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綜合性活動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學校在開展語文綜合活動的時候,總會遇到能力與興趣、能力與持久力的瓶頸問題。這時,教師就要發揮引領作用,結合實踐實例,提出一些可行策略,如:教師的幫扶工作要到位,要注重方法的引領,還要堅持長期培養,這是關鍵所在。如此,可提高農村薄弱學校開展語文綜合性活動的效率。
關鍵詞:農村學校;語文;綜合性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0-012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0.109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面簡稱“新課標”)對課程目標的實施建議中說道:“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競賽性活動無疑是一種常見的課程利用形式。但是,在一些農村薄弱學校,學生基礎差,行為習慣差,眼界狹窄,有的連基本的書寫和朗讀能力都很差,所以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河北省隆堯縣東良中學是一所鄉村薄弱中學,從我校語文活動開展情況看,學生對各種活動的期待值高,但是看熱鬧的心理強,真正參與的總是那幾個人。特別是一些需要長時間堅持的東西,比如日記、讀書筆記等,三天熱度一過就容易放棄。那么在教學中,應如何走出這個困境,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呢?
對學生來說,他們缺少的不是參與的熱情而是參與的本領。有個著名的教育理論說“跳一跳,摘個桃”,如果活動設計的難度太大,學生跳起來也夠不著,那么誰也不愿意去丟這個面子;太淺太簡單了也失去了活動的意義。因此,活動設計難度要略高于學生實際,語文教師要提前下好功夫做好學生“跳躍摘桃”的助力幫扶工作。比如我校搞的漢字聽寫大會。從各班級海選活動來看,即使是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書寫正確率和規范率也不高,如果全校比賽,很容易形成冷場。特別是七年級的幾個語文教師不無擔憂地說,要是比賽時學生都得零分,或得一二分可就成了大笑話了,別忘了學生家長也來看呢。為解決這些尷尬問題,經過反復討論,最后決定必須給學生助力。方法就是提供題庫,把競賽題目范圍圈定在參賽年級所學全年語文課本課下注釋上。結果活動開展得很成功。按照這個經驗,我們在智力型的比賽中一般都會想法給學生助力。比如開展的作文片段描寫比賽,我們的教師在賽前和賽中都要給學生準備一些寫作用得上的詞語、成語或句型,以備基礎差的學生選用等。
“新課標”明確規定:對綜合性學習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因此,在組織活動的時候都要盡可能地擴大參與范圍。仍以漢字聽寫大會為例。通過總結七年級的比賽情況,我發現各班推薦的選手答題情況良好,但是隨機從各班觀眾中選中的選手結果就很難令人滿意了。這說明除去選手認真練習了題庫外,其他學生幾乎沒有準備,這種比賽雖然從形式上看程序流暢、競爭激烈,但是因為學生參與率不高,選手為比賽而比賽,仍然背離了我們的初衷。在八年級比賽的時候,我們要求各班提供不少于本班人數三分之二的學生名單,供我們按統一學號現場找出選手,讓他們代表班級比賽,得分記入班級總分。這樣就“逼著”所有同學不得不按照題庫精心準備,既保證了比賽質量又擴大了參與范圍,達到了以活動促進學習的目的。
通過方法指導,逐漸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使學生的課外活動向能力和素質的更高層次發展。“新課標”對語文學習的總體目標描述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課外閱讀是中小學語文實踐性綜合活動的重要形式,是學生認知社會、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重要工具。事實上很多學校也開展了課外閱讀活動。但是,因為缺乏針對性指導和經驗參照,在閱讀課上學生們放羊式地閱讀,根本起不到激發閱讀的作用。在實踐中,有的學生覺得看課外書沒意思,干脆做學科作業,即使閱讀的學生也是走馬觀花粗淺瀏覽而已。這樣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浪費師生的精力,必須趕緊想辦法改進。通過討論,我們采取了主題競賽的辦法,效果很好,和大家分享一下。
這方式的主要程序,大致可以分為5個步驟:確定主題—主題閱讀—寫出推薦詞—投票公示—獲獎表彰。 在具體操作上,教師先確定主題(體現引領作用),比如尋找最美文章標題,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解通過閱讀確定標題、寫出推薦詞(這個環節的設置可以引領學生深入閱讀,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字數不做要求),然后要求學生把推薦的標題交給班委進行票數統計,得到認可票數最多的標題就是最美標題,所有推薦這個標題的學生都會獲得優勝,并張榜給予表揚,他們寫的推薦詞也將在圖書角進行張貼。
