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黃
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教學質量也在不斷飛速提高,國內大學生群體競爭力快速增強,與海歸在競爭力方面的差距在逐漸縮小,留學生海歸群體的光環也正在逐步淡化。
海歸等于高薪?
或許未必!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出國留學被大部分人視為回國找到好工作的黃金門票,然而,現實卻并非如此樂觀。
2019年4月21日,由職優你(UniCareer)發布的《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近三成海歸2018年實際年薪不足10萬元,而有近五成海歸期望2019年可以拿到10萬元?15萬元的年薪,從薪資水平上可以看出,海歸學生并不如往日風光。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海歸往往是“精英”的代名詞,錢學森、梁思成、徐志摩等各個領域的泰山北斗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教學質量也在不斷飛速提高,國內大學生群體競爭力快速增強,與海歸在競爭力方面的差距在逐漸縮小,留學生海歸群體的光環也正在逐步淡化。
世界很大,走出去看看
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34萬人,比2018年增加14萬人,再創新高;2018年度,我國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51.94萬人,留學回國人數增加3.85萬人,比2017年增長了8%。隨著中國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及國際化進程的逐步擴大,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回國發展,因此,2019年海歸人數將有增無減。
在不斷增長的海歸人數的另一端,是近幾年居高不下的留學人數。
2019年3月27日,教育部發布的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情況統計顯示,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66.21萬人,其中,國家公派3.02萬人,單位公派3.56萬人,自費留學59.63萬人。
在出國留學生結構中可以看出,自費留學占總人數的90%以上。2019年5月7日,新東方發布的《2019中國留學白皮書》對比5年的數據發現,留學人群父母職位背景是“一般員工”的比例逐年上升,并在2019年以43%的占比成為最主流的父母職務類型。過去5年間,父母職位為“中層領導”的留學家庭所占比例最多。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教育觀念的持續開放,自費留學已成為很多家庭的一種選擇。事實上,自2013年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究其原因,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家庭產生了留學意向,希望借此應對就業競爭的壓力等社會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國際教育資源的開放、國內教育服務行業的發展也為更多普通家庭學生的留學創造了條件。
《2019中國留學白皮書》還顯示,過去5年中擁有留學意向的本科及以上教育背景的人群始終占比超過70%,且目前仍呈上升趨勢。另外,縱觀過去5年的數據,為追求自我提升而留學的人群正在增多,為移民等原因留學的人數占比在逐漸減少。
教育部的統計數據也證實了這一結論。在2018年度51.94萬各類留學回國人員中,國家公派2.53萬人,單位公派2.65萬人,自費留學46.76萬人。2018年度與2017年度的統計數據相比較,出國留學人數增加5.37萬人,增長8.83%;留學回國人數增加3.85萬人,增長8.00%。
教育部數據還顯示,從1978年到2018年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其中153.39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432.32萬人已完成學業;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4.46%。
《2019中國留學白皮書》分析過去5年的數據顯示,畢業后立刻歸國就業的人群占比呈持續上升的趨勢,在2019年的占比達到28%。新東方分析,這一方面與國外就業市場趨近飽和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留學群體原本就是為了增加在國內就業競爭力而留學有關。
學歷顯然是海歸的一大傳統優勢,《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英語(或其他外語)表達能力、宏觀視野和適應能力,是海歸的三大競爭力。
但隨著大量留學生學成歸來,以及本土高校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不斷提升,海歸身上的光環正在逐漸降低。企業普遍更看重與“實際工作表現”相關的素質,比如實習/工作經驗、相關工作技能。
某業內人士指出,學歷和學校是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但對于一個求職者,專業能力和職業化的準備是企業更為看重的,如果一個人在這兩點都做得很出色,是比高學歷更有吸引力的。
高投資等于高回報?
