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一)作者信息:
張得,現就職于上海城建職業學院,持有高校心理咨詢師(中級)證書,在職工作4年,“持有高校心理咨詢師(中級)證書”接待案例數5例,接受本校心理督導2次。
(二)訪基本信息
來訪者小雯(化名),女,19歲,性格內向、敏感但很好強,就讀于上海某高職院校,某班班長。小雯父親,文化水平中專,年齡42,某企業職工;母親,文化水平高中,年齡40,某工廠車間領班。母親懷孕期間,無異常情況,獨生女,曾經家庭生活條件一般,小雯從小生活節儉,20X5年因房屋拆遷,家庭獲得大約一千萬拆遷款,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在成長過程中,父親偶爾會采取打罵等強硬態度,對其要求嚴格,母親由于工作原因,也較少與小雯溝通。來訪者既往未罹患重大軀體疾病,其家族中無精神異常及個性異常者,也沒有發生過偷盜等類似事件。
(三)來訪者主訴
來訪者最近發生了一件寢室偷盜事件,內心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讓她想逃避最近生活環境。起因于寒假的時候和母親一起逛街,在逛街的過程中,放在自己背包里的錢包被偷了,報警尋求警察幫助,但沒有任何結果。跟一位室友講述此事,室友并沒有注意到她情緒中的不滿,只簡單勸慰了一下,對于此事一直耿耿于懷。寒假開學之后,一次室友們在一起,談論到各自有多少錢,看到室友錢包中的錢,萌生了找回寒假損失,占為己有的念頭。因此前后一個月的時間共三次在寢室內偷盜。前兩次室友沒發現,找輔導員反應后不了了之。第一次偷完之后,有點后悔,想把錢還回去,但室友尋找未果之后心里有一點慶幸。再次看到機會時,那種被偷后的憤怒和焦慮再次襲來,有種無法克制的沖動,因此有了之后的第二次、第三次。來訪者明白偷盜同學財物是不對的,但在看到機會的那一刻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會感覺到坐立不安,內心焦急難耐,直到再次找機會行竊。
最近一周來訪者仍然堅持每天去上課,但由于不敢面對室友和同學,害怕聽到班級同學的議論,所以每天都是最后進教室,最早離開,到教室也無心聽課,每天最晚起床,等熄燈再回寢室。原本是班級班長,但現在生活懶散,不愿再從事班級事務和學習等。對父母也很愧疚,讓他們跟著一起丟人。所以想換個環境或方式生活,但父母不同意退學。
(四)訪談者觀察
來訪者性格內向倔強且敏感,不健談,情緒低落,談話時緊張不安。訪談中可見來訪者意識清晰,表情適切,問答切題,語量及語速適中,智能良好,思維清晰連貫,邏輯性良好,未出現幻覺妄想。其由輔導員一起陪同前來,因此開始主動求助意識比較弱,后經過交談之后,建立可信賴的咨訪關系后,來訪者說出內心體驗。在陳述過程中發現其情緒表現與內心體驗一致,邏輯思維清晰。
二、心理評估及診斷
根據來訪者陳述,訪談者觀察,所采集的資料應判斷為可靠。來訪者在成長的過程中未患過重大軀體疾病,其家族中無精神異常及個性異常者,且近期沒有服用藥物,訪意識清楚,知情意協調一致,有自知力,無幻覺、妄想和明顯的精神興奮和抑制等精神病癥狀,因此排除精神病;來訪者無長期藥物、酒精濫用史,近期無發熱抽搐史,無惡心嘔吐史,無長期而嚴重的心情低落或高漲表現,精神痛苦程度及社會功能受損程度并不十分嚴重,因此可排除神經癥。來訪者無偷竊史,最近事件的發生與寒假被偷事件有關,問題未泛化,且在咨詢后期,來訪者有求助意愿,因此判定其還未發展為嚴重的病理性偷竊。根據以上依據診斷為:由被偷體驗的負性情緒引起的行為偏差心理問題。
三、簡要分析
(一)成因分析
生物因素:沒有發現顯著的生物學原因。
社會因素:家庭教養的方式形成不合理的認知,未習得負面情緒處理辦法;人際關系方面,泛泛而交,知心朋友較少。