去年,為配合閱讀競賽活動,我校申請了某網站舉辦的“雜志漂流進校園”活動,舉辦方贈給我校50本2016年第8期《讀者》。在主題閱讀之“尋找最美標題”活動中,鄧娟的作品《孩子們為什么這么熊》在各班均以絕對優勢被學生推薦。有的學生在推薦語中寫道:“我就是一個熊孩子,這個標題那么醒目,拿到雜志看了目錄后,第一篇我就選擇了這篇文章。我的推薦詞就是兩個字“醒目”。葉傾城的《死的是個讀書人的樣子》也被學生高票推薦。學生結合教師平時上課時講解的關于課文標題的知識,在推薦語中寫道:“標題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容易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學以致用,十分中肯。順勢,我校在各班建立起了圖書角,每班捐贈5本圖書參與全校漂流,不但解決了圖書不足的難題,也提高了學生買好書、讀好書的熱情。
當然,在主題閱讀競賽活動的實際操作中,主題確定是靈活多樣的,文章主題、標題、插圖等等都可以確定為主題。這樣不僅可以讓一期雜志、一本圖書多次使用,而且,即使同一篇文章在不同主題的競賽中,學生都能讀出有新意。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多角度閱讀的方法,促進學生在閱讀中建立全面健康的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教師的引導作用,在這些語文綜合性活動中也得以實現。
古語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一旦對某項活動產生興趣,那么,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走。但是興趣又多是帶有情緒色彩的。一些農村薄弱學校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科知識的加深,活動形式和內容的重復,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和興趣的減弱,甚至消失,學生三分鐘熱度一過,就容易荒廢。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一個堅持和積累的過程。語文教師的督促對學生興趣的養成也很重要。比如“漢字聽寫”大會后如何把漢字的積累和書寫堅持下去,“經典朗讀比賽”后如何讓普通話朗讀和興趣閱讀堅持下去,我在實踐探索中也取得了一點經驗:教師督促和階段評比相結合,幫助學生積累和堅持,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開展“每天倆字”活動,把常用的或易寫錯的漢字寫在黑板一角,供學生積累,一周一測驗,從而形成了長效機制。比如開展“每日名句賞析”,讓學生自己從閱讀的圖書中選擇好句子,抄寫到黑板上供大家摘抄背誦,一周一檢查,效果也很好。
另外,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時,教師的引領作用還要注意一個“巧”字,要巧用外力,借力助力。比如現在一些地方每年都會開展不同規格的朗誦比賽、征文比賽。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善于把上級活動和學校活動結合起來,從而減輕師生的負擔。另外,如果學生在這些競賽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又必將鼓勵更多同學們參與各項活動的熱情。這就是借助外力,培養學生廣泛興趣的巧妙之處。
總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內容豐富,是培養學生應用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作為語文教師,活動既要要和課堂教學相結合,和學生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征相契合,遵循按循序漸進原則,又要目光長遠,全盤考慮,活動不著眼于一時,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能力的活動,讓學生總是在“跳一跳”中品嘗到桃子的甘甜,這樣,即使我們的學生們基礎再差,也能夠享受到語文第二課堂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劉毅瑋.中小學生學習問題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胡濤.拿什么調動學生:名師生態課堂的情緒管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陳洪慶.智慧型教師教學的五項新技能[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4]張秋玲,王彤彥,張萍萍.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李炳華(1976.8— ),中學一級,研究方向:農村語文課內外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