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
【摘要】文章介紹了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和內涵,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工作難點,提出加強思想引領,重構體現建設;共建校園文化,提升學生參與度;加強傳統校園文化的繼承;將校園文化融入日常教學等策略,充分調動師生參與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從而發展為高校文化建設。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校園新媒體;難點困境;方法舉措
【基金項目】一、杭州市學校共青團研究課題,課題編號hzxx18011,課題名稱“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繼承和創新研究”;二、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思政工作研究專項課題,課題編號HKYSZYB-2017-5,課題名稱“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這一重要論述為高校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和內涵
校園文化是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綜合體,本身具有互動性、滲透性、傳承性的特點[1]。首先是互動性。校園文化是由在校的群體共同創造的,包括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學校領導主要負責決策方面,比如辦學理念、辦學特色、校訓等文化;教師體現在教學方面;學生體現在學習及校園活動方面。這三方的活動是緊密聯系的。新媒體的融入,極大地增強了互動功能,使得信息傳達更加及時、方便、流暢。其次是滲透性。校園文化包括環境,比如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等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文化氣氛,比如學校的校訓、校風、學風、人際關系、規章制度、行為準則等。這些文化是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逐步形成的,不能像知識一樣去直接教授,而要慢慢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新媒體為校園文化的廣泛滲透提供了平臺。再次是傳承性。校園文化一旦形成,必然傳承下去,不會因時代、社會制度不同而消失,這種傳承的文化,一定是具有該校的校園特色的,比如教學理念和文化品牌等。新媒體的融入,需要把這些特色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形成濃厚、持久的文化氛圍,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新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
新媒體作為載體工具,為整個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具有即時性、開放性、個性化、融合性等特點。新媒體融入校園,對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了較大影響。
第一,極大地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在新媒體出現前,校園文化傳播方式比較單一,比如校報、宣傳欄、講座等,特點是傳播信息量受限,內容不及時,傳播范圍小等。現在很多校園事跡、新聞等,都能通過學校官方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進行推送,及時高效。
第二,增強了群體交互性。傳統校園文化的傳播,是單向的,學生單向接收,類似于灌輸。在新媒體環境下,群體可以通過平臺及時交流,發表見解等,校園文化可以雙向、多向交互傳遞,提升了校園文化的活躍度,增強了校園文化的感染力,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
第三,打造數字化校園,促進智慧校園和未來課堂建設。智慧校園,即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融合創新的網絡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是一種工作、學習、生活一體化的環境,提供了平臺和服務,增強了交互和感知。“未來課堂”即依托“互聯網+云物大智”與AR/ VR等新技術,為師生創設線上線下、虛實融合、智能化、感知化、個性化、一體化、泛在化、置身其中的全生態課堂教學環境,培養全面發展的未來型人才。未來課堂是“課堂革命”發展的必然,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實現智能管控、學情分析、行為感知、遠程錄播、多維互動、探究學習、虛擬實訓等功能。新媒體為智慧校園和未來課堂建設提供了技術平臺和教學資源,契合新時代對新高職的要求。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人類簡史》中提到,在20世紀前半葉,學者認為每種文化都自成一格,和諧共存,而且都具有獨特的不變本質。每一群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和社會、法律及政治系統,而且各自運作順暢,就像行星繞著太陽一樣。根據這種觀點,文化只要獨立不受影響,就不會有所改變,而且依照原本的步調,朝向原本的方向持續下去,直到出現了外界力量干預,才會造成改變。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而言,新媒體這個大環境就屬于新生的外界力量。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也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它的出現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也存在一些現實問題,困擾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平臺繁多,缺乏管理,出現“信息孤島”。很多高校有學校官方網站、團委網站、黨建網站、學生社團網站等,并且建立了很多公眾號。在利用新媒體進行相關推送信息時,層級管理較亂,部門之間缺乏溝通,信息之間不連通,信息存在很大冗余,并且有大量垃圾信息,一些高校將大多數精力花費在平臺“量”的積累上,忽略了其內容的價值與效用的開發,真正有質量、對大學生有吸引力的陣地很少。學生就會對不感興趣的信息進行刪選、忽略,甚至屏蔽,不利于校園文化的有效傳播,對社會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較弱。
