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 何濤見 梁麗娟
【摘要】文章以高校SPOC課程教學的現狀為研究基礎,依據外國建筑史課程教學實踐經歷,從混合學習理論的視角,探究基于SPOC的外國建筑史課程教學過程的設計,構建“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在線學習”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教”與“學”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混合學習理論;SPOC課程教學模式;外國建筑史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基于混合學習理論的高校SPOC教學新模式實踐與研究——以外國建筑史課程為例”(課題編號:18YB023)。
外國建筑史是建筑學與城鄉規劃的專業主干課,信息量大,知識點多,重點難點涵蓋面廣,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混合學習模式的構建,以歷史發展脈絡為軸,將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性建筑按風格脈絡相串聯,使得抽象的建筑理論形象化,更易于學生理解。因而,本文探討將混合學習與SPOC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構建新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為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SPOC教學模式的發展
國外高校利用網絡技術開展SPOC教學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代,美國斯坦福大學的Jadsford教育學教授嘗試利用網絡工具引入課堂,作為傳統授課模式的補充。此后,歐洲及日本的大學相繼將網絡教學引入課堂,極大地豐富了授課形式。我國在2000年以后逐漸在高校中運用網絡開展教學,并形成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把傳統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與網絡工具的多樣性優勢互補,將教學的各個環節相互貫通,提高教學效果;另一種觀點是將教學內容的各大要素分解、重構、植入網絡,以優化教學。筆者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的多樣化課程設計為指導,學生的主動性為驅動力,采用豐富的教學技術與方法,將網絡教學資源與傳統授課方式結合,針對學生教學需求,實現課程教學的連續性、啟發性與完整性[1]。
二、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SPOC課程教學過程設計
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點在于轉換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強調“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設計教學過程,教師是教學的策劃者,引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課后作業練習,并通過網絡整合教學資源,達到完善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模塊,驅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
(一)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優化
1.課程內容范圍按地域界定。外國建筑史內容中包含古代埃及及兩河流域建筑、歐洲“古典時代”的建筑、中世紀建筑、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建筑、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建筑、亞洲封建社會的建筑六個部分,共2個學分,32個課時,課時偏少,內容量大,很難兼顧六部分內容。因而,在課程改革中對原有古埃及、亞洲內容刪減,保留歐洲部分,并以“歷史分期、建筑風格與材料與技術”三條主線貫穿始終。課堂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全程現場錄制課堂視頻,課后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將“翻轉課堂”視頻上傳資料庫,以供學生在線學習[2]。
2.中外古代建筑對比分析,構建橫向知識體系。世界古代建筑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地理位置的阻隔,因而均在各自相對封閉的空間中發展,但歷史的脈絡又將它們千絲萬縷地聯系在一起。歐洲古典建筑以石質梁柱體系為基礎發展演變成為不同的建筑風格,而中國古典建筑在木質榫卯梁柱體系下形成獨具特色的大屋頂形式。在外國建筑史的內容框架中,可將歷史時期中不同建筑從平面布局、建筑材料與技術、造型形式、裝飾特征和賦予的文化內涵等方面相互比較,構建橫向知識體系,達到中外建筑史兩門課程融會貫通。
3.古典建筑與現代建筑的對比分析,構建縱向知識體系。西方經歷文藝復興以后,開始步入近現代文明的大門,尤其英國工業革命之后,現代主義運動蓬勃發展,現代建筑逐漸代替古典建筑成為主流,但現代建筑從功能到形式都受古典建筑影響,因而在外國建筑史知識點的講授中可將其與類似的現代建筑對比,從平面功能、結構技術和風格特征入手,構建縱向知識體系。例如,古羅馬斗獸場對現代體育場產生了重要影響,學生可以在課前收集現代體育場相關資料,與古羅馬斗獸場進行對比分析,更易理解建筑發展的歷史脈絡,進而搭建西方古典建筑與現代建筑相結合的縱向知識體系。
