,從理論層面來看,差別優勢是相對于經濟學領域的“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和“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而提出的管理學概念。絕對優勢是基于效率差異考察而得出的概念,即“使用同樣生產要素(勞動)生產同一種產品的經濟體之間,勞動生產率高的那一方具備絕對優勢”。而比較優勢則是基于機會成本差異提出的經濟學概念,強調考核生產同樣產品的經濟體哪一方的機會成本更低。其次,從實踐層面來看,差別優勢是對耐克與阿迪達斯基于隔離機制的競合實踐所提煉的概念。因此,差別優勢強調管理運作的成熟度、競爭優勢的相互難以模仿以及戰略實施的有效性程度,本質源自企業異質性資源(如核心能力、動態能力、隱性知識等),其意義在于解釋了隔離機制作用競合效應的理論根源與邏輯起點。
(二)基于差別優勢的隔離機制效果
隔離機制(Isolation Mechanism)的經典理論源自生物地理學概念,包括地理隔離、季節隔離、形態隔離、行為隔離四種形式。美國學者Rumelt(1984)最早將隔離機制概念引入組織戰略研究領域,并界定為“為保持企業獨立性,防止企業核心競爭能力被學習、模仿或轉移,維持企業持續資金流和持久競爭優勢的經濟力量。包括稀缺資源的產權和各種各樣的準權利,形式有保護層、信息不對稱以及制止模仿競爭的摩擦”(Rumelt,1984)。隔離機制體系有三種形態:所有權(Property Rights)、學習與開發成本(Learningand Development Costs)及因果關系模糊(Causal Ambiguity),基于上述形態建立競爭能力模仿壁壘。David Besanko(1999)等人進一步將隔離機制凝練為模仿障礙(Impediments to Imitation)與提前行動者優勢(Early-mover Advantage),前者強調有形(如法律限制)或無形(如“隱性知識”“因果模糊”等)障礙來防止競爭對手的模仿,后者則通過先行優勢增加競爭對手的模仿成本,如學習曲線、轉換成本及網絡外部性等。
本文強調的隔離機制效果是建立在差別優勢基礎上的,意在保護企業核心競爭力不被模仿的同時,實現產業保護、市場隔離與競爭雙方共贏的競合效果——具備差別優勢的組織間基于隔離與協同的競合共生,本文的前期研究將這一效果界定為“隔離機制的競合效應”,具體包括樹立縱向障礙的產業保護、做大做強產業與市場、劃分市場隔離帶與產業保護帶、獲取嵌入性競爭優勢等(邱國棟,韓文海,2012)。從理論邏輯而言,有隔離機制才有協同效應,才可能實現競合效果。因此,上述理論是遼寧高校基于隔離與協同的競合戰略主導邏輯,亦奠定本文的理論基礎。
二、案例研究
基于本文的研究設計,從差別優勢、隔離機制、競合效果三個指標選擇國內外兩組案例樣本,其中國內樣本為遼寧省內高校,具備共性與差異性,同時為遼寧高校競合戰略提供參照與戰略落地的可行樣本。
(一)單元案例1: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
同處美國波士頓地區的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綜合性、理工類大學,兩所學校僅一街之隔。首先,兩所高校差別優勢明顯:“哈佛人不會算,麻省理工的人不會寫”。哈佛大學是世界上專業最齊全且十分突出的少數大學之一,其中如哈佛商學院、醫學院、法學院世界排名前三,但唯一的短板是工學院(排名前20以外)。與之相對,麻省理工學院被譽為世界最好的工學院,理工科的差別優勢與哈佛大學形成完美互補。其次,二者基于差別優勢的隔離機制效果顯著。因為有彼此的存在,哈佛大學的工學院難以發展,因為來波士頓工作的工科學者會首選麻省理工,而麻省理工的文科建設面臨同樣的問題。因此,在各自的差別優勢領域,“先動優勢”與“模仿障礙”極為顯著,且短期內不可能改變。為此,哈佛與麻省理工允許本校學生選修對方的課程且學分互換,協同效應極為顯著,為基于隔離與協同的高校競合提供極具參照價值的樣本。
(二)單元案例2: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與東北財經大學
與國外樣本類似,國內大學也存在類似的隔離機制效果: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與東北財經大學三所大學區位上形成空間集聚,差別優勢與隔離機制效果極為顯著。三所高校的學科分布與專業設置具有明顯的差異:大連理工大學以理科、工科見長,且具有極高的學術聲譽;而大連海事大學學科優勢雖然也是理工類為主,但專業極具特色——是國際海事組織認定的國內少數幾所海事院校之一,因此,學科與專業的差別優勢在于多個細分領域具備國內領先甚至壟斷性優勢,如“海商法”等;而東北財經大學聚焦商科專業建設,獨樹一幟,在專業領域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與較高的學術聲譽,與其他兩所高校形成專業與學科互補。
