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勇 鄭萬鋒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思想道德素質提高要從娃娃抓起。近年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引起人們的關注。
一、中學生德育存在問題及原因
1.德育首位亟待加強
政府、社會、家長關注學校更多的是升學率。目前正在進行新課程改革,但不少學校實際工作中還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從學校教育整體現狀看應試教育思維模式遠未根本改變,德育工作與升學指標等一些“硬任務”比較,就趨于“軟化”,學生、老師仍然在應試的道路上拼搏。德育工作出現“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出了問題吵鬧”的現象。
2.學校德育不到位
一是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系統性不強。對德育工作出現的一些新問題研究和實踐不夠。所謂德育工作多表現為“救火式”問題解決,灌得多導得少,堵得多疏得少。德育教育觸及不到學生的心靈深處。處理方式簡單——停課、轉班、叫家長。二是班主任作用發揮不夠。由于中學生處于問題多發期,管理困難大,許多教師不愿當班主任。日常工作的重心,多處理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偏重于繁忙的日常管理和學生的學習成績。三是課程育人滲透不夠。一些科任老師只是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通過課程對學生的德育。四是學生缺少社會實踐的機會。許多學校總怕出安全事故,不敢把學生帶出教室、帶出校園。
3.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一是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造成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不盡如人意。我市是勞務大市,每年都有大量外出務工人員。留守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金錢+物質”成為“打工一族”的父母用來最直接彌補孩子的方式,容易形成未成年人好逸惡勞和功利享樂等思想。二是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據調查近年離婚案件以每年15%~21%的趨勢增多,打工族離婚者居多,夫妻離婚,是家庭、孩子的不幸、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不幸,是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4.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
一些腐敗、見利忘義、誠信失范、網絡問題等負面因素影響著學生。一是部分學生不想學,認為大學畢業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拼學”還不如“拼爹”。二是學生對網絡的負面影響認識不清。調查顯示,中小學生上網已成時尚,但上網學習的少,打游戲的多,個別學生甚至通宵包夜上網,一旦沉迷于網絡游戲中往往很難自拔。雖然有關部門對文化市場組織了多次聯合執法行動,但沒有真正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三是手機在學生中使用較普遍,學校屢禁不止。一些學生早自習、上課時間都在用手機聊天、逛淘寶、聽音樂、看電影。真所謂的“假如你想毀掉一個孩子,給他一部手機就夠了!四是“家長鬧校”的負面影響。隨著校園安全事件頻發,出現“家長鬧校”,這實在是中國教育的傷痛和悲哀。一旦發生師生沖突、家校沖突,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多會對學校和老師展開批判,甚至片面地放大校方和老師的責任。其結果是損害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必定會導致老師不愿深入管理、教育學生。
二、改進和加強中小學生德育工作的幾點建議
1.強化認識,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領導
全社會要充分認識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對學校德育工作檢查、監督和指導的力度,每年定期進行德育專項督導檢查,按照教育部新頒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促使學校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2.改革傳統模式,增強德育實效性
探索留守子女教育模式、常態化開展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大班主任培訓力度,提高班主任待遇,在工資、職稱方面傾斜,讓班主任樂于從業。健全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心理教師,徹底改變“一塊牌子,一間房子”的現狀。變單一德育說教為生動德育實踐,鼓勵和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法定節日、周末等時間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中國夢”學習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從小立志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3.優化教育的外部環境,常態開展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
社會要給教育創造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社會環境,以客觀、全面的態度看待教育問題,媒體、家長要給學校一個客觀公正支持。相關責任部門要通力合作,加大監控、檢查力度,取締關閉接納或變相接納未成年人的“黑網吧”,給學校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重視和抓好中小學生德育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學校是主陣地,還要全社會做起,從我們家長做起,形成合力,全面開創中小學生德育工作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周盛.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對策[J].江西教育,2018(2).
[2]趙秀榮.創新德育教育工作的嘗試[J].課程教育研究,2017(3).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