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騰輝
【摘要】文章對歷史上的同情概念進行了梳理,并且將神經科學引入這一概念的研究當中,得出了神經視域下同情這一概念所具備的特征。文章認為對于同情這一概念進行辨析,不僅能夠使我們對這一概念更加清楚,而且對社會科學來說也至關重要。
【關鍵詞】同情;神經基礎;特征;鏡像神經系統
同情(sympathy)的概念最早是蘇格蘭學派為了分析人類天性的基礎,探求不同的人之間關系而提出的。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同情”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在正常的情況下,人不會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而是往往生活在社會中,那么在人類身上必定有著某種特質,才能夠保證我們的社會能夠穩定運行下去。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講,可以簡單概括為社會存在的基礎是什么的問題。傳統的解釋通常認為個體是通過內省的方式來認識其他個體的,然而這種觀點不管是從其理論內部還是外部都受到了質疑。而近十幾年的神經科學研究,特別是鏡像神經元相關的研究,則直接提供給我們更為直接的證據來闡明這一概念。
一、同情概念的思想淵源與困境
從歷史來看,由于牛頓使用數學工具給物理學構建了一幢完整的物理學大廈,這種成功的科學嘗試激勵了當時的哲學家,使得哲學家們也急切地效仿牛頓,想要給人類社會構建出一個堅實的理論圖景。在這一背景下,許多哲學家都構建出了各自的理論體系,來解釋社會產生的原因。以休謨為主的蘇格蘭學派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夠認識社會,是能夠通過不同的內省方法,由同情的方式來認識社會的。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所要討論的同情概念并不是指現代意義上的憐憫,而更多地等同于現代意義上的移情(Empathy)。
休謨是最早把“與某人產生相同的感覺”定義為“同情”的學者。在《人性論》第二章中,休謨從感性的角度出發,把人類所有的精神活動都歸結為知性,并將知性分為印象和觀念兩個部分。他認為印象是對經驗的總結,是情感的直接結果,而觀念則是對印象理性思考的產物。因此在實際的行為過程中,印象總是優先于觀念。據此,休謨把理性溯源為經驗,并認為人類行為是情感所主導的而非理性。
在休謨看來,同情會受到外力影響,同時也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夠通過同情來判斷行為的善惡,進而判斷價值。通過同情,人們可以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完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傳遞,并對自我和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和約束,繼而產生公共利益、社會效用等觀念。因此,在休謨那里,一種行為的結果必然是一個同情的結果,同情的意義即行為的社會意義。
在休謨之后,休謨一生的摯友亞當·斯密繼承了休謨同情理論中的絕大部分內容,斯密拋棄了休謨以感性為基礎的同情,因而也放棄了休謨對于同情在詞語之間的轉換。斯密認為我們無法體驗他人身上的遭遇,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想象來感受這一過程,并且在沒有了解到事件的全貌之時,我們的同情是不充分的。可以看出斯密認為同情只有在理性的基礎上才得以可能。不僅如此,斯密同時拓寬了同情的范圍,他認為同情可以是對任何情感行為的回應,并在此基礎上認為人類社會中公平、正義、美德等維系社會存在的種種價值判斷都是依托于同情來體現的。可以說,同情是斯密社會科學理論體系的基石。
在斯密之后,鐵欽納(Titchener)首創“移情(Empathy)”一詞,最終成為表現與他人產生同感的標準詞匯。因此,在本文的范圍內,可以認為移情與同情具有相同的意思并統一使用同情。
隨著哲學的發展,邏輯經驗主義者認為,這些理論應當歸為形而上學并且不予討論。事實上,不僅從外部上看同情是站不住腳的,即使這些理論本身也無法給出為何是同情這一概念讓人們產生了相同的感覺。然而,自然主義的興起以及科學的快速發展使得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呈現出了新的理論面貌。自然主義拒絕承認一切超出經驗科學研究范疇的理論,認為哲學研究應當作為經驗科學的一部分來闡釋新的研究成果。在這一背景下,神經科學對于人類生理狀態的描述顯然要比哲學思辨更能讓人接受,也更有說服力。
二、同情的神經基礎
歷史上的同情概念既經受不住還原主義的質疑,也與當代哲學發展的主流不符。然而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我們能夠打開大腦的黑箱,尤其是鏡像神經元的發現,使得同情這一概念在科學與哲學之間具有了以科學為基礎的解釋方法。
鏡像神經元最早是帕爾瑪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單神經元測量在猴子身上發現的。在實驗中,在觀察到實驗者展示的具體有意義的行為之后,九十二只猴子表現出了與觀察著相同的行為,它們大腦中的F5區都同樣地激活了。也就是說,在這一過程中,動物們觀察到他人所采取的行動,它們不但做出了行為,它們的鏡像神經元也同樣被觸發了。發現鏡像神經元的科學家經過進一步的實驗,通過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證明了鏡像神經元不僅存在于動物身上,而且存在于人身上。
鏡像系統是一個高度分布、復雜的神經網絡,分別位于大腦的幾個區域,并且能夠根據行動的性質進行差異性活動。如今科學家認為鏡像系統能夠實現多種社會功能,例如行動理解、模仿、共情,以及形成預期及推理。不僅如此,一些學者認為,鏡像神經元對于抽象的社會認知,比如心智閱讀、語言、文化進化和合作,至關重要。
三、同情的特征
心理學家戴西迪(Decety)和杰克遜(Jackson)將同情定義為三個組成部分:“對另一個人的情緒能夠產生反應(需要知道這個人的情緒狀態);從他人角度來理解他人的認知能力;最后則是情緒調節。”而鏡像系統的作用過程正好滿足了這些條件。
首先,同情需要一個共同可理解的行為來觸發。研究表明,鏡像系統能投跨越主體間的隔閡,直接理解行為的內涵,或者說鏡像系統能夠將視覺信息轉化為知識。根據這一理論,我們能夠通過行動來理解行動背后的意義,并且能夠總結意義形成概念,而鏡像系統則是這一切的基礎。也正因為如此,主管運動的經典神經元也被認為是鏡像系統的一部分。在這個神經過程中,產生同情的兩個人必然是清醒并且保持理性的,這樣就滿足了同情的第一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