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偉 蘇瑜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7~29 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從問題出發展開分析和思考,依據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的過程與方法。
2.使學生初步經歷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和回顧反思的完整解題過程,提高分析、比較和簡單推理的能力。
3.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升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經歷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初步領悟從問題出發思考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學會根據條件和問題,選擇分析問題的思路。
【教學過程】
一、選擇典型的素材,引發學生思考
師:運動服裝店最近開展了銷售活動,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書上的例題和圖一起呈現)
提出要求:請同學們小聲地自由地讀一讀,開始!
學生自由讀題
師:你讀到了什么?
生1:一套黃色運動服130元,一套紅色運動服148元。
師:你讀到了條件,還有條件要補充的嗎?
生2:藍色運動鞋85元,黃色運動鞋108元,黃色的帽子16元,藍色帽子24元。
生3:小明和爸爸一共帶了300元。
師:說得真清楚,你們還讀到了什么?
生4:我還讀到了問題,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師:條件和問題我們都讀到了,請同學們再輕聲地讀一讀,想一想,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生:“最多剩下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板書:最多剩下多少元)
【評析:這個環節,學生經歷了兩次及以上的讀題,而且要求與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讀題,提醒學生讀通句子,找到條件和問題;第二次再讓學生進行充分讀題,旨在讓學生不僅要讀出條件與問題,還要邊讀邊想,理解條件和問題的含義,從而整體上把握條件和問題。】
二、經歷過程,掌握方法
1.加強引領,初識策略
(1)理解題意
師:你是怎樣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討論討論。
學生匯報
生1:我認為最多剩下多少元,就是剩下的錢要最多。
生2:我認為用去的錢越少,剩下的錢就會越多。
師:你的意思我聽明白了,還有誰也聽明白了?
生3:他的意思是買價格最低的商品,才會使剩下的錢最多。
生4:也就是要選最便宜的運動服和最便宜的運動鞋買,剩的錢就最多。
……
師:聽大家的交流,我明白了要使剩的錢最多,用去的錢就要最少,購買商品的價格就要最便宜。
(2)分析數量關系
師:剛剛我們通過讀,讀出了條件和問題,并理解了題目的意思。(板書:理解題意)回過頭來想一想這些條件和問題是不是都有關系,如果有,存在怎樣的關系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組里交流交流。
小組匯報
生1:和帽子沒有關系,因為問題中要買的是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
師:抓住問題(板書:問題),找到無關的條件,我們把它隱去?!倦[去PPT上例題情景圖上的帽子圖】
生2:和130元的運動服和85元的運動鞋有關系,因為問題中問的是最多找回多少錢,所以我要挑最便宜的買。
師:緊緊抓住問題思考,選擇最便宜的組合。
生3:還和300元有關系的,問題中要求的是剩下多少元,要用帶來的300元減去用去的錢就是剩下的錢。
師:看來抓住問題思考至關重要。現在你能把這道題完整的思路說給同桌聽一聽嗎?(板書:分析數量關系)
(同桌互說,匯報交流)
生1:最多剩下多少元,等于帶來的錢減去最少用去的錢。
生2:用最便宜的運動服的價錢加上最便宜的運動鞋的價錢,先算出最少用去多少元。
(完善板書)
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
最多剩下多少元?
帶來的錢 - 最少用去的錢
最便宜運動服元數 + 最便宜運動鞋元數
(3)列式解答
師:通過剛才的分析,你們能列式解決這個問題嗎?(板書:列式解答)完成學習單上的第一題。
生1: ?130+85=215(元) ? ?生2: ?130+16=146(元)
300-215=85(元) ? ? ? ? ? ? 300-146=154(元)
師:這兩個同學的做法你們都同意嗎?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生:同意第一個同學的做法,因為問題中買的是衣服和鞋子,和帽子沒有關系。
師:看來,列算式解決問題時還要回過頭來想一想每步算的是什么,有沒有一定的道理。(板書:檢驗反思)
(4)簡要回顧
師:想一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是從什么出發去思考的?
