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

中國資本市場在過去確實存在著許多缺陷,但是大家不要忘記我們的資本市場誕生才不到30年,而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已經運行了100多年,因此我們現在的很多問題他們當初也經歷過。而要理解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以及為什么從去年到今年,中國先后出現了債券牛市和股票牛市,其實也需要從歷史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未來。
工業化時代,房產是財富的載體
在中國,過去10年是房地產的黃金十年。而得益于房價的持續上漲,房子也成為中國居民財富的主要載體。為什么中國人買了這么多房子?
一個解釋是這是中國人的天性,華人不管到哪都愛買房,但事實好像并非如此。比如在中國臺灣,居民房產占總資產的比值只有34%,而金融資產占比高達66%。新加坡也是華人社會,但是居民房產占總資產的比值也只有45%。
我們認為,之所以房地產成為了中國居民財富的載體,和過去我們所處的工業化時代有密切的關系。
工業化時代,房地產主導了經濟。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開始了起飛,并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進程,成功地成為了世界工廠。這背后有著人口紅利、城市化和全球化三大紅利的推動,其中全球化帶來了外需,而人口紅利和城市化帶來了內需,并主要集中在房地產行業。
工業化時代,房地產主導了融資。而房地產對于中國經濟的意義不僅是提供了需求,還提供了融資。由于房地產具有極強的帶動作用,與地產有關的行業也在中國銀行信貸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截止18年末,中國房地產貸款余額為38.7萬億,占136萬億貸款余額的比例高達28%,如果再算上采礦業、金屬冶煉加工、非金屬礦制造等與地產高度相關行業的貸款的話,占比也達到接近1/3。
從債券市場來看,目前中國債券市場信用債余額大約20萬億,其中房地產、建筑業和采礦業三大行業的信用債存量占比是35.5%,占比超過1/3。而影子銀行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為地產行業服務的,以信托業為例,18年3季度末非金融行業的資金信托余額為12萬億,而其中房地產、建筑和采礦三大行業信托余額為4萬億,占比也在1/3。
工業化時代,房地產承載了財富。因此,在中國工業化的時代,房地產行業不僅負責提供經濟的需求,還提供了銀行的融資,同時也是居民財富的主要載體。這其實構成了一個完美的循環,只要中國老百姓不停買房,那么中國就有增長、銀行有活干、居民還有錢賺!
后工業化時代,資本市場是財富的載體
美國等的經驗顯示,房地產銷量會隨著人口紅利見頂,但這并不意味著經濟的見頂,這只是意味著工業化的結束。
而在后工業化時代,雖然買房的人變少了,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大家對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業的需求會持續上升,與此同時,大家也愿意為人工智能、5G手機付費,這意味著科技和服務業將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在工業化的時代,是房地產在承載著居民的財富。而在科技與服務業主導的時期,是那些提供科技與服務的公司在創造財富,而所有公司的資產都是由股權和債權構成的,所以這些股權和債權將是未來的財富載體。比如說大家都愛用華為的手機,也對華為的5G技術充滿期待,這說明華為的研發創新就是在創造財富,而華為公司的股權和債權就很值錢。
同樣的道理,大家離不開微信和支付寶,需要更好的醫療和教育服務,那么騰訊和阿里、以及那些能夠提供優秀醫療和教育服務的公司就是在創造財富,這些公司的股權和債權也承載著財富。
我們發現,美國居民的財富構成和中國截然相反,他們的金融資產占比高達70%,而房產的占比不到30%,而這些金融資產里面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銀行存款,而有超過80%的部分是股票、債券或者養老金,而養老金其實也主要投向股票和債券。
所以,美國經濟其實是和我們不一樣的財富循環。他們居民的資產主要投向資本市場,投向美國公司的股權和債權,而這些公司則負責提供好的科技和服務,只要這些公司能夠持續創造價值,那么美國居民的財富就能夠保值增值,而美國居民有錢之后就可以放心消費,去享受這些公司提供的科技和服務。
我們發現,不僅是在美國,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其居民財富都是以金融資產為主。例如日本居民的金融資產占比高達61%,而英國也有53%。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其居民財富都是以房地產為主,例如印度、印尼和泰國的居民房產占比均超過70%。這其中透露的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后工業化時代的財富載體將從房地產轉向資本市場。
告別地產,迎接金融
在科技和服務業的時代,無論是科技背后的知識產權,還是服務業背后的人力資本,都是輕資產,這些行業的發展已經無法再靠房地產和信貸去拉動,而只能靠資本市場來推動發展。
發展資本市場,關鍵在于寬進嚴出。今年2月份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發布了《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里面提出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其中第三條專門提到要建設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把好市場入口和市場出口兩道關,加強對交易的全程監管。
由此可見,我們的政策已經把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其中的關鍵其實是“寬進嚴出”,把好市場的入口和出口。
在中國資本市場,過去出口過松的重要原因其實在于有著大量散戶參與,政策出于保護中小投資者的角度,不愿意讓債券違約或者股票退市。而新設的科技創新板塊一個制度創新是注冊制,這其實早已在中國債券市場實施。其實只要管好了資本市場的出口,壞人可以得到懲罰,那么就可以把進口的門打開。
總結來說,過去在工業化時代,房地產的作用功不可沒,但未來唯一能取代房地產功能的只有資本市場。因此,雖然我們或將告別地產的黃金時代,但是18年的債券大牛市和19年股票牛市的曙光,意味著我們有望進入資本市場大發展的金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