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東北三省的重要區域,東北東部經濟帶承擔著東北全面振興和邊境地區開發開放的重任,歷經多年發展,很多方面實現了突破性進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應通過建立多維度的空間布局、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現代新型產業體系、東北亞國際合作核心區、配套互通的綠色大通道等措施,進一步提升東北東部經濟帶區域合作水平。
[關鍵詞] 東北東部經濟帶 ?區域合作 ?開發開放
[中圖分類號] F127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9)03-0079-04
[基金項目] 遼寧省委黨校系統重點課題“東北東部經濟帶合作開發與開放問題研究”(LDXZ16013)。
[作者簡介] 鄒輝(1982 — ),遼寧大連人,中共丹東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
東北東部經濟帶與俄羅斯、朝鮮接壤,跨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涵蓋15個市(州),是東北重要的糧食、木材、鋼鐵、醫藥基地,國家興邊富民政策、少數民族區域政策、對外開放政策和資源型城市轉型政策等多種優惠政策的匯集區。在新一輪東北振興和沿邊地區開發開放的政策驅動下,進一步提升東北東部經濟帶區域合作水平,對實現東北全面振興、打造生態安全屏障、提高國防保障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東北東部經濟帶區域合作發展現狀
(一)區域合作機制初步建立
自2005年開始,歷經十多年的發展,東北東部經濟帶區域合作取得較大成效。一是合作城市由最初的12個增加到15個。隨著區域合作不斷深入和東北東部鐵路的開通,參與東北區域合作的城市不斷增多,最終形成東北東部經濟帶;二是合作機制由最初的論壇形式轉變為圓桌會議形式。早期合作形式以東北東部經濟帶論壇為主,隨著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納入東北三省“十一五”規劃,為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論壇升格為圓桌會議,形成常態合作態勢,全力推進東北東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發展格局。
(二)東北東部交通網絡不斷完善
東北東部交通網絡以高速公路、鐵路、水運、海運為主。內部包括201國道和鶴大等高速公路,沈丹、丹大、長吉等高鐵,鴨綠江水運,黃海海運等。外部以丹東港為起點,向北聯通中蒙直至歐洲的新歐亞大陸橋,向東依托東北東部鐵路建設中蒙俄跨境運輸通道,向南依托陸海聯運形式打造朝鮮、韓國、日本東北亞多式聯運通道。目前,丹東港的吞吐量已達到1.5億噸,港區內部已為本溪、通化配套專業碼頭,用于飛地建設。同時丹東港在東北三省布局30多個陸港,其中通化陸港已為丹東港貢獻576萬噸的物流量,預計到2030年將為丹東港提供億噸吞吐量。
(三)產業合作實現突破性進展
東北東部經濟帶區域合作核心是地域之間的產業合作。其中,旅游、物流合作成為最大亮點。東北東部“12+2”區域構建旅游聯盟合作機制,成立了東北三省一區自駕車聯盟,各成員城市互為旅游目的地、互為客源地、互為市場推廣地、互為無障礙旅游區的氛圍愈發濃厚;同時沈丹高鐵的開通,使東北東部腹地城市的出海大通道更加暢通便捷,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物流成本,港口與腹地的物流合作項目與日俱增。目前,丹東港與通化國際內陸港務區已簽訂合作協議,將為東北東部經濟帶打通“通邊達海”開放大通道。
二、東北東部經濟帶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合作發展未受到足夠重視
從國家三大戰略發展趨勢看,城市群、城市帶、城市圈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格局。東北東部經濟帶屬于跨省(區)的區域合作,橫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三地都將東北東部的發展納入“十三五”規劃,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出現對其重視程度不高狀況。由于吉林和遼寧后續的發展戰略進行了局部調整,因此,整個東北東部經濟帶發展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區域合作停滯不前,整體來看,仍呈現出開發與開放層次不高,區域合作水平低等問題。
(二)產業協作水平不高
《東北東部十二市(州)區域合作框架協議》已明確要求,東北東部經濟帶各個城市在農業合作方面,建設區域一體化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經濟帶發展動力和活力。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丹東主打鴨綠江農產品體系,通化、白山等主打長白山農產品體系,各自為戰,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服務市場沒有形成配套和優勢互補。經濟帶中的合作項目基本停留在幾個城市之間的旅游、物流等產業,東北東部經濟帶15個城市政府共同推動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地域特色的合作項目進展不大,沒有發揮東北東部經濟帶的區位優勢,區域一體化市場發展體系亟待建立。
(三) 產業布局未能全面有效統籌