截至目前,三所高校基于差別優勢的隔離機制效果體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嵌入性優勢。學生在本、碩、博期間分別就讀于上述三所高校的現象較為普遍,為學科交流與人才流動提供了不同學科背景的嵌入性優勢;第二,共同做大做強。三所高校基于差別優勢的發展、互補與良性競爭為區域內的產業集聚、學術集聚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與人才供給。三所院校所處的高新技術園區,是大連乃至東北高新技術產業與知識密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其兩性發展直接得益于三所高校基于隔離與協同的競合戰略。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破除思維局限的“心智困境”,積極探索并構筑差別優勢
真正限制遼寧高校發展戰略模式的并非制度困境,而是心智困境。改變發展戰略模式,首先應進行認知升級——從傳統情境下的心智模式升級為全新技術情境下的心智模式。現有高校發展戰略的一個認知局限是發展模式同質化,普遍認知是較低層次的高校模仿較高層次的高校的發展模式,而忽視自身的差別優勢,喪失充分利用自身的異質性資源獲取獨特性發展戰略路徑的機遇。因此,需要打破常規的思維模式,立足于高校自身的差別優勢或基于異質性資源積極構筑差別優勢,以使不具備傳統競爭優勢的高校探尋一條差異化的成長路徑。尤其對于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高校,可以提供一條“逆勢攀升”的戰略路徑。基于此,本文認為,遼寧高校應摒棄傳統思維的“心智困境”,認清或積極構筑自身的差別優勢,以建立基于隔離與協同的主導邏輯。
(二)利用差別優勢與隔離機制,積極推進遼寧高校的跨校、跨學科競合平臺
遼寧高校學科建設與專業設置具備較大的差異性,也均具備可以塑造為差別優勢的異質性資源。因此,遼寧高校在認知升級的基礎上,應充分認清自身的差別優勢,基于隔離與協同積極推進遼寧高校的跨校、跨學科的競合平臺。以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和東北財經大學為例,充分利用空間集聚,參照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成功范式,突破校際的制度局限,開展基于隔離與協同的跨校、跨學科競合平臺。一是縱向梯度的學術交流與人才流動;二是水平維度的優勢互補,競合共生,充分利用知識密集與學科集聚形成高校競合平臺。
(三)加快遼寧高校全產業鏈競合戰略落實,尋求基于隔離與協同的競合共生
從全省的視域來看,應該充分整合資源,形成高校發展的全產業鏈的生態系統建構。各高校應基于自身差別優勢,尋找適合自身的“生態位”,充分利用系統內“結構洞”與關系網絡,基于隔離與協同實現不同規模、不同級別、不同區位、不同特點的高校間競合共生。系統內的資源流動、優勢互補與知識集聚,形成場域內高校競合共生網絡,使不同類型高校都建立起符合自身差別優勢與發展路徑的競合戰略模式。
參考文獻:
[1]曹健.高校發展戰略選擇的營銷因素——兼論TOWS矩陣和博弈論的應用[J].南京社會科學,2010(12):143-148.
[2]程家旗,王俊清.經濟新常態下高校科技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問題[J].中國高校科技,2015(1):112-115.
[3]戴維·貝贊可.公司戰略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邱國棟,韓文海.基于隔離機制的競合效益——以Nike等3組企業為樣本的跨案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2(4):141-153.
[5]Rumelt R P. Toward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M].New Jersey: 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1984:55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