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犯錯是學生的特權,且基本上每天都有學生犯錯。對于學生學習上的錯誤,很多教師存在錯誤的認知,認為學生不犯錯便是成功。在學習上不犯錯是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認為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追求。但是在對待錯誤時,卻往往缺乏主動應對的理念。可見,錯誤在數學課堂上不應該被忽視,而應該引起廣大教師的注意,并將學生的錯誤當成寶貴的教學資源加以利用,促進學生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掌握、鞏固知識,提高自身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錯誤;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0-011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0.1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推進,教師的教學理念也不斷更新。課堂上學生相互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不斷增多,但是教學環節都是教師提前預設好的,因此可以說教師對課堂如何發展胸有成竹,不允許任何學生在學習中犯錯,就算是學生出現錯誤,也是隨手一揮讓學生坐下了事[1]。好像學生的錯誤成為阻礙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弱化劑,也成為影響教師課堂進步的絆腳石。實際上,學生在學習中犯錯是利還是弊的關鍵取決于教師如何充分地利用這些錯誤。教師只有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并以此搭建學生成長的階梯,才能創造出如沐春風的課堂。
在學習中學生難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錯誤,且犯錯是學生的特權,教師雖然無法全部接受每個學生的錯誤,但是也不能將錯誤的出現全都歸咎于學生[2]。教師需要做的就是仔細給學生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并反思如何教學才能幫助學生避免出現此類的錯誤。比如,以教學“初步認識分數”這部分的內容為例。教師在講完新課后可以讓學生寫下一個分數,并說一說所寫的分數代表什么。教師問一位學生寫的分數是什么意思,他回答道:“6份中的5份。”教師繼續問他這6份是怎么分的。他回答道:“平均分。”這時,教師讓這位學生將剛才回答的幾句話合并成一句話。這位學生明顯有些緊張,用顫抖的聲音說道:“將6平均分成5份。”這時,其他學生都笑了,教師也十分驚訝。有一位學生說道:“他說得不對,應該是將一張紙平均分成了6份,取其中的5份。”教師要鼓勵剛才說錯的那位學生改正自己的錯誤,示意那位學生重新組織語言,這時他也說得準確無誤。這時,教師強調重點內容,并謝謝剛才回答問題的學生,是他的錯誤讓大家銘記不是將6平均分成5份,而是將一個東西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5份。可見,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給學生滲透單位“1”,從而有效地避免此類錯誤的出現。
就某些情況去分析,知錯就改可能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基本上都是學生能云教師所云,沒有思考的過程。教師需要意識到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并不是在做一道判斷題,而是在做辨析題。因此也就要求學生要學會分析,同時也要學會判斷。將錯就錯教學方式有利于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為自主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在學習中更加主動。比如,以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為例,在計算這部分的內容時,這樣的教學十分引人深思。教師:“同學們,當我們拿到一個平行四邊形時,應該怎么去計算這個圖形的面積?現在請同學們先猜想計算的方法,之后我們再驗證我們的猜想。”然后,教師先給學生分發一個沒有任何記號的平行四邊形。短暫思考之后,有學生開始提出猜想。生1:“我覺得應該是底乘高。我的想法是沿圖形的一條高剪開,將這個圖形變成長方形。”生2:“我的做法是將這個圖形剪成一個長方形與兩個直角三角形,然后將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最后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加起來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生3:“我認為平行四邊形既然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那么它的面積計算公式應該也跟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一樣。”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前面兩種方法的相同之處,并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要沿著高去剪。之后再重點評價第三位學生說出的方法。教師提問:“還有哪位同學也是這么想的?能不能說一說自己的看法?”生4:“我用四支鉛筆連成了一個長方形,在簡單的移動后就變成了平行四邊形,那么它的面積應該也是跟長方形一樣,也就是長乘寬。”生5:“我觀察了剛才鉛筆的移動過程,筆的長度是不變的,我認為它的面積應該是兩條相鄰邊的乘積。”這時,大部分的學生也認同學生5的看法。教師讓贊同學生5意見的學生舉手,有一位學生說:“我認為不是這樣。結合剛才的例子,假若我們繼續拉動平行四邊形,直到其幾乎重合,那么面積也就變為0了。但是兩條邊長度是不變的,因此乘積也不變。”這時,剛才舉手的學生默默地放下手不作聲了。在此過程中,教師并沒有說那些學生不對,而是將錯就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并在探究中發現自身的問題,最終悟出一定的道理。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出現錯誤是很正常的,關鍵是教師如何正確對待并利用這些錯誤。教師也正是利用了每個人都會犯錯這一關鍵點將錯就錯,并讓學生學會避錯增知,從而達到糾錯的目的,促進學生高效地學習。
參考文獻:
[1]干利偉.錯誤,原來可以如此美麗——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2):79.
[2]肖桂娥.錯誤,也可以如此美麗——例談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錯誤及應對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2):102.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張思蘭(1974.9— ),女,漢族,甘肅渭源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