(二)SPOC教學任務的改革
充分利用網絡工具,結合內容知識點,構筑“課前、課中和課后”教學任務,保證教學的連續性,學生可將完成的作業上傳到網絡,教師在網上批改、評閱并發布成績,既保證了批改作業的即時性,使學生了解知識點的不足,又具有極強的師生互動性。
1.利用三維虛擬模型解讀代表性建筑。歐洲古典代表性建筑具有型制、風格、材料與做法等獨具特色的特征,利用三維SU等軟件,可細致地分析其歷史發展背景、建造過程、形態特征和細部構造等,依據抽象平面圖紙演變形象空間三維模型并設置路徑,生成三維動態演示,讓學生全方位理解建筑的全貌。另外,也可利用三維虛擬技術進行歷史遺跡的復原,根據現狀保留的歷史遺留物結合相關資料,模擬復原后的建筑形態。通過這一學習過程,學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遺址建筑的特征。
2.代表性時代建筑解析。外國建筑史課程內容包含不同的歷史時期,為了更好地檢驗SPOC教學效果,在每個時代教學內容完成后可布置課后作業,對本次課的內容進行總結,概括該時代建筑的特征,可采用手繪圖文并茂的形式表達。圖紙內容包含時代背景、建筑技術特征、材料的運用、案例分析、同時代中外類似建筑的比較、對當代建筑的影響和對自己的啟示等。圖紙繪制成果計入考核成績,作為考查這門課教學效果的指標。
3.實地案例考察調研。外國建筑史課程中由于所涉及的內容均在國外,在現有的條件下基本不可能到實地開展認知教學。但西方古典建筑風格對全球均產生了重大影響,世界各地以此為模本仿建了大量的具有類似風貌特征的建筑。中國從近代開始,從沿海到內地城市陸續興建了大量歐式建筑,這些歐式建筑大多恪守了古典建筑的美學特征,為本課程的實地調研提供了便利。調研安排可以在課堂教學完成后結合預設的問題開展,最后以調研報告的形式通過網絡平臺展示。
(三)SPOC網絡教學課程模塊的構架
依據以上混合式教學的SPOC網絡課程內容,并依托學校的數字化網絡平臺,筆者規劃設計了外國建筑史SPOC網絡課程體系,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1.內容豐富、體系清晰的“課程內容”模塊。經過優化的課程內容,主要由歷史發展演變體系、建筑技術演變體系、建筑風格演變體系三部分組成。歷史發展演變體系主要以歷史發展為軸,從古希臘至文藝復興,按照不同歷史時期建筑的演變進行概括;建筑技術演變體系由磚木體系至尖劵體系組成,按照不同地域建筑技術的演變進行概括;建筑風格演變體系由傳統古典至古典復興風格組成,按照不同建筑風格的演變進行概括。這些部分均包含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重點難點和參考書目,其中教案緊扣課本,凝練提升并以PDF形式作為附件上傳,便于下載學習。
2.形式靈活、內容多樣的“學習資源”模塊?!皩W習資源”模塊作為SPOC網絡教學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核心內容為錄制的課件視頻資料,為更好地進行后臺數據統計分析,將所有內容按知識點進行分解為單元,每個知識單元控制在5—10分鐘,視頻時間不長,學生的關注度高,興趣更濃,技術后臺就能進行大數據的統計分析,歸納生成數據,對教學效果進行考評。此外,“學習資源”還包含相關歷史影像資料、紀錄片、其他院校課程視頻鏈接等,學生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時間進行線上自主學習,大大提高了課程教學的效果。
3.創新性的“課前、課中和課后”立體交叉的“教學活動”模塊。創新性主要體現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部分立體交叉、環環相扣的教學活動。課前準備是整個課程教改的導入,是課程順利開展的前提,引導學生查閱文獻資料,實地調研,針對課本內容進行預習、凝練和拓展。課中部分是SPOC課程的核心,將教師課堂面授課程、翻轉課堂和SPOC教學三者有機結合,相互補充,形成靈活的教學模式。課后自主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登錄網絡課堂,觀看教學視頻,完成布置的課后作業,回傳網絡平臺,教師進行在線批改。
三、結語
在外國建筑史課程中引入混合式SPOC教學模式改革,以傳統課堂教學為基礎,優化課程內容為前提,保留了師生面對面授課交流的情感性與互動的便捷性,尤其是導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講解知識點,圍繞重點、難點展開討論,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分析與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依托網絡平臺將教學資源上傳網絡,方便學生自由選擇時間學習,使得教學方式更趨靈活多樣;同時開設學生在線答題測試與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系統,成為對教師授課情況與學生學習效果的有益評判??傊?,基于混合學習理論的SPOC課程教學新模式核心主線仍然是教師的引導,使得“課前、課中和課后”三部分緊密銜接,“教”與“學”相互促進,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拓展了教學思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使得專業理論課既保留了傳統理論課的特征,又兼具網絡課程的優勢,為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劉紅云.基于混合式教學理論的“外國建筑史”網絡課程教學設計[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5):85-87.
[2]劉先覺.外國建筑史教學之道——跨文化教學與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0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