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東
摘 要:人要有為先立身,學校要強先立品。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到來,人類面臨的挑戰日趨嚴峻。創新已成為主旋律,以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為內涵的工匠精神已成為個人成長、行業提升、國家振興必不可少的道德素養。黨和國家也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明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中學;崇德·有為;崇德育人
廣東高州市第三中學建于1984年,是廣東省一級中學,發展模式上歷經波折,基礎、文化底蘊薄。近年,在師生團結拼搏和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才迅速走上正軌,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為進一步拓展學校上升的發展通道,根據自身發展定位,結合校情、學情,學校班子提出了要堅持走內涵特色發展道路,辦有品質的“精品校園”(品位、品行、品性、品格)。明確了以“構建學生健全人格,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為辦學理念,以“心善、言和、行端、業勤”為校訓,以“仁愛為本、和諧學?!睘樽谥?,全面推行崇德教育,打造“崇德、有為”的學校精神。通過深植崇德理念,催化學校發展內驅力,塑造精品校園特色,提升學校的發展品位。
一、“崇德·有為”精神內涵
學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主要是將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價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得以承傳并發揚光大。如何形成具有學校獨特的文化特質,是學校教育的關鍵。只有形成獨特的學校文化,才能為學生成才奠基,為教師發展鋪路,為學校成功添翼。
(一)開展崇德教育的背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是國家和民族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同時,我市大力倡導的“對黨對國是忠心、為民服務用全心、做人做事憑良心、止于至善進取心”的“好心高涼”精神,正是結合我市傳統冼太夫人文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而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好心高涼”精神。
為更好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好心高涼”精神融入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各環節中,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學校管理多位一體的育人氛圍,我校結合學校實際,提出了“崇德·有為”的育人理念,全面推行崇德教育的開展。
(二)“崇德·有為”的精神內涵
基于我國和諧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學校把“崇德·有為”定為開展崇德教育的校園文化精神核心。
崇德:就是堅持以德為首的辦學思想,崇尚道德,對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道德進行認知、思考、承傳并發揚光大。學校把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等美德教育,賦予時代精神和現實價值意義。
有為:就是一方面立足于做,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朝著正確的目標,形成優秀的做事風格。另一方面就是以優秀的做事風格做對自己、對周圍、對社會有意義,體現人生作為。
二、深植崇德育人理念,塑造精品校園特色
受自身條件的制約,學校未來一段時間內發展的定位即為通過深植崇德育人理念,辦有品質的“精品校園”。第一是品位,塑造格調高雅,人文氣息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第二是品行,以三禮教育(禮節教育、禮儀教育、禮貌教育)引導師生養成舉止講禮儀,待人有禮貌,處事知禮節的良好行為習慣;第三是品性,傳承校訓“心善、言和、行端、業勤”,做一名好心高涼人;第四是品格,銘記三中學子銘“人生八有”,做“崇德·有為”三中人。
(一)將崇德文化植根于辦學理念,形成明確的辦學目標