生1:從問題出發去思考的。
生2:抓住問題思考,找到與條件的關系,確定先算什么。
師:是的,我們在解決問題時, 可以從所要求的問題出發, 先找到與問題直接相關的條件, 再根據條件確定可以先算出什么, 再算出什么。
【點評:順著學生審題時的問題 “最多剩下多少元?”,教師放緩教學節奏,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剖析,從問題出發向條件展開思考,找到條件和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導圖。在此基礎上,學生很快能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明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列出兩種算式解決這個問題。在兩種做法對比中,孩子們體會到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基于問題選擇所需要的條件,從而對新策略有了初步的體驗。】
2.放手探索,再次體驗
出示:想一想,如果買3頂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師:按照這樣的思路,你能幫小明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異口同聲說能)別急,看看老師的活動要求。
(出示如下思考要求。學生獨立嘗試后,在小組里交流想法。)
1. 讀:讀懂條件和問題。
2. 想:根據問題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算:列式解答,寫在作業紙上。
匯報交流
生1:要求最少找回多少元,就要用帶的錢減去最多用去的錢。
生2:要求最少找回多少元,要先算最多用去多少元,就要選擇價格最貴的帽子。
生3:列式是24×3=72(元),100 - 72=28(元)。
【評析:教師完全放手,提出活動要求,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經歷“理解題意—找出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的過程,進一步積累“從問題想起”的解題經驗?!?/p>
3.回顧反思,揭示課題
師:剛才我們幫助小明連續解決了“最多剩下多少元”和“最少找回多少元”這兩個問題,回顧剛剛的整個過程想一想,我們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學生討論并匯報。)
生1:解決這兩個問題,都是抓住問題去想的。
師: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生2:要根據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找到它們之間的關系,再確定先算什么。
師:像這樣從問題出發分析數量關系的策略,我們稱它“從問題想起”的策略。
板書:解決問題的策略——從問題想起。
小結:從問題想起就像下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地根據問題理清思路,找到有用的條件順利解決問題。
師:想一想,我們在解決問題時經歷了哪些步驟?
學生根據板書說出步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檢驗反思
師:是啊,我們先通過讀,讀懂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理解了題意,再從問題想起,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再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列式解答,算完之后再回頭看看每一步有沒有一定的道理。
【評析:經歷兩次體驗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較為全面的回顧與反思,對比求同時中學生明白了“從問題想起”要抓住什么去想,怎樣去想,感悟這種方法的好處,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p>
三、多元活動,提升策略
1.內化策略
完成“想想做做”第1 題。
(出示問題1:桃樹比梨樹多多少棵?)
師: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生:因為“桃樹比梨樹多的棵數=桃樹的棵數-梨樹的棵數”,所以要知道桃樹的棵數和梨樹的棵數。
(出示問題2:桃樹有52 棵,梨樹有3 行,桃樹比梨樹多多少棵?)
師:給你條件,現在你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生1:不能,桃樹的棵數我們知道了,但只知道梨樹的行數,不知道梨樹的棵數。
生2:題目中只知道梨樹有3 行,所以缺少的條件是“梨樹每行的棵數”。
師追問:梨樹每行有20棵行嗎?為什么?
生:不行,這樣的話梨樹的棵數比桃樹多了,和問題不符。
出示第(2)題。
師:這道題的問題是什么?要解決題中的問題,還缺少什么條件?
