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閆 劉非
[摘要] 檢驗檢測認證國際話語權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是掌控國際貿易主導權、贏得國際競爭的重要手段。當前我國檢驗檢測認證國際話語權仍舊不高,與我國的國際貿易大國地位極不相稱,對我國經濟社會戰略安全產生了不利影響。亟需通過扶持培育民族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品牌、建立健全合格評定法律和技術法規體系、增強我國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國際檢驗檢測認證多邊互認、創新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監管體系等多種舉措,加快提升我國檢驗檢測認證國際話語權。
[關鍵詞] 檢驗檢測認證 ? ?國際話語權 ? 全球化市場
[中圖分類號] F203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9)03-0099-05
[作者簡介] 吳閆(1984 — ),女,河北邯鄲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博士后、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社會治理、公共政策;劉非(1987 — ),河北邯鄲人,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部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行政體制改革。
檢驗檢測認證國際話語權是對各種檢驗檢測認證國際標準和游戲規則的定義權、評議權及裁判權,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掌控國際貿易主導權的重要手段。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及對外開放的擴大,我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但檢驗檢測認證國際話語權尚未同步,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這種弱勢地位與我國國際貿易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也對我國戰略安全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提升我國檢驗檢測認證國際話語權。
一、檢驗檢測認證國際話語權發展現狀
(一)國際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加快全球化布局
近年來,全球檢驗檢測認證行業增速放緩,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了適應市場競爭和客戶需求,國際上實力較強、歷史底蘊深厚或者政府背景突出的機構如SGS、BV、Eurofin等,紛紛開始加快市場兼并及業務整合步伐,逐步從單一服務、單一市場向綜合多元服務、區域國際市場轉變。通過兼并收購,這些機構基本實現了全球化布局。
(二)世界各國搶占檢驗檢測認證技術制高點
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的質量及水平高度依賴于先進的檢驗檢測設備及檢測方法、專業的技術人員隊伍、完善的實驗室管理運營體系。目前,世界各國都加大了檢驗檢測認證技術研發投入力度,尤其是面對以量子技術為基礎的國際單位制變革歷史機遇,歐美發達國家已率先開展新一代高準確度、高穩定性量子計量基準等基礎前沿領域研究,紛紛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區域支柱產業和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等領域的技術制高點,不斷填補新業態、新業務亟需的檢驗檢測認證技術領域空白;歐美發達國家普遍高度重視關鍵檢測儀器裝備的研制工作,已在基礎前沿、實用新型和關鍵測試技術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一批自主可控的計量器具和測量設備成功研發,過程計量、系統計量和嵌入式計量發展進程加快。總的來看,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已在檢驗檢測認證技術領域占據先機,對后發國家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三)世界各國深度參與檢驗檢測認證國際規則制定
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普遍確立了檢驗檢測認證標準國際化戰略,深度參與國際檢驗檢測認證體系建設和國際規則制定,積極推動標準的國際多邊互認,構建國際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使得本國廠商經過一次國內檢驗檢測認證就能獲得多國通行的證書。一方面,歐美發達國家以先進的檢測技術和全面、權威的檢測數據為支撐,與企業共同奪取標準話語權,逐步建立起“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壟斷化”的國際標準壟斷體系。另一方面,歐美發達國家不斷加強在國際合格評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標準及規則制定工作,將本國的技術標準及規范上升為國際標準或影響相關國際標準,不斷提升本國在檢驗檢測認證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不斷加強與主要貿易伙伴、新興經濟體、自貿區框架下的雙邊互認,推動多邊互認體系向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發展。
二、我國檢驗檢測認證國際話語權嚴重缺失
(一)未能形成有效的檢驗檢測認證機制