心理因素:性格偏內向、敏感,但具有沖動性和破壞性,情緒較低落。
(二)咨詢目標的制定
通過上述分析,訪談者與來訪者共同商定了咨詢目標。
近期及具體目標: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減輕痛苦及煩惱情緒;使來訪者認識自己的負性情緒和不正當的行為,尋找來訪者內在真正的痛苦;與其討論采用偷竊來發泄不良情緒的行為所帶來的弊端。
中期目標:幫助來訪者認識到不合理的認知,轉變負性情緒和行為。使來訪者了解對其有重要性的生活目標,并督促來訪者為實現目標而制定計劃。
(三)咨詢方案的制定
本案例咨詢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心理診斷階段,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了解求助者的問題困擾,遵循接納、關心、尊重、共情原則與來訪者展開開放式的深入訪談。通過交流收集相關資料,確定咨詢目標和方案。
第二階段:與來訪者一起探討其問題產生的原因,使來訪者認識自身的社會不適應行為與其所感受到的負性情緒之間的聯系。借助社會人際支持系統,強化來訪者正向情緒。運用的咨詢技術主要有:合理情緒治療。
第三階段:回顧咨詢過程,鞏固和提高自我認識,結束咨詢。
四、過程記錄
第一次咨詢
時間:4月5日下午2:00-2:50
地點:學院心理咨詢室
目標:建立可信懶的咨訪關系,了解來訪者的問題困擾,收集相關資料,確定咨詢目標和方案。
(輔導員送來訪者到心理咨詢室)
咨:你好,我是張老師,是我們學院的心理工作者,有什么可以幫你的嗎?
訪:(低頭不語,使勁抓著手中的手機,低頭不語)……
咨:(給來訪者遞了一杯熱水)
訪:謝謝老師。老師我最近確實遇到了問題,你真的能替我保密嗎?
咨:可以,我會遵守我的的職業操守。
訪:恩恩……我叫小雯,是某班的學生。我是我們班班長,輔導員說我最近狀態不好,建議我來找你談談,其實我不知道怎么講。
咨:謝謝你的信任。不知道怎么講,那不如和我講講你最近的學習情況或情緒?
訪:最近沒有什么,就是想一個人靜靜,安安靜靜的,不想學習,也不想做事。心中有說不出的孤單和苦悶。我想退學,想換個生活環境。
咨:這個環境中是什么讓你覺得不舒服?
訪:我想換個環境可能會好一點,最近在學校感覺自己活不下去了,每天不敢回寢室,不敢去上課,不敢面對老師和同學,總覺得大家在背后對我指指點點,內心很恐懼,有種窒息的感覺,想離開這里。
咨:具體哪些事情引起了你這樣的感覺?
訪:(突然表情凝重,不斷擺弄手中的手機)......老師,我不缺錢,但是最近一個月我在寢室內拿了同學的前,前幾次沒有被同學發現,最后這次同學報警了……
……
第二次咨詢
時間:4月12日下午2:00-2:50
地點:學院心理咨詢室
目標:澄清來訪者面對的問題,尋找來訪者內心真正的痛苦,使來訪者認識自身的社會不適應行為與其所感受到的負性情緒之間的聯系。
……
咨:拿完之后呢?
訪:挺后悔的,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違背了自己的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咨:拿錢后,有沒有想過還回去?
訪:有,但是后來發現他們沒有辦法找到證據,就覺得很幸運,覺得內心很滿足。
咨:這種滿足感能持續多久?
訪:很快就消失了,然后又會覺得焦慮、緊張,心理不舒服。所以再次有機會的時候,我覺得有點控制不住自己……
咨:這三次事件和寒假被偷之間,你覺得有關系嗎?
訪:寒假被偷之后,感覺很生氣,沒有辦法排解。爸媽覺得無所謂,我們不缺錢。和室友講了,她寬慰了幾句,但對她來講好像這不是什么大事,感覺她的態度很冷漠,不能理解我的孤獨。
咨:所以你在意的是來自父母和朋友的理解和關懷?
