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國明 李彪 楊雅



摘要:當前新媒體和自媒體的迅猛發展,拓展了預防職務腐敗的傳播新渠道。自下而上的社會反腐機制,即受眾本位的反腐思路,成為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國家本位、傳播者本位的互補渠道。“防范于未然”已經成為遏制職務腐敗的重要方面。通過職務犯罪輿情的現狀及特征的分析,提出反腐傳播的對策,即構建職務腐敗案件“零容忍”的輿論氛圍,明確媒體在預防職務犯罪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職務犯罪輿情監測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職務犯罪輿情;反腐傳播;預防預警
中圖分類號:G20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3-0153-005
“輿論是我們社會的皮膚”,輿論有助于我們感知社會評價與公共意見,如同皮膚一樣保護著我們的社會,使它可以成為一個整體。[1]互聯網輿情是一種社會空間和意義空間,職務犯罪輿情受到線下政治環境、反腐態勢等元場域的影響,也是現實狀態在線上的映射與體現。具體到網絡輿情場域的行動者來說,目前主要存在著三類行動者,即輿情主體、輿情客體與輿情本體,輿情主體是參與輿情討論的個體,輿情客體是輿情關注的事件、現象與問題,而輿情本體則是輿情中主體表達的觀點、意見和看法。本文對于職務犯罪輿情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輿情客體的研究,即職務犯罪輿情涉及的個人與組織特征、行為與后果特征、時間與地域特征、案發特征和行為原因等。
一、研究數據來源
研究選擇“職務犯罪”相關的關鍵詞,包括“腐敗犯罪”“職務犯罪”“腐敗信息”“腐敗案例”“腐敗案件”“腐敗線索”。 一方面,結合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判斷職務腐敗熱點輿情事件易發生的領域和環節;另一方面,對于典型網絡反腐事件進行分類,分析其特點、規律、時間序列的表現特征,科學預測變化趨勢,建立預警機制,為“反腐傳播對策體系”的建立提供有效參考。
研究選取時間范圍為2017年1月1日—2018年8月1日的各類型媒體報道數據275338條。數據來源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聞網站及網友跟帖,主要是重點商業門戶網站(11.7%)及其客戶端(8.2%);二是新浪微博數據(34.5%),包括了認證賬號和草根賬號;三是微信公眾號數據(22.6%);四是論壇數據(2.4%)、博客(0.9%)等數據。經過對所有案例進行消重聚合,通過后期人工篩選,總計得出的職務犯罪案例總計1244個,對以上案例進行屬性變量研究。
二、研究發現:職務犯罪輿情的現狀與特征
(一)職務犯罪案件發生的重點地區與重點領域
1.地區分布:東南沿海與東北地區是高發區
根據抓取的職務犯罪的案例發生的地域進行統計,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整體分布趨勢是沿海地區發生職務犯罪的數量相對較高,這也和抓取的數據主要是網絡數據,與各個省份互聯網的普及率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發生數量比較高的十個省份依次是浙江、北京、山東、廣東、河南、江蘇、河北、湖北、福建、遼寧。
2.涉及領域:工程建設領域是重災區
抓取的案例職務犯罪涉及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設領域(38.6%)、涉農惠民領域(27.7%)、國企管理領域(16.4%)、行政審批和執法監管領域(14.4%)等。在工程建設領域方面,除物資采購、資金撥付、招投標等關鍵環節外,項目的立項審批、土地出讓、征地補償、移民拆遷等也都是滋生貪污賄賂犯罪的高風險點。
3.涉及行業:醫療和金融是多發行業
職務犯罪主要涉及的行業依次是醫療行業(20.0%)、金融行業(15.5%)、建筑行業(14.4%)、裝備行業(11.9%)、環保行業(9.5%)、電子行業(7.8%)、食品行業(6.7%)、消費品行業(4.4%)等。醫療行業、金融,涉及民生與經濟安全的領域,反腐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二)職務犯罪案件的特征