從國際上來看,在檢驗檢測認證領域,WTO 成員之間實行的并不是對等開放,即使承諾開放,也不是無條件的,一般都在國民待遇和市場準入方面作出了一些限制。而我國既沒有在簽署WTO協議時對檢驗檢測認證市場開放設置相應門檻,也沒有明確的政策法規對外資機構進入市場作出適當限制,對外資機構的滲透和控制缺乏警惕和有效防控,風險意識不強,相關市場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對外資的全面開放,以致國際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紛紛進入和占據我國相關市場,加之我國對相互認可機制的認識過于保守,未能充分利用國際規則推進雙邊認可,更多的是單邊認可外資機構檢驗檢測認證結果,其結果是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國際公認的服務品牌,我國國內機構的檢測認證結果不受國外認可,導致我國的產品、服務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嚴重制約著國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二)檢驗檢測認證行業法律法規建設嚴重滯后
檢驗檢測認證領域尚無統一的法律出臺,檢驗檢測的基本概念不明確,因檢驗活動引發的法律責任也不一致,檢驗檢測法律法規基礎薄弱,亟需出臺《認證認可法》、《合格評定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部分法律法規與檢驗檢測市場健康發展存在著明顯不適應、不一致、不協調的情況,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立改廢工作推進難度較大;公平貿易、可持續、低碳、生態紡織品、生物質能、新興家電等領域的認證制度尚未建立,嚴重制約著民族檢驗檢測認證行業的發展。
(三)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體實力不足
目前,我國共有各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近3萬家,從整體上來看仍處于起步階段,規模普遍偏小,布局結構分散,重復建設嚴重,條塊分割明顯,既無法在國內市場與外資機構抗衡,也難以“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尚未形成國際公認的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品牌。一是機構規模小。據相關統計,全國從業人數少于100人的檢驗檢測機構占比高達96.2%,平均就業人數僅為32人。超過82%的檢驗檢測機構僅在本省區域內開展業務,區域化、國際化機構嚴重匱乏。二是服務能力弱。當前,我國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儀器、設備、環境等硬實力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一些單位甚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科研、創新、管理等軟實力差距還很大。服務領域高度集中于消費品檢驗檢測,檢驗檢測項目較為單一,難以提供包括分析、測試、檢驗等在內的全過程一站式服務,在許多領域仍存在著“檢不了”、“檢不好”和檢測結果評價不準等問題。三是知名品牌少。近年來,以中檢集團、華測、譜尼等為代表的行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起來,但受制于技術儲備少、業務領域窄及覆蓋網絡小,其在全球市場的品牌影響力仍較為薄弱,其檢驗檢測報告缺乏國際公認度。據統計,我國2萬余家檢驗檢測機構僅擁有162張境外機構頒發的證書和國外認可證書。
(四)檢驗檢測認證行業體制機制不活
一是行業壁壘問題突出,難以形成合力。受行政區域建制和行業部委建制的影響,質檢總局、海關總署、農業部、住建部、衛生部等各部委以及各地方行政區域都有相對獨立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使得國有檢驗檢測機構業務高度集中于局部行政區域及行業,部門壟斷、條塊分割和行業壁壘等問題依然存在,難以實現跨區域、跨行業整合。二是國有機構行政色彩濃厚,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現象。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性質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大多同時具有公益和經營屬性,既是市場監管者,又是市場參與者;既承擔行政管理職能,又參與生產經營和檢驗。部門利益導向嚴重,普遍缺乏服務意識和能力,重檢驗收費而輕檢后服務,缺乏運用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吸納資金能力,長期存在“分類不規范,管理不科學,服務不到位”等問題。三是市場機制不健全,存在惡性競爭。尚未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檢驗檢測認證市場機制,不少機構存在著重復檢測、結果不互認的現象,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現有市場監管體系難以及時有效應對發展變化和維護市場公平有序競爭。
(五)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難以搶占行業技術制高點
我國檢驗檢測認證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處于跟跑階段,難以適應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自主創新發展和建設質量強國的需要。在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方面,技術儲備依然薄弱,高端檢測儀器設備90%依靠進口,在重大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等新型產業及前沿技術領域還存在大量能力空白,難以提供前沿及高端檢驗檢測認證服務。
三、我國檢驗檢測認證領域國際
話語權缺失的不利影響
(一)直接影響我國對外貿易