……
第三次咨詢
時間:4月19日下午2:00—2:50
地點:學院心理咨詢室
目標:認識到以偷竊行為發泄情緒所帶來的弊端,矯正其不良認知;尋求社會人際支持系統,強化來訪者正向情緒。
……
咨:讓我們想象一下,如果這次事情沒有被警察發現,你會怎么做?
訪:在那種心理緊張和滿足的驅使下,可能還會發生更嚴重的事情。
咨:然后呢?
訪:可能會比這次更嚴重,因為幾次累加,警察可能就不會放過我了。
......
咨:事情還沒發展到那種地步,你能感覺到自己的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么我們就已經在解決問題了。
訪:那我應該怎么做?現在已經這樣了?
咨:寒假被偷后的苦悶、父母的不屑、朋友的不解,交織在一起。小偷太可恥了,可是我們又無能為力,承認自己無能為力確實很難。
訪:嗯,一直以來我的情緒都沒有處理好……只當丟的錢捐給小偷了吧!(長舒一口氣!)主要是受的氣不知道該怎么撒出去,一直憋在心里,時不時的就會冒出來扎我兩下。
咨:當看到室友的錢放在眼前,那根刺又出來了.
訪:是的,是的。
.......
第四次咨詢
時間:2017年4月26下午2:00-2:50
地點:學校心理咨詢室
目標:讓來訪者認識到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和人際關系的再建立,使來訪者了解對其有重要性的生活目標,并督促來訪者為實現目標而制定計劃。
......
訪:上周結束后,我嘗試著正面面對自己的錯誤和問題,向三位室友誠摯的道歉。我跟他們講了我當時的經歷和自己的想法,我感覺他們挺理解我的,像老師一樣,他們還勸我,別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咨:你能這樣做,我真替你高興。
訪:恩,發生這樣的事,室友還能原諒我,所以我很感謝他們,覺得很開心。
咨:那最近上課怎么樣?
訪:我主動找輔導員辭去了班長的職務,感覺沒有這個光環壓著,自己能舒服一點,更能原諒自己。
咨:原諒自己是接納自己的開始。那么最近狀態恢復了?
……
咨:回家后父母有沒有繼續責備?
訪:沒有,他們說人都有犯糊涂的時候,......
咨:看來父母還是很理解你支持你的。
訪:恩,和他們說完我也覺得自己心里又放下了一個包袱。以后發生事情,我一定積極的向家人朋友表達我的想法和感受,這樣可能才能真正解救自己。
咨:現在還想退學嗎?
訪:現在心理感覺輕松了很多,出去不知道去哪,所以先在學校好好學習吧。
咨:聽你輔導員講,你學習成績很不錯呢!
訪:還可以吧。最近我們專業再組織同學參加全國的食品檢驗檢測的大賽,老師覺得我基礎好,所以現在也是小組成員之一。
咨:你其實可以很優秀,有明確的目標。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既能優化成績,也能安靜自己的心。
......
五、個案評價
(一)個案體會
本案例共進行了4次咨詢,實現了咨詢的預期目標,干預效果良好。通過對此案例的分析,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咨詢中良好的咨詢關系是咨詢過程順利進行和良好的咨詢效果的基礎;
2.來訪者的求助意愿越強烈,越有利于積極配合和心理問題的有效解決;
3.來訪者的學習和領悟能力強能夠有利于促進咨詢效果的實現;
4.幫助來訪者認識更重要和長遠的目標,能使來訪者產生內在的改變動力。
(二)缺點與不足
但在此案例中因為本人的經驗缺乏,也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答辯人是初學者,用合理情緒療法,在幫助來訪者確認不良認識稍顯捉襟見肘,在使來訪者達到認知—情感—行為三者和諧上不夠深入和啟迪性;
2.在咨詢過程中,在幫助來訪者自我觀察到內心的矛盾和痛苦時,訪談不夠靈活,偶爾方式有欠妥當;
3.咨詢過程中,咨的談話技巧等還需要提高,不自覺地將輔導員身份和咨身份相混淆,出現說教性語言。當時,咨詢師有所覺察,希望以后有機會得到督導,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