特征分析主要分為涉案主體特征、涉案組織特征、行為特征、后果特征、時間特征、案發特征、犯罪潛伏期、刑罰適用等幾個方面。
1.職務犯罪案件的主體特征
首先,從性別特征來看,男性是主要犯罪群體。對以上職務犯罪案例中的主體進行社會身份的相關統計,男性占絕大部分(89.3%),女性占比10.7%。該數據與其他犯罪類型相比,女性犯罪率偏低。在政經領域男性數量占有絕對統治地位,隨著女性角色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的變化,該數據也可能慢慢產生變化。
而單獨將女性職務犯罪案例進行分析,女性職務犯罪集中于財務會計人員,以貪污公款為主,主要為國企出納、會計人員以及銀行營業員、醫院收銀員等,多是利用職務之便以侵吞、竊取、騙取等手段非法占有國家和公司財產。
其次,從年齡特征來看,平均年齡46.9歲,60后是主犯。研究將收集的職務犯罪案例進行分析,去除職務犯罪及未顯示年齡的案件后,得到2813個案件主體。犯罪主體的出生年代以1960年到1969年階段為主,占比46.2%。從年齡結構上看基本成正態分布,出生在1950年到1959年的犯罪主體占比10.4%,1970年到1979年占比31.1%,1980年到1989年占比11.3%,90后占比0.9%。可見,處于35歲至60歲是職務犯罪的高峰期,不起訴案件的主體基本也與職務犯罪保持類似的年齡結構特點。
而將職務犯罪人員的年齡段再進行統計,根據相關案例進行均值計算發現,涉案人員的平均年齡為46.9歲,其中51歲以上占比20.8%,41-50歲人員占比52%,31—40歲占比22.1%,30歲以下占比5.2%。不難看出 41—50 歲年齡階段職務犯罪案件最高,“一把手”“天花板”干部職務犯罪嚴重,接近已偵辦總人數的一半,不少干部晚節不保,掉入腐敗黑洞。
再次,從學歷分布來看,本科和大專人群比例最高。從涉案主體的學歷來看,發現本科學歷(22.2%)及大專學歷(19.9%)占比最高,兩者占比超過四成,這與大部分國家工作人員的學歷層次較高有關。在統計中發現,除了行賄類犯罪的主體及作為共同犯罪中從犯地位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輔助人員學歷可能較低之外,職務犯罪的主體總體上表現為學歷層次較高,碩士學歷(18.7%)與博士學歷(13.5%)的比例已經高達三成以上,大多犯罪主體已經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職務犯罪呈智能化趨勢,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職務犯罪人以行賄罪為主。
最后,從行政級別來看,省部級和鄉鎮科級是重點人群所在。涉案主體的行政級別呈現出啞鈴結構,如圖2可以看出,既有老虎又有蒼蠅,其中省部級以上的占到了一半以上,主要是涉及范圍廣,這些涉案人員動輒都是主管一個行業和一個地區危害度較高;科級及以下的占據四分之一。兩個層級雙高,說明既要繼續加大高層的反腐力度,對基層的職務犯罪趨勢需警醒。
2.職務犯罪案件的涉案組織特征:國家機關和國有企業是高發組織
統計分析發現,涉案單位按照主體特征分為國家機關(31.3%)、國有企業(26.5%)、其他國有事業單位(17.7%)、公立醫院(13.2%)、公立學校(7.4%)、自治組織和其他組織(4.0%,主要是私企、外資等)。
3.職務犯罪案件主體的行為特征
首先,從行為方式來看,貪污罪和受賄罪是主體。從相關研究來看,貪污和受賄被稱為“腐敗的兩副面孔”,是目前最常見的腐敗形式,也被稱為自體腐敗和交易型腐敗。[2]研究發現,職務犯罪的主要方式依次是貪污(20.3%)、受賄(17.8%)、挪用資金(12.6%)和職務侵占(10.9%),這些都是主動的公權力尋租行為,說明目前公權私用的約束機制還有待完善。濫用職權罪(9%)由于其隱蔽性較高,案例相對較少。以非自然人為主體的單位或者組織涉案情況相對較少,主要是組織行為不具備顯著性。案例的起訴客體由于是組織,很難進行有效的立案處理。此外,李輝在《貪污受賄案涉案金額的結構性特征》一文中,通過對司法判決文書2014—2015年的數據分析也發現,受賄案件涉案金額的平均水平要高于貪污案,“貪污案的平均金額為 223181. 8 元,中位數為 40000 元,而受賄案的平均金額為 438367. 9 元,中位數為 89000 元,受賄案幾乎為貪污案的兩倍”。[3]
