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旭東
摘 要:當前社會都在重視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由于教師的不當教育行為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傷害,可能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減少教師不當教育行為的有效措施之一。分析了教師不當教育行為產生的原因,并著重從提高教師自身心理素質和改善教師環境兩方面對教師不當教育行為的防范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教師不當教育行為;教師心理健康;教師環境
一、教師不當教育行為的原因剖析
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者,其所具有的認識、情感、能力等各個方面較持久的傾向性決定了其教育行為。而教師的教育行為對于師生關系、學生的學習效率、行為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影響。不當的教育行為容易引起學生的心理困擾,無論是出于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面對新時期改革開放的迅速推進,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值越來越高,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矛盾沖突依然存在,以及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等原因,使得教師職業所面臨的壓力在不斷加大。這樣會讓一些自我心理管理意識較差、缺乏自我調控能力的教師出現心理失衡,產生心理問題,進而發生不當的教育行為,從而影響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從本質上來看,是由于教師自身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而對學生的身心造成消極影響。
二、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具體措施
教師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其自身的主觀原因,也有社會的客觀原因。所以,關注教師心理健康,要從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改善教師周邊環境兩方面入手。
1.教育主管部門加強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培訓,引領教師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及發展,影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學校應通過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培訓,幫助教師系統地掌握有關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識,提供教師掌握解決常見心理問題的方法,使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時,能夠運用科學有效的操作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學校的心理健康培訓更要幫助教師掌握自我心理調控的方法,引導教師通過不斷的自我調節,逐漸克服狹隘、自卑、嫉妒等消極心理,正確面對工作中的挫折和壓力,對學生形成適度的期望值,客觀對待學生的問題,施之以恰當的教育行為。
2.教師要強化學習,注重自身修養,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教師職業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崗位競爭的壓力使一些自信度低、學習能力較差的教師,因缺乏安全感而易產生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所經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確的心理調節手段,是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教師要不斷加強自我調控,自覺克服不良心理,消除不良情緒,拓寬心胸,養成樂觀、豁達的性格。今后,隨著中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要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學理論與方法,積極進取、勇于創新,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平常心、寬容心對待學生,尊重、熱愛學生,學會自如運用支持、指導、鼓勵等技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好的發展,構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經常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并深入學習,不斷調整形成有效的教育行為。同時,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視野,也能使教師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問題,以更自信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壓力,有助于健康心理的養成。
3.建立和完善科學、公平的教師評價新體系
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學習能力、家庭環境、興趣指向等存在差異,導致他們的學習成績出現較大差異。無視學生差異,只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主要依據顯然有失公平,使一些教師出現心理失衡,進而在教育教學中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
學校可制定既不會對教師造成太大壓力而又能準確考核教師工作、激發教師工作熱情的考核制度,這是促進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有效措施。
4.形成良好的社會協作,幫助教師應對壓力
對教師而言,教學任務重、升學壓力大等因素,均可使他們的精神負擔加重。加之教師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校園環境,其社會交往能力相對較低,如果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現實問題產生的不良情緒得不到釋放,日積月累,身心疾病就會增加。所以良好的社會協作和幫助對教師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
社會對教師的支持應該是多方面的,既有與教師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支持,還應該有與地位、榮譽相關的精神支持。這就要求全社會、教育行政部門真正關心和了解教師的實際問題,及時有效地解決教師的各種困難、減輕教師壓力,給教師以實際的幫助,以解決其后顧之憂。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社會支持的積極作用,充分利用各種可能的支持,主動進行自我調節,以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個充滿自信、積極向上、有優秀綜合素質的教師更容易受到學生的尊重,與學生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是當前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只有當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較高時,教師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和合理教育行為,促進學生的品德、學習、心理全面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張輔良.和學生一起成長[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