東北東部地區的主導產業是高耗能的原材料工業或礦產、煤炭資源開采等傳統產業,產品大多為初級產品,深加工能力較弱。區域內重點發展的產業和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煤炭、石化、電力、鋼鐵、冶金等基礎產業和機械制造、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電子、紡織、農產品等產業,區域內產業結構不突出,未能根據城市特點從整體上進行統籌規劃,造成城內產業結構雷同,市場惡性競爭,影響后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四)交通網絡建設及服務尚需完善
一是運能運速低。有的地方設施陳舊,貨運運輸的價格體系沒有理順,客運運輸還未開通。二是物流成本高。東邊道鐵路開通后,由于“關卡收費”高,為減少企業物流成本,黑龍江和吉林兩地的企業仍然繞到哈大線走大連港和營口港。三是高速網絡需要完善。吉林到黑龍江目前仍沒有高速公路,國道是唯一的運輸大通道,遠無法滿足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三、提升東北東部經濟帶
區域合作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以科學規劃為先導,建立多維度的空間布局
東北東部經濟帶建設首先應打破行政區劃掣肘,統籌規劃區域協同發展。鑒于大連是沿海城市,本溪、吉林屬于內陸城市,這三個城市發展可以不受邊境地區地緣政治影響。東北東部經濟帶空間布局應以丹東等其他12市為主體,加大區域協同發展。可依托鴨綠江流域、長白山山脈等自然地理特征,沿公路、鐵路等交通干線,科學謀劃中朝和中俄兩條沿邊經濟帶,其中中朝沿邊經濟帶主要包括丹東、通化、白山、延邊等城市;中俄沿邊經濟帶以黑龍江為主,涵蓋牡丹江、佳木斯、雞西、七臺河、雙鴨山、鶴崗、伊春等城市。以中朝沿邊經濟帶與中俄沿邊經濟帶為軸線,對外連接朝鮮、俄羅斯等相鄰國家,對內連接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哈大齊工業走廊等經濟帶,形成內外聯動的多個開發開放通道,進而在互市貿易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等經濟合作區進行產業布局。
(二)以合作共贏為引領,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資源合理優化配置,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提升整體競爭力。
一是建立地域性的商品市場。在東北東部經濟帶空間布局劃分基礎上,相鄰城市聯動建立一批地域性的商品市場,如白山、通化、丹東形成白通丹經濟帶建立藥材市場、儀器儀表市場、紡織品市場、鴨綠江大米市場等。通過建立特色商品市場,一方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加強經濟帶城市間聯系,逐漸打造地域性的專業市場,為形成區域內統一市場奠定基礎。
二是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充分利用遼吉黑東部的資源、資本、產業、技術、人才等要素,打破思想禁錮,合力提升東北東部經濟帶的市場化運作水平。在降低東北物流成本方面,可以東北東部交通干線為依托,構建區域性和現代化的物流市場。建立形成跨省市商品批發、物流配送、技術交流、區域金融等市場平臺。根據各地產業結構特點,制定產業合作政策,實現資源整合,提高區域內產業關聯度,拉長優勢產業鏈條,促進重點優勢產業體系或產業群的形成,通過政企聯合,圍繞各市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大力推行跨行業、跨區域、跨省市的現代農業、醫藥及健康產業、汽車零部件、新型材料、物流運輸、電子商務、旅游等產業和企業間的強強聯合,組建戰略聯盟,壯大產業規模。組織多種形式的經貿洽談活動,鼓勵各行各界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促進企業互相投資合作,支持政府、行業協會、民間組織間開展交流合作,為貿易投資提供各種平臺。突破行政區劃限制,以歷史文化和特色景觀為依托,以交通為紐帶,促進區域旅游業共同發展,努力形成跨省、市的邊境精品線路,逐步提高其在國內外旅游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三)以產業融合為重點,建立現代新型產業體系
東北東部經濟帶的產業結構需要不斷調整升級和創新,構建現代新型產業體系。
一是加快旅游業的跨界融合。在東北自然風光旅游的基礎上,加強文化與旅游融合。如可打造以體驗抗聯、抗美援朝等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遺存(包括鴨綠江斷橋、抗美援朝紀念館、靖宇陵園、抗聯紀念館、抗聯遺跡等)為主的紅色旅游;加強養老與旅游的產業融合。充分利用各市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針對不同人群的養老需求,提供有效養老供給,包括養老與地產、養老與健康、養老與休閑融合等。
二是加快醫養結合的嵌入融合。緊緊抓住“健康中國”戰略機遇,充分利用丹東“中國滿藥之都”、通化國家級醫藥產業園區、白山人參產業集群等資源優勢,以及良好的自然環境資源優勢,推進醫藥工業、醫藥商貿、醫藥科研、醫藥教育、中藥材基地的協調發展。各市在醫藥產業發展中從產業嵌入的角度進行合作,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將東北東部經濟帶的醫藥產業向大健康產業轉型,拉長醫藥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附加值。
三是加快現代農業的互補融合。充分利用各市的農業和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業。圍繞藍莓、山野菜、食用菌、板栗、中藥材、林蛙等優質農產品和特色資源,推動食品產業向系列化、品牌化發展,做響做亮“鴨綠江食品”品牌。將綠色生態農產品和功能性食品相結合,打造沿江沿線現代農業深加工體系。逐步形成綠色飲品系列、綠色優質米系列、綠色食用菌系列、綠色蔬菜系列、綠色野山珍系列、綠色保鮮食品系列、綠色保健品系列等優質農產品。