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發布的《2018大學學費定價報告》(2018 Trends in College Pricing Report)顯示,1988年-2018年,美國四年制公立大學學費從3360美元上漲到了10230美元,上漲近3倍;美國四年制私立大學學費從17010美元,上漲到35830美元,學費翻倍。
可以看出,30年間,美國私立學校的學費幾乎以每10年5000美元的速度在增長,而在2008年-2018年上漲了近7000美元。美國公立四年制大學的學費,則是在以每10年2500美元的速度增長。
某留學機構分析指出,澳洲八大名校每年的學費在2.8萬澳元左右,生活費用1.2萬澳元左右,如果讀2年的研究生需要籌備50萬元人民幣左右的留學費用。
與國內相比,留學成本無疑比較高,但對于海歸來說,回國之后的預期收入卻并不理想。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在2018年8月聯合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80%的海歸收入遠低于預期,僅1%認為自己的收入高于預期。不僅如此,報告還指出超過七成海歸認為,自己留學的專業與實際工作的匹配度偏低,無法做到學以致用。
不過,也有行業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統計口徑不同,最后得出的結論可能大相徑庭,也會與事實存在較大出入。但有一個趨勢值得注意,即如今海歸就業市場越來越呈現出分化特點,市場對高層次人才需求大,優質海歸非常搶手,而競爭力相對較弱的留學生,求職遇冷的現象則時常發生。
《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30%的留學生認為第一份工作完全未達到預期;而在企業方面,27%的受訪企業認為海歸的自我評價過高。
《2019中國留學白皮書》顯示,海歸在求職過程中無疑面臨著多種挑戰,其中最為突出的弱項仍在于缺少實踐經驗。與2018年相比,海歸在自我包裝和表現自己的方面也遇到不小挑戰。整體來說,海歸求職的難處愈加個性化,集中突出的問題在減少。
但值得一提的是,海歸對工作發展的滿意度有所提升。2019年,回國工作的留學生對目前工作崗位、發展空間、職位頭銜的滿意度均超過50%。
據普林斯頓大學的一位博士Mingyu Chen調查研究顯示,在中國求職市場上,本土大學畢業的求職申請者得到應聘者的回復率比從美國大學畢業的求職者更高。甚至從美國名校畢業的求職者得到的回復還沒有從中國本土一般大學得到的回復多。
Chen博士向中國電腦科技以及商業公司投出了超過2.7萬份填有美國大學學歷的虛構簡歷。他發現,在中國的求職市場上,美國大學畢業的申請者平均比本土學校畢業的申請者收到回復的可能性低18%,即使是名校,這個回復率還是要低7%。而在外企和一些高薪企業中,這樣的差距要小一些。
Chen博士又對中國的260位招聘經理做了問卷調查,同一份簡歷,只是畢業大學不同,而80%的招聘經理都會選擇中國大學畢業的求職者面試。當被問及為何會選擇中國大學的畢業生時,35%的招聘經理回答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大學的求職者有更好的選擇,他們更容易跳槽離職,很難穩定下來;另外35%的招聘經理認為中國大學的畢業生更加適合公司的職位;只有7%的人認為中國大學的教育質量更好。而對于一些對美國大學有所了解的招聘經理而言,這樣的差異就會縮小。
國內企業對于國外大學并不太了解,或許也是影響海歸首份工作的原因,不過提前做好職業規劃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曾留英的某海歸表示,越來越多的學子選擇回國工作是必然趨勢。“隨著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子會選擇回國工作,而且回國工作有很多鍛煉的機會,比如一起工作的年輕同事,大家的干勁很足,可以互相影響。但隨著海歸增多,就業競爭日趨激烈也是必然的,只有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揚長避短,才能讓自己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留學這件事上,高投入未必會有高回報,提前做好職業規劃顯得很關鍵。
《啟德2019中國學生留學意向調查報告》顯示,一半以上的有意向留學者認為,留學前的職業規劃非常必要,大多數學生在出國前就已形成職業規劃意識。在希望獲得的職業發展信息中,選擇“專業就業方向”者所占比例排在第一位,達到76.5%,接下來依次是“就業前景”“專業就業率”和“薪酬”。
不過,雖然如今海歸的光環在減弱,但也無須過度擔憂,某留法海歸如是認為,留學生回國后“第一份薪水”的高低或許沒有那么重要。“出國留學的意義有很多,了解更廣闊的世界是更重要的目的。不同的國度、不同的風土人情,每個留學生本身就是交流的窗口。過分關注‘第一份工作薪水的高低顯得片面和短視,留學所帶來的視野和多層次的知識結構將會持久地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
中國新時代 201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