近年來,在世界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歐美發達國家利用其經濟、科技優勢,頻繁出臺標準嚴苛的檢測認證壁壘。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繼匯率之后我國產品出口面臨的主要障礙,嚴重制約著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其結果,一是增加出口難度。我國出口產品頻繁遭遇“認證認可要求、技術標準要求”等技術性貿易壁壘,我國優勢技術、項目及產品長期面臨著難以出口的困境,如我國高鐵、核電長期受制于歐美國家的各類標準而無法投標;二是造成直接損失。質檢總局2014年針對3146家出口企業開展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約有36.1%的企業受到不同程度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造成直接損失755.2億美元,企業因此新增成本222.2億美元,合計損失近千億美元;三是增加企業成本。在國際貿易中,境外采購商往往要求我國出口企業必須持有國際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所出具的報告或證書,為應對不同的認證要求,中國企業增加了如檢測、認證、技術升級等費用,降低了我國產品的價格優勢,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嚴重影響了企業效益。
(二)間接影響我國民族品牌和國家形象
國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制約著“中國質量”、“中國安全”、“中國品牌”的提升。中國制造長期以來少優品、缺精品甚至存在劣質品的現狀和固有印象,損害了企業發展名譽、民族產業精神乃至國家整體形象,直接影響著國內外消費者的心理傾向,不利于民族品牌的發展。
(三)間接影響我國經濟技術安全
外資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利用其技術、資金、網絡等優勢,強勢進入我國一些重大項目、工程的相關業務領域,其檢測認證范圍已滲透到國內重要制造業基地和大企業,呈現出“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范圍擴大”的特點。外資機構在為我國產品及服務提供檢驗檢測認證服務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產品工藝流程及企業的一些商業秘密,有能力獲取我國國防軍工、政務信息、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核心信息,從而掌握我國經濟技術動態及敏感信息,危及國家信息安全。
四、提升我國檢驗檢測認證國際
話語權的對策建議
(一)將提升檢驗檢測認證國際話語權上升為國家戰略
要高度重視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的發展,將發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納入國家優先發展領域,出臺相關指導意見,調動更多社會資源,形成不同層面、不同領域、不同地區合格評定服務業蓬勃發展的局面,最終形成全國性的整體優勢。積極組織相關機構及人員開展檢驗檢測認證標準國際化戰略研究,適時出臺相關方案,加快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標準國際化進程。
(二)加大扶持培育民族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品牌力度
加快扶持、打造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民族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打破行業和區域壁壘,支持地域整合及鼓勵市場重組,鼓勵職能相同或相似的機構整合,把質檢、農業、食藥、建設,環保、工商部門的實驗室整合重組,不再歸屬行業主管部門管理,打造“技術航母”。扶持民族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發展,通過采取信貸優惠、稅收減免或費用補償等措施予以財政稅收支持,引導項目招投標、政府采購、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等領域全面采信民族機構認證結果,引導認證檢測機構積極開拓新興認證業務,引導和調控認證檢測機構的區域分布、認證資質范圍,推動實現合格評定資源優化分布。
(三)建立健全合格評定法律和技術法規體系
加快《合格評定法》立法進程,推動其盡快出臺,指導和規范我國大量存在的合格評定活動,使相關活動有法可依。同時,構建完善的合格評定技術法規體系,明確其在我國法律法規體系中的定位和層次,以及適用產品的范圍、內容及標準。建議參照國外成熟經驗,堅持循序漸進原則,根據我國當前產業結構及發展階段,在清理規范原有法規、規章、制度的基礎上,優先在機電產品、農產品等重點領域內建立統一、系統的新技術法規。
(四)著力增強我國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核心競爭力
圍繞“做精做專”,持續完善檢測機構的運營管理體系,逐步拓展和提升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檢驗檢測、科研創新、標準研制和綜合服務四種核心能力,促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由提供單一檢測認證服務向涵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綜合型服務發展。為此,一要加大檢驗檢測認證技術研發投入力度,進一步強化技術儲備水平;提高儀器裝備制造水平。二要強化技術法規、標準等領域科技人員的培養。培養大批熟悉世貿規則、精通外語、能夠參與國際認證檢測、標準等爭端解決的專門人才。三要重視對國外技術法規、標準、政策等信息儲備和數據情報收集力度,為國家對外貿易反制裁等提供決策和參考。四要推進檢測技術研發平臺、專業人才培養平臺、金融平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建設,為檢驗檢測認證企業提供包括創新、研發、孵化等在內的一站式綜合服務。