(四)以開發開放為平臺,建立東北亞國際合作核心區
東北東部經濟帶最大特色體現在對朝和對俄兩方面,應圍繞對朝、對俄的經貿、文化、旅游等方面進行先行先試、改革創新,探索出沿邊跨境合作的發展道路。
一是共同謀劃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發展路徑。積極爭取國家早日批復丹東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延吉(長白)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綏芬河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集三地之合力共同謀劃試驗區開發開放路徑。利用試驗區開發開放平臺,在招商引資、產業園區建設、對朝對俄產業對接等方面先行先試,做好提前量。
二是共同規劃建設跨境旅游合作區。結合對朝對俄特色,各市要從上游和下游兩個角度共同建設跨境旅游合作區。可按先單方后雙方再三方的方式推進。先以中國單方為主,以經濟帶中的邊境城市經濟區、開發區、高新區為突破口,開展前期項目建設,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先行啟動開發建設;再以中國和俄羅斯雙方為主,如吉林的琿春等地與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合作開發圖們江三角洲區域;最后與朝鮮進行對接,開發建設朝鮮地區(包括黃金坪經濟區、威化島經濟區等),組建成立跨國公司,規劃跨國旅游線路和產品等,形成以鴨綠江為軸心的跨境旅游合作區。
三是共同策劃沿邊特色小城鎮建設。東北東部經濟帶所轄各個縣市區及鄉鎮,應依托自然、歷史、文化、民族等優勢,加快發展一批特色魅力小鎮。如丹東的九連城鎮可利用現代農業基礎打造休閑農業小鎮,五龍背鎮可利用溫泉資源打造養生養老小鎮,新區利用完善的生活設施打造娛樂度假小鎮、異國文化旅游小鎮等,最終將東北東部經濟帶打造成輻射整個東北地區及全國的休閑度假目的地。
(五)以基礎設施為支撐,建立互聯互通的綠色大通道
打造東北東部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是支撐。應堅持以鴨綠江流域為切入點,以丹東港為龍頭,以東北東部經濟帶為樞紐,以東北東部鐵路、通丹高速公路為依托,構建現代立體交通網絡。
一是組建東北東部經濟帶交通運營集團公司。使其負責東北東部經濟帶的運輸物流及港口、口岸、機場、路站的建設和營運管理,圍繞邊境口岸近期與中長期的交通發展規劃,加快東北東部鐵路擴能提速和通丹高鐵、城際高速公路網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設。運用市場機制、PPP模式等方式,實現基礎設施投資主體多元化,促進東北東部經濟帶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可持續發展。
二是取消關卡收費。東北東部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收費項目多,結合[中發7號]文件精神,邊境口岸要實現通關一體化,東北東部經濟帶的交通網絡可以試行統一的區域物流運行體系,為企業創造“物暢其流”的條件,以江海聯運、江鐵聯運等形式推動物流合作,帶動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遲福林.以擴大開放形成東北振興新動力[N].經濟日報,2019-01-22.
[2] 衣保中.東北沿邊地區開發開放戰略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3] 陶一桃.從沿海開放到沿邊開放——開放拓展戰略的意義及喀什經濟特區發展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1):88-93.
Abstract: The eastern economic belt of Northeast China, as a vital region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undertakes the arduous task of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opening up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order areas.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many aspects have achieved breakthrough progress,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The level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economic zone of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sh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dimensional spatial layout, harmonized open market system, modern new industrial system, the core area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and the supporting green channel for interconnection.?
Key words: Eastern Economic Belt of Northeast China;Regional Cooperation;Development and Opening
(收稿日期:2019-02-20 ?責任編輯:沈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