辦學理念是基于對教育發展規律、教育方針、學校校情的認知,從宏觀上把握學校整體發展的指導思想。它是一所學校發展的方向標,是辦學特色的根本保證。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我校的辦學理念:“構建學生健全人格,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正是基于長期以來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德為首,開展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辦學指導思想。在實踐中將德育工作分解為原則問題從制度上規范、禮儀行為給予引導教育、思想品格促成自我成長三個階段,努力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禮儀規范和人格品德,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結合學校的辦學傳統,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核心,以學校辦學理念為指導,堅持“崇德·有為”的學校文化方向,確立了明確的學校文化目標:即培養知書、達理、健康、向上的學生。
知書:就是教育學生有學識,有內涵,有修養,有格調。
達理:就是使學生明事理,學做人,有禮貌,懂禮儀,守禮節,講誠信。
健康:就是培養學生有健美的體魄,有健康的心態,有嚴明的紀律。
向上:就是要使學生有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有積極進取的學習精神,有品學兼優的學業成績。
(二)將崇德文化納入制度建設,打造和諧的人文校園
制度存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真實地影響、制約、塑造著人們的活動,為人的活動提供規則、標準和模式。一個好的制度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
1.制訂《學校章程》,理順人與制度的關系
學校以《學校章程》為總綱,堅持合法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在實踐中逐步制定和完善了各項涵括日常管理、教學、德育、后勤、學生和教職工管理、獎懲、職稱評審、聘任等各個方面制度的修訂,形成《學校制度匯編》。制度的制訂以促進“禮、智、信”育人為目標,既強調制度管事、制度管人剛正不阿的“義”,同時各項制度中也充分兼顧了人本化的考量,體現人文關懷的“仁”。
2.完善“管理、教師、學生”三個隊伍建設,理順管理、監督
機制
學校日常整體工作管理實行“三縱四橫管理”模式,職責分明,權責落實;實行集體議事機制,民主決策。加強學校黨支部、工會及教職工代表大會建設,保障教職工的合法知情權、議事權及表決權,形成校內監督機制。加強學生社團的建設,實行學生協管機制,拓寬學生與學校的溝通渠道。通過高效、民主管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實現和諧發展。
(三)將崇德文化融入校園環境,構筑高雅的文化氛圍
一個優雅的校園環境,一個富有文化氣息的校園氛圍,是一個有品位的學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文化財富,環境的無聲熏陶是德育文化的重要組成。學校著眼于總體布局的和諧統一,對學校的教學區、辦公區、生活區、運動區、景觀區等功能區域進行系統規劃和設計,達到了凈化、綠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等“六化”的標準。
1.教學區以“智”文化為主
每幢教學樓的一樓連廊柱上刻的都是古色古香的名家書法石刻、壁畫,內涵豐富,形態優美,氣勢磅礴,散發著濃濃的墨香,高雅而富有藝術張力;每個教室外都懸掛著個性張揚的班級宣言,每周一則諄諄善導的班主任寄語,國內高校的特色宣傳掛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美德文化等。時刻給人以激勵,給人以警示,催人奮進。詩意的環境,潤育詩意的人生。我校的藝術特色教育正是在濃郁的校園藝術氛圍下廣受學子們的追捧,培育出了一大批藝術特長生。
2.景觀區以校園內瑞恒讀書公園為中心,以楹聯長廊和彩虹文化長廊為主
每月一主題楹聯擂臺賽,如“廉似清風萬里明,勤如化雨千山翠”的廉政專題楹聯,“求鯉臥冰出孝敬,聞雷泣墓慰親寒”的感恩孝敬專題楹聯,等等。輔以公園里的石凳雕刻、草地、樹木標牌的溫馨標語。而側面的彩虹文化長廊,廊柱配以楹聯石刻,廊內為校內各學科的知識宣傳專欄及作品展櫥窗。每月每學科組定期刊出一期學科特色知識、學習竅門專欄知識,以及展出現場作文比賽、美術、書法優秀作品等。每天清晨或黃昏,讀書公園里草地上、樹蔭下、涼亭里到處是三五成群的同學圍在一起讀書,或細語談心,或漫步讀書公園,猶如一幅靜溢書香校園美景,如此濃厚校園文化氛圍浸潤下,能不讓人心靈蕩滌,寧靜高雅?