生:這道題缺少的條件是“每袋乒乓球有多少個”。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要求買來乒乓球的個數是羽毛球的幾倍,就要知道買來的乒乓球和羽毛球各多少個。題中只知道買乒乓球的袋數,求買來乒乓球的個數,缺少的條件是“每袋乒乓球的個數”。
讓學生先補充條件,再組織反饋。
2.運用策略
(出示“想想做做”第3 題:先根據問題選擇合適的條件,再解答。)
學生獨立解決,做在練習紙上,然后匯報交流。
師:解決這兩個問題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提升策略
完成“想想做做”第4 題。
出示題目。
師:請自由讀題,說一說題中的已知條件有哪些,要求的問題是什么,可以怎樣進行思考,把你的想法和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
生1:根據問題可以想到,“鋪白地磚的塊數=地磚的總塊數-花地磚的塊數”,花地磚的塊數暫時不知道,我們要先算出花地磚的塊數。
生2:也可以從條件想起,花地磚一共有5 個9 塊,可以先用5×9 算出花地磚的塊數,再用總塊數減去花地磚的塊數,得到白地磚的塊數。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并組織反饋。
師:通過這道題的解答,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生1:解決問題時,可以從問題想起,也可以從條件想起。
生2:我們都是根據“白地磚的塊數=一共的塊數-花地磚的塊數”這個數量關系解決這個問題的。
生3:看圖思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找到解題思路。
師:說得都很好!解決問題時,我們既可以從條件出發分析數量關系,也可以從問題出發分析數量關系。它們都是分析數量關系的常用策略。
【評析:本課練習設計呈現三個層次,第1小題通過變式形式出現,可減少情境變換帶給學生的干擾。抓住問題,分析數量關系,尋找缺少的條件,豐富學生對策略的認識和理解;第3小題利用多余條件的介入,著重突出要尋找與問題有聯系的兩個條件;第4題則是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整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最后達成策略的自覺應用?!?/p>
四、全課總結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蘇教版數學的編寫特色之一,從三年級開始,每一冊都編排“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有計劃地教學解決問題的數學方法。解決問題一般都需要經歷“審題—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嘗試列式解答—反思驗證”等過程。 “從問題想起”這節課也是這樣。但這節課在分析數量關系時需要從問題出發展開思考,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數量關系是尋找解決問題思路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基礎,更是后期系統知識學習的經驗和智力支撐。課堂上姜老師特別關注數量關系,以“問題驅動”,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充分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數學思考,把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漫溯。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問題,讓枯燥的讀題走向靈動的審題
“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別于一般的課,學生需要經歷的第一步就是“審題”。到底怎樣審題?在審題過程中學生要經歷什么?姜老師給出了很好的答案:給足學生時間,讓孩子自由讀題,以問題“讀一讀,你讀到了什么?” “再讀,讀懂了什么?有不明白的地方嗎?”引導學生讀通題目,全方位審視題目。讀一讀,學生能讀出條件和問題,再讀,對條件和問題進行自我理解,用自己的話表達或復述條件和問題,甚至可以用圖或符號表達對條件和問題的理解。這樣的過程充盈著思考,充滿挑戰。
2.問題,讓點狀的思維走向嚴密的邏輯
學生思維的深入需要教師有意識的追問和引導,通過對問題價值的逐步挖掘,讓學生在更高層次上展開有理有據的思辨。 “這些條件和問題是不是都有關系,如果有,存在怎樣的關系?”在這里,姜老師不急于讓學生得出問題的答案,而是舍得放慢腳步,舍得放大思維空間,讓學生再次審視問題情境中條件、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在多維考量的思辨中實現對數量之間關系的分析、表征與描述。這個問題,使得學生的點狀思維走向嚴密的邏輯,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3.問題,讓單個的解題走向策略的提升
一堂好的課,往往可以把許多看似獨立的知識串成一個整體,讓學生有一種“一覽無余,豁然開朗”的感覺。姜老師的課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對比不同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在求同中提升解決問題的策略。
【作者簡介】
姜偉,溧陽市教學能手,獲得溧陽市評優課一等獎、基本功競賽二等獎,多次執教公開課均獲得好評。
蘇瑜,江蘇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常州市優秀教師,溧陽市名師成長工作室領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