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鋒
【摘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環境,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合理利用新媒體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從而全面提升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信息不再靠過去相對單一的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方式傳遞,新興的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成為人們廣泛獲取信息的來源,尤其是大學生,成為接收新媒體多樣信息的主要人群。新媒體平臺涉及的內容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載體,創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一、新媒體的特點
(一)新媒體具有數字化特性以及網絡性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等,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二)新媒體提供交流互動機會
使用新媒體平臺的用戶,可以在使用過程中進行交流溝通,即便是素未謀面的人也能在新媒體平臺上互動,用戶之間可以互相評論,互相留言,地域差別與時區差距等都不能限制人們之間的交流。用戶可以匿名在新媒體平臺上發表公開言論,在實際生活中的身份可以不為人所知,對自身感興趣的話題可以進行評論與傳遞。
(三)新媒體能夠使信息實現實時共享
新媒體信息發布過程中,企業、商家、個人等不同身份均可以成為信息發布者,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對消息在公開的平臺上進行發布,信息接收者的接收渠道暢通,沒有傳統溝通方式的延時弊端,能夠進行準確的、實時的信息傳播。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積極與消極影響
(一)積極影響
在新媒體技術的實際應用中,信息共享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體現。在教育發展的新階段,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對新媒體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新媒體已成為學生學習中必不可少的應用技術,也是學生與外界交流的重要途徑,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充分發揮信息共享的優勢,使學生更方便地學習思想政治知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新媒體平臺中,學生能夠及時接收到教師發送的思想政治知識,對拓寬學生的視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新媒體的應用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新媒體技術發展迅速,對學生的思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新媒體的應用為學生營造了一個交流的環境,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可以為學生帶來新的思維方式。
(二)消極影響
新媒體是一個新鮮的事物,而大學生有較強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新媒體的應用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影響。在新媒體平臺上,各種意識形態并存,在多元價值環境中,學生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大學生沒有太多的社會經驗,因此容易受到新媒體平臺上負面信息的影響,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新媒體的應用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的環境,新媒體的信息內容相對簡單,思想政治知識內容的傳播呈現出支離破碎的形式,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也容易產生影響。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加強思政教師信息素質培養
在新媒體時代發展背景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轉變教育觀念,建立網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我國高校應定期對思想政治教師進行培訓,使其掌握先進的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獲得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二)構建思政網絡教育平臺
高校在新媒體時代發展背景下,應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情況,構建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平臺,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定期在教育平臺中發布現代社會熱點,使大學生能夠了解我國社會發展現狀,并對熱點問題進行分析,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同時,還應及時更新政治信息,幫助大學生了解時政,積累豐富的思想政治內容,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但在建立網絡教育平臺時,應注意對教育信息的篩選,避免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產生影響。
(三)創新傳播方式,提升學生媒介素養
全媒體信息傳播必須拋棄傳統單一的宣傳方式,在多媒體環境中積極創造綜合文字、聲音、圖像等生動信息產品。受眾結合傳播內容以及自己的需求決定采取怎樣的媒介,接受哪些思政教育內容。所以,高校對思政教育的宣傳應密切聯系受眾主體,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開展策劃,在加工信息過程中聯系對應群體,更加精細地傳遞思想信息。
在對傳播思政信息內容全面考慮的過程中,也需要思考接受信息主體所處的生存環境。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中必將面對大量快捷的交流渠道,經常會發生濫用媒介現象。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建設教育陣地,積極培養大學生媒介素養,使他們更好地操作新媒介,對大量信息進行準確判斷。
(四)注重新媒體的科學應用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科學地應用新媒體技術,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進行教育,要將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加以呈現。教師要針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特征,將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加以科學應用,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熱點內容,在課堂上加以呈現,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和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緊密結合,這有助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只要科學應用新媒體技術,就能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五)重視網絡監管,引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
針對新媒體環境下的負面信息泛濫,學校應建立動態監管機制,把握傳播的主動權。現在,許多高校對于新媒體的管理和監督還處于真空階段,對于負面信息不能及時屏蔽,對于網絡輿情不能及時引導,這些都不利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面對這種情況,學校應加強對新媒體運營平臺和傳播內容管理,加強對信息內容的審核,發揮網絡信息中心的作用,選拔政治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教師擔任網絡信息管理員,時刻關注網絡輿情,建立網絡信息反饋制度。網絡信息管理員可以通過BBS論壇、微博、微信等平臺和學生交流,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引導,做到“堵疏”結合。
(六)發揮榜樣力量,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學校各級領導要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作表率,立標桿,成為全校師生的榜樣。以新媒體為平臺,采取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對榜樣人物的典型事例進行宣傳,例如優秀教師、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等,使廣大學生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之中,產生強烈的道德共鳴與價值認同。引領大學生向身邊的優秀人物學習,形成典型塑造感化的長效機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有針對性地搭建載體,創新路徑,明確榜樣,不斷增強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充分運用微博、微信等方式,努力在“新”字上下功夫,不斷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傳播力度和宣傳力度。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在給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較大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應抓住機遇,樹立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摒棄傳統的教育方式,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模式,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步,為大學生提供具有實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使其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感,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道林.淺析新媒體影響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126-129.
[2]張麗霞.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J].中州學刊,2017(06):13-16.
[3]吳曉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境況、新擔當及新進路[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10):57-60.
[4]孫曉惠.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優化[J].知與行,2018(05):99-102.
[5]宋會華.試論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J].教育現代化,2018(38):290-291.
[6]蔡翔羽,彭瓊英.利用高校新媒體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實踐路徑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8(35):25-26.
[7]蔣靜,蘭世惠,楊陽,等.新媒體下地方普通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經濟研究導刊,2018(23):121-122.
[8]馬琳琳.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6):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