其次,對收集到的案例進行統計,剔除在新聞報道中未出現行為對象的案例,在篩選后的職務犯罪的案例中,職務犯罪的主要行為對象分為上級領導(43.8%)、政府部門(28.8%)、一般工作人員(15.1%)、相關企業(11%)和外資企業(1.4%)等,尤其是上級官員成為犯罪行為的主要對象,說明“吏治”的嚴峻性。另外比較突出的特點是一般工作人員的比例也較高,說明既要打大老虎更要打小蒼蠅的必要性。
4.職務犯罪案件的后果特征:涉案金額平均每案864.4萬元
首先對抓取的案例進行涉案金額的統計,剔除部分沒有涉案金額的案例,可以得出,平均每案貪腐所得約864.4萬元。為了方便呈現出不同涉案類型的涉案金額的多少,研究對不同類型案例的涉案金額進行了分析,相關結果如圖3所示。涉案金額比較高的幾類案例依次是私分國有資產、利用影響力受賄、挪用公款等,這些涉案金額動輒都在一千萬元以上,其中需要說明的是貪污的數額不大,大約在664.2萬元,但其案例數量相對較多,綜合來看,職務犯罪的涉案數額相對較高。
5.職務犯罪案件的時間特征
首先,從節假日分布上,春節和中秋等傳統節日是高發期。在職務犯罪的時間分布統計中,由于職務犯罪很多是日積月累完成整個犯罪過程,并且在很多信息的傳播中多是對其宣判的新聞報道,很難準確捕捉到具體受賄的時間節點,因此研究只能通過案件宣判的日期來進行反推。因為每個案例基本上的訴訟期差不多,為了方便直觀呈現結果,將全年的節假日分為元旦(13.6%)、春節(38.4%)、清明節(7%)、勞動節(6.1%)、端午節(8.8%)、中秋節(19.6%)、國慶節(6.6%),將案件宣判的日期在以上幾個節日前后30內都歸在該節日內。
其次,從季節分布上,春季是高發期。在職務犯罪發生季節的統計中發現,四個季節的總體分布相對均衡,相對來說,春季最多,占比28.6%,因為是春節所在的節假日;再次是秋季(25.2%),主要是中秋節在這個節日,其余是冬季(24.4%)和夏季(21.8%),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送禮思維多么根深蒂固,未來需要加強中國傳統節假日的職務犯罪的反腐預警,爭取防患于未然。
6.職務犯罪案件的案發特征
首先,案發特征以非共同犯罪為主。從數據可看出,大部分職務犯罪屬于非共同犯罪,占比82.7%。從案件是否為共同犯罪的角度進行分析,可發現共同犯罪率是17.3%,在職務犯罪的共同犯罪中,從犯存在較大可能不被起訴,從案件統計過程中發現,顯示為共同犯罪的,多為從犯。而共同犯罪的主犯,除了在個別犯罪類型,例如玩忽職守、濫用職權中存疑不起訴,在相對不起訴過程中,主犯較難被作不起訴處理。
其次,案發原因以上級機關督查和紀委移送為主。對職務犯罪的案發原因等進行研究,剔除沒有報道或者公布的案發原因,可以看出,目前案發原因主要來源于上級機關督察(24.1%)和紀委移送(22.4%),立案線索來源單一化,群眾及被害單位舉報(12.1%),投案自首(5.2%)的較少。
7.職務犯罪案件的行為原因:婚外情和不良嗜好是誘因
不同的案發模式及犯罪動機對有效預防職務犯罪具有前置性的價值,因此本課題將職務犯罪的行為原因劃分為個人揮霍、婚外情、不良嗜好(賭博、吸毒及特殊癖好)、為職務晉升、為親友謀利、為單位利益、其他等。在職務犯罪的行為原因中,婚外情是第一位的,占到總體的31.2%,即三分之一左右的職務犯罪是基于婚外情而引發的,色與財是一對相依相存的關系;其次是不良興趣嗜好(22.3%),比如賭博、吸毒甚至對玉石、蘭花等的愛好,占比超過五分之一;再次是為了職務晉升(18.1%)、個人揮霍(15.9%)、為親友牟利(8.4%)等,所以職務犯罪的歸因也更需要從官員個體的自身找問題,而不僅僅是客觀原因或者環境造就的。
8.職務犯罪案件的犯罪潛伏期
其一,發案潛伏期平均為8.7年。發案潛伏期是從初次作案到案件發生之間的間隔時間。一般新聞報道中很少涉及該具體時間節點,本課題經過篩選剔除,再回到案例本身的搜索與確認,找到了453個案例。研究發現發案潛伏期平均為8.7年,潛伏期時間較長,說明整體來看,職務犯罪的約束機制不是很完善,未來發現職務腐敗犯罪的機制還需進一步加強。大多數的發案潛伏期在2~14年,“一年以內”短時間內的很少,僅為9.7%,15年以上的也較少,僅為11.5%。因為一般官員的從政生命周期為十幾年,大多數集中在2~5年和6~10年,一般經歷了剛上任后的勤政愛民,后不斷松懈,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而腐化墮落,這說明對在某個崗位長期任職的官員更要加強督查機制,以免造成長期不升遷而思想懈怠等問題。