(五)推動國際檢驗檢測認證多邊互認
充分利用我國進口產品3C認證等主動優勢,逐步形成與國外認證相互制衡的態勢,通過合理利用外交手段,盡快建立國際多邊互認機制,推動我國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國際化發展。為此,一要充分抓住“一帶一路”、亞投行、自貿區等戰略機遇,對涉及國家進行摸底調查,通過對我國主要出口產品列入3C或建立其他認證等方式,推動“一帶一路”沿線、亞投行成員國家加強認證認可多邊合作,促進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證書多邊互認。二要進行合理反制。充分利用我國國內市場廣闊的戰略優勢,對歐盟、美國等屢屢對我國出口提出質疑或設置貿易壁壘的國家及地區進行迂回制約。三要強化規則意識。推動相關部門、協會及企業學習、了解WTO規則的各項條款及細則,合理運用規則。四要推動國外市場對我平等開放。在不斷放開外資機構入華限制的同時,應要求國外政府同時承諾對我國合格評定機構的市場準入,推動國內合格評定機構的國際化進程。
(六)創新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監管體系
一要改革完善行業監管服務體系。明確檢驗檢測機構的歸口管理部門和日常監管部門,嚴格市場準入及日常監管標準,明確統一機構準入及退出標準,統一執業規范,避免監管重疊與監管真空;二要進一步強化對外資機構的市場準入和業務規制。明確外資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不得涉及國防、航天、航空、核工業等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的重點行業領域,加強對外資機構的市場監管,確保其業務開展符合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三要加快行業治理體系建設,形成政府、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出口企業多元共治的行業治理格局;四要加強行業自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職能,加強對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監督檢查,督促其建立起完善的自我約束機制,不斷強化自身內部建設。
[參考文獻]
[1] 劉念,陳瓊,胡華夏,姜康.區域檢驗檢測服務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中國標準化,2018(S1).
[2] 余瀛波.“一帶一路”認證認可標準差異障礙亟待打通[N].法制日報,2015-8-21.
[3] 王臘芳,李細夢,何江.“十三五”時期我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發展戰略研究[J].經濟縱橫,2015(5).
[4] 孫大偉.發揮認證認可作用促進國家開放發展[J].認證技術,2012(1).
[5] 徐建華.夯實質量技術基礎 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十三五”時期質檢工作和質量發展思路展望[N].中國質量報,2012-1-11.
[6] 崔博采,宋飛,王梅,牛承輝,張穎剛.機構整合背景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機構發展方向研究[J].檢驗檢疫學刊,2018(1).
[7] 汪巍.在國際評級市場競爭中擴大中方話語權的對策[J].和平與發展,2012(2).
Abstract: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is a symbol of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a country, and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control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of Chinas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is very incompatible with Chinas status as a major international trading country, and i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trategic securit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of Chinas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Such as, support and foster the brand of national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institu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nformity assessment laws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s system,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services in China, promote multilateral mutual recognition of international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innovative inspection and detection certification service supervision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Global Market
(收稿日期:2019-04-09 ?責任編輯:沈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