3.運動區文化主要由運動場圍墻文化、墻壁文化和休息區的國學文化組成
連接教學區到運動場的是一條50多米的交通知識宣傳通道,通道一側設置了20多塊正反兩面的常見交通通行標識,另一側圍墻則設置了多個交通安全法規知識宣傳專欄。運動場西邊的圍墻設置了“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一輩子”等醒目的運動標語;東面墻壁則布置了“2+1”體育+藝術項目的藝術標志圖;南面的休息區布置有石桌、石凳、遮陽傘,周邊是“禮”“智”“信”的國學經典石刻圍欄。運動使人激昂,淋漓盡暢;休憩讓人恬靜,閑適宜人。
(四)將崇德文化結合班級文化,塑造彬彬有禮的書生形象
禮儀與道德互為表里,相輔相成。而禮儀習慣的養成,重在“養”,要靠日常生活點滴積累和慢慢養成,形之外而蘊之內。
1.我校開展的“三禮”教育,具有明確的目標及特色
①構建具體、明確的“三禮”教育目標體系。②成立“三禮”教育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的三級管理體系。③針對農村實際,開發“三禮”教育校本課程。④制定“三禮”教育實施方案和“三禮”教育周訓練計劃。⑤有計劃地開展“感恩孝敬”“抗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實踐活動。
2.開展豐富的班級文化建設活動
①通過制定明確、具體的班級管理文化目標標準,培養校級、縣市級、省級優秀班主任。②制定班級管理文化實施方案和考核細則,并以此為依據,落實班級管理工作。從三禮教育、有序守紀、衛生管理、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主題讀書、每課成績達標、主題班會、團隊活動九方面進行考核。③精心設計,找準切入點,通過實踐,實現辦學目標。通過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主題讀書、每課成績達標,落實“知書”目標;班級以“三禮”教育和“有序”“守紀”教育落實“達理”目標;通過衛生管理工作落實“健康”目標;通過“財富積累,智慧人生”主題文化版,呈現出優秀學生的成績,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奮發向上。
(五)將崇德文化落實到實踐中,做愛國誠信敬業的好心高涼人
學校文化建設,核心要素是“人”。而教師在人的要素中又是處于先導地位,因此我們把教師管理文化放在首位來抓。
1.確立發展目標,變壓力為動力
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在教師中開展忠誠人民教育事業,爭做“四有”教師,弘揚“好心高涼”精神,培養校級、縣市級骨干教師,向省優秀老師,全國優秀教師進軍。
2.剛性管理制度,柔性人文關懷
制度是學校管理的基礎,針對教師發展目標,我們不斷地完善《高州三中教師綜合考核細則》。從教師崗位、師德規范、教學管理、教學成績、突出貢獻五方面來考核,規范教師的行為。同時,在學校管理中,講究以人為本,追求和諧,使學校各項工作執行有力。
3.抓好師德管理,形成成長機制
一是學校拿出思路,教師人人參與。二是形成培訓學習機制,不定期利用級會、科組會、備課組會對《師魂》進行解讀、內化。三是每學期進行一次評比,把教師優秀師德案例結集成《新地》期刊。
4.團結合作適度競爭,釋放活力形成合力
和諧、友好的協作是工作取得成功的有效保障,而健康、合理的競爭是教師工作動力與活力的源泉。學校成立考核組織機構,既對教師個人也對科組、備課組集體工作進行科學評價。
5.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
學校努力創造條件,改善教職工的生活、工作條件;對成績突出的教師和集體在評先、評優及績效評級、職務晉升等評定中給予傾斜;同時也重視對教職工的關懷。
其次,學生是教育的客體,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學校通過大力開展學生社團建設,對學生實行多元化培養。同時讓學生在社團的實踐活動中實現自我體驗、自我發展。
1.以興趣為導引,搭建多元化的學生社團組織
學校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鼓勵通過學生社團建設實現多元化發展,發揮特長。目前我校的學生社團主要有:新地文學社、綠苗記者團、縈夢愛心社、書法協會、TOPone街舞協會等17個學生社團組織。且各個學生社團均定期組織進行各項活動,堅持做到每月一主題,每周一活動,極大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也為學生實現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競爭與協作提供了舞臺。
2.以社團為窗口,鼓勵學生參與社會生活體驗
學生社團為學生提供了觀察社會,了解社會的窗口;為學生接觸社會,服務社會搭建了通道;是學生適應社會,促進社會意識形成的催化劑。學校鼓勵學生社團利用課余時間,發揮所長,服務社會。如縈夢愛心社每年都會多次組織開展敬老愛老的慰問活動和與特殊教育學校的殘障兒童進行聯歡活動。鼓勵他們走進社會,參加實踐。如:新地文學社、綠苗記者團就多次組織學生外出進行采風,鼓勵他們到外校進行交流。書法協會、乒乓球協會、毽球協會、街舞協會等多次與他校進行相互交流。鼓勵他們走進社會,多觀察。木棉歷史社多次到我市名勝古跡進行實地考察。