第二,缺乏頂層設計和思想引領,缺乏文化自信。“文化”這一詞語本身包含了眾多內容,具有廣泛性和人文意義,是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是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的綜合。一些高校將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僅放在舉辦講座、召開思政專題會、發布新聞、創辦社團等活動中,沒有頂層的思想引領,難以形成凝聚力和濃厚的文化氛圍,導致學生就會對“校園文化”感到虛無縹緲,沒有自信,校園文化的內涵沒有滲透到學生的日常思想和行為規范中[2]。學生普遍使用微信朋友圈、QQ、微博、抖音等,但關注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社交、明星、網紅等內容上,學生也缺乏對輿情輿論的辨別度,網絡詐騙現象在高校仍然較普遍,學校僅局限在對輿論信息的控制上,抱著維穩、“不出事就好”的態度,沒有充分重視對大學生合理有效利用網絡的教育和引導。
第三,重環境建設輕積累應用。隨著“互聯網+教學”“人工智能+教育”、信息技術支撐和引領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等教育教學模式的推廣應用,部分高校開始投入到智慧校園、智慧教室的建設中,自己搭建平臺及環境,但真正利用率不高[3]。有些高校甚至只是將智慧教室用作領導參觀的地方,這種表面對外的宣傳違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即一切為了學生發展[4]。
四、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
(一)加強思想引領,重構體系建設
新媒體為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全新的生態技術環境,也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但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是不變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是不變的,要自上而下,做好頂層設計,加強文化建設的思想引領,把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校級領導層面明確組織部、宣傳部、黨務、團委工作等部門職責,二級學院做好黨支部、團支部文化建設,班級做好班風、學風文化建設。各層級各部門要做好溝通交流,共同推進校園文件建設。
(二)共建校園文化,提高學生參與度
校園文化具有互動性和滲透性的特點,其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學生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方法進行文化傳遞和滲透,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新聞板塊,融入剛需,讓校園文化真正實現交流、互動、活躍。比如有些學校為避免學生上課玩手機,就實行“無手機課堂”。但手機作為學生使用最為普遍的工具,如果純粹執行上課交手機,并非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手機幾乎已經成為人的身體的一部分,教師應合理設計教學,讓學生將手機用于學習。教育本身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文化的學習、滲透、根深蒂固的形成過程,也要“以學生為中心”。
(三)加強傳統校園文化的繼承
文化的建設,必須繼承,吸收,創新。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要繼承并弘揚傳統文化。校園文化中體現傳統文化因素比較多:理念校訓類,比如陶行知“愛滿天下”“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以行知文化引領育人模式改革;社團類比如晨暉戲劇社、馬列研究社;文化品牌類,比如魯班文化節等。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文化傳承創新需要做到廣泛交流,注重反思,增強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自覺意識。
(四)將校園文化融入日常教學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學生可以實現實時可學,處處可學。教師授課已經不再局限于教學知識的傳遞,也要體現“課程思政”“課程育人”。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可以在課前、課中、課后適當融入文化因素,將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認知里,在教學過程中,在行為準則制定、制度建設上,體現校園文化因素,從而提升學校的整體精神文化。
新媒體環境給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依托新媒體,可以傳承和創新校園文化,創新主流文化引領方式,增加校園文化建設宣傳的途徑,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新媒體媒介素養。高職院校應從全局出發,結合學院的戰略發展總目標,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需求,對學院校園文化進行全面設計,實現校園文化和諧健康發展,打造綠色高職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傅俊衛.網絡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教育探索,2011(03):97-98 .
[2]彭碩,郭晨,呂敬祥.移動網絡的發展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 [J].高教論壇,2014(32):21-22.
[3]韓慧玲.“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思考[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05):112-113.
[4]吳泳成.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綜述[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09):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