其二,平均羈押時間為83.2天。經過篩選僅有126個案例入選,經過測算,平均每個職務犯罪案例的羈押時間為83.2天,接近于3個月,其中,行受賄犯罪、貪污犯罪的羈押時間仍然較長,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等瀆職類犯罪仍比其他類型時間短。
9.職務犯罪案件的刑罰適用
對已經公開宣判的案例進行分類統計,判處死刑的比例相對最低,為0.7%;判決死刑緩期2年執行的為7.5%;判處無期徒刑的占比14.3%;判決有期徒刑15年以上的(含15年)占比17.8%;判決有期徒刑10年以上(含10年)不足15年的比例26.7%;有期徒刑5年以上(含5年)不滿10年的比例為24.3%;有期徒刑5年以下的比例為3.9%;判處免于刑事處分的為1.2%;判處有期徒刑緩期執行的3.5%。
三、職務犯罪預防的輿情路徑
首先,構建職務腐敗案件“零容忍”的輿論氛圍。在我國不斷推進反腐進程中,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以后,明確提出了“零容忍”的反腐敗戰略。[4]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會議上特別強調,“反腐敗的高壓態勢必須繼續保持,堅持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也明確指出“要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黨內絕不允許有腐敗分子藏身之地”。十九大報告中也多次強調,展示了黨和政府堅定的反腐決心。注重職務犯罪行為的預防,完善監督機制,“防范于未然”已經成為遏制職務腐敗的重要方面。
其次,明確媒體在預防職務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媒體報道與輿論監督是預防職務犯罪的重要環節,是政府審計的輔助手段。傅樵等通過研究政府審計、媒體關注與腐敗治理的關系認為,一方面,專業優秀的媒體往往可以利用掌握的資源敏銳地發現貪腐事件,并通過調查報道了解腐敗案件的脈絡,再通過傳統主流媒體和網絡披露以引起社會公眾和政府相關部門與審計機關的關注;網絡社群的曝光也可能成為追查腐敗案件的線索。[5]另一方面,輿論壓力可以起到預警作用,提倡清廉風氣,形成反腐的社會輿論氛圍,也可警示尚處于搖籃中的其他職務犯罪行為。同時,可鼓勵傳統媒體通過向網絡平臺延伸,利用已有資源與網絡媒體競爭,迫使職務領導人提升自己的公信力。[6]整個社會需要營造反腐倡廉輿論氛圍,從態度行為取向上筑牢遏制腐敗的堅固防線。
最后,職務犯罪輿情監測的重要意義。腐敗犯罪治理難度大,反腐敗在政策理念與政策運行中必須堅持“懲防并舉、注重預防”。雖然事后打擊具有重要意義,但事前預防具有更高的價值。職務犯罪輿情監測,通過海量腐敗案件信息和舉報線索的智能梳理和甄別,提取職務犯罪社會關系網絡特征,通過多源信息的整合和分析進一步區分行賄主客體網絡關系;綜合判決文書數據、電子卷宗數據、媒體報道數據與網絡輿情數據,進行職務犯罪行為聚類與趨勢分析,精確呈現職務犯罪主客體、腐敗行為、案件特征等,從而構建反腐決策模型,開展職務犯罪預防輔助與預警評估工作。
參考文獻:
[1][德]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M].董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89.
[2]李輝.腐敗的兩副面孔:基于 7000 個司法裁判文書數據的描述分析[J].理論與改革,2017,(5):30-41.
[3]李輝. 貪污受賄案涉案金額的結構性特征:基于司法判決書數據的初步分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170-180.
[4]張旭. 反腐敗視域下的“零容忍”:內涵、價值與實現[J].當代法學,2018,(5):59-66.
[5]傅樵,高曉雅. 政府審計、媒體關注與腐敗治理. [J].財會月刊,2018,(14):135-144.
[6]宋春艷.網絡意見領袖公信力的抵制與重建[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4):5-9.
(責任編輯 焦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