(六)將崇德文化糅合學校傳統,傳承“崇德·有為”的三中精神
學子銘——“人生八有”(一有志,志存高遠,超越自我;二有勇,奮發圖強,勇于進?。蝗凶R,睿智大器,卓爾非凡;四有恒,執著追求,永不放棄;五有專,好學不倦,專注精進;六有信,誠信坦蕩,浩然正氣;七有本,健康為本,身心安泰;八有樂,笑對挫折,享受人生。)這是銘刻在校園里學子們代代相傳的精神豐碑,是學?!懊吭乱恢黝},每周一活動”德育長效機制的碩果。
堅持每天師生跑操。這不僅是鍛煉身體,更是勵志教育,展現了師生們斗志昂揚的精神面貌。
堅持每天開展主題讀書活動,形成讀書文化。通過誦讀經典,感受傳統優秀文化之美,古風之情懷。
堅持開展“每周一經典”活動,每周一早上由一名學校領導、教師代表或學生代表,就本職工作、學業指導、經驗介紹等向同學發表演講,培養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飲水思源,追求卓越,回報社會。
堅持每周一節課由語文教師指導的讀書活動,帶領學生走進閱覽室,并通過“書海拾貝”“心靈感悟”“自我展示”等形式完成閱讀感悟日記。每月創辦一次《新地》期刊,每班自主創辦德育活動展板、手抄報、班級園地等,豐富學生的生活,開啟學生智慧。
堅持每月開展楹聯競賽活動,形成楹聯文化長廊,既展示文采,又展示書法功底融合崇德教育,學校已成為高州楹聯教育
基地。
堅持每年邀請名家、教授為學生作勵志、感恩、人生修養、發展規劃等專題講座,或作專題報告,如寫作技巧、演講與口才、書法藝術等。感受榜樣的力量,以名家的人格魅力,豐富學識深深地感染學子們,激勵他們奮發向上。
此外還形成了每月較為固定開展的活動有:
每年1月的高三級學生生涯發展規劃會,由學校的心理輔導團隊負責開展或邀請名師到校做演講。讓學生跳出樊籬,更好地認識自己,規劃未來。
每年3月舉行植樹綠化活動、祭奠烈士墓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自然,致敬英雄。
每年4月開展社團文化周活動。文化周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校園生活,拓展了第二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才藝、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大舞臺。
每年5月開展青春飛揚杯學科爭霸賽,以及書法、美術競賽,為學生提供平臺,并選拔代表參加市、省、全國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以及書法、繪畫等聯賽取得了優異成績。
每年6月舉行高中非畢業班音樂特長生匯報會。為自己展示特長,與他人交流心得,向學校、家長作學業匯報。
每年7月布置學生暑假進行社會調查實踐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體驗生活,認識生活,成為學校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
每年8月舉行高三級勵志大會。邀請往屆優秀學子或聘請名師到校分享成功的經驗,激勵學子們奮發向上。
每年9月定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月”。為高一、初一新生舉行入學集訓,引導他們熟悉學校的規章制度,從初中向高中、小學向初中學習、生活的過渡,以及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
每年10定為“感恩孝敬”活動月。開展一系列活動,將文明之星、孝敬之星;標兵團隊;星級宿舍、文明班級等結合起來,經過啟動—實施—評價—表彰環節,盤活內容,收獲成效。
每年11月舉行體育節和校運會。開展競技活動,選拔人才,激勵同學們德智體全面發展。
每年12月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和成人禮活動。每年一周的校園文化藝術節,將一年的崇德有為,崇德啟智推向高潮,學生志存高遠,以考上國內外名牌大學為目標,奮發進取。成人禮活動讓學生明確責任,勇于擔當,心懷感恩,立志成才。
崇德文化育沃土,德育之花處處開。近年來,高州三中大力推廣“崇德·有為”的校園文化,促進各項工作的和諧開展,取得了豐碩成果。一個環境高雅富有品位的校園,一個育人有禮品行端正的校園,一個踐行好心高涼精神品性正直的校園,一個追求卓越自強不息品格高尚的校園,“精品校園”特色已嶄露頭角。
參考文獻:
[1]王毅.基于發展學校內涵打造特色精品校園的實踐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4):87.
[2]何曙光,何曙光,張小靜.全方位建設打造精品校園文化[J].領導科學論壇,2015(9):50-5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