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娜
近年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互聯網+”的發展戰略規劃,積極鼓勵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為傳統圖書館服務向現代化圖書館服務轉型提供了改革方向和動力。為順應時代潮流,圖書館作為公共管理服務的機制,更應積極變革,采用“互聯網+”模式運營,為用戶提供更具有個性化的服務。
“互聯網+”的具體含義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是利用網絡的發展、信息傳播的便捷、受眾的廣泛作為基礎,發展各個傳統行業,實現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開啟新的產業發展模式。“互聯網+”的出現有效地的解決了現代社會里的資源配置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服務。
2015年中下旬,國家出臺的《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積極鼓勵傳統行業向新型“互聯網+”經營模式轉型,以產業的升級來提高社會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由此可見,“互聯網+”不僅影響著每個行業的走向,甚至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
2.1 在互聯網時代,電子設備更新換代快,功能多樣,受眾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輕而易舉地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但是網絡信息沒有大都沒有經過篩選,信息質量堪憂,難以在短時間內從大量信息中找到有效信息,無法保證閱讀的高效性。
2.2 網絡的便捷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上查閱資料,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這就體現了新型閱讀方式隨時、隨地、隨性的特點,從而反映出新型經營模式下“互聯網+”圖書館服務需要圍繞受眾的閱讀模式展開。
2.3 受眾對所接收的信息要求越來越高,除了對文字的要求,更多的是對信息多樣化的追求,是對信息呈現方式多樣化的追求。
傳統圖書館經營服務模式較為單一,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下受眾的需求,為更好的服務受眾,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體驗,只有改革,應用“互聯網+傳統圖書館服務”的模式,將傳統圖書館服務與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相結合,才能夠實現圖書館與受眾的共贏。
3.1 將紙質資源數字化
根據藏館分類,由圖書管理員對各類高質量的圖書進行篩選,將各個類別的圖書資料經過一定的電子技術(如文字掃描儀、光學識別技術、壓縮技術等)的加工處理,使其轉換成便于受眾保存查閱的數字資源。建設圖書館的特色資源庫,加強受眾與圖書館之間的聯系, 實現受眾與圖書館之間的資源共享。
3.2 提供多種檢索方法
在“互聯網+”模式下,建立統一知識平臺,切實提高受眾查閱資料的速度。礙于閱讀設備的不同,不同文獻的不同的格式易對閱讀造成一定的困擾,因此要注重對文字格式的加工處理,方便受眾閱讀。
3.3 提供多種閱讀方式
考慮到特殊人群對閱讀的需求,圖書館應積極主動了解這些人群的主要情況,針對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務。例如,在圖書館中設置音頻室,或者將篩選出來的珍貴資料用盲文備份,方便有嚴重視力問題的受眾獲取信息。也可以在圖書館設置不同的講解室,為不同年齡段的人提供不同的閱讀建議。
3.4 開發圖書館APP
移動終端設備廣泛應用,各大APP發展迅猛。開發圖書館AAP,是傳統圖書館向新型圖書館轉換的重大轉折點。圖書館APP的設計必須符合大眾潮流趨向,特別要著重把握界面的美化方式和功能的多樣性,操作要簡單易行,還得重視引導效果。圖書館APP的使用,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用戶對獲取信息便捷性、準確性、豐富性的心理,而且加強了圖書館與受眾之間的聯系,使圖書館更加了解受眾對圖書館服務的需求。
3.5 建立新媒體服務
隨著網絡技術的繁榮發展,一大批自媒體運營人員涌入市場,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大眾提供了多種個性化服務。與新媒體行業進行深度交流和合作,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標準,為用戶提供新時代圖書館服務體系,最終推動圖書館服務的創新和發展。“互聯網+”背景下的圖書館,更應該借助圖書館的優良資源,將篩選整理出來的信息,通過新媒體推送給受眾。多方面利用圖書館建立的特色資源庫,建立新的服務機制,不斷地更新和豐富特色資源庫,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為受眾提供全天候的服務,以確保受眾在24小時均能獲取相關信息,切實滿足受眾的需求。
3.6 創建共享空間
創建以圖書館為中心向四周畫圓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圖書館是“第三空間”,所有受眾都可以進入這個空間,并且可以在空間中發表自己的文章、小說、詩作等,還可以寫某一本書的讀后感。每個受眾之間是可以相互交流的,還可以向圖書館推薦館藏中沒有的書籍。圖書館可以根據每位受眾發表的文章的優質度,在取得創作人的同意后,收錄在圖書館的日報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圖書館與受眾的親密關系,還可以激發受眾的創作力,營造更加健康的閱讀交流環境。
深刻領悟“互聯網+”思維的重要性,認識到在“互聯網+”思維下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必要性,積極探索 “互聯網+”思維下圖書館服務創新的發展道路,是傳統圖書館服務向新時代特色“互聯網+傳統圖書館服務”升級轉型的重要因素。
(作者單位:阿拉善盟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