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婭婷
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活動指的是以幼兒教學內容的主題為背景,以區域為活動模式,教師依據主題內容,有計劃性地構建與主題相聯系的區域,適時適地投放與區域相適宜的材料,幼兒以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活動。本文以中班主題活動《趣玩吸管》為例,闡述了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相關策略。
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的需要,在班級中為幼兒創設一定的教育環境,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自主選擇材料進行的活動。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活動指的是以幼兒教學內容的主題為背景,以區域為活動模式,教師依據主題內容,有計劃性地構建與主題相聯系的區域,適時適地投放與區域相適宜的材料,幼兒以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活動。區域游戲材料投放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幼兒的游戲質量,提供適宜的游戲材料,幼兒將在實踐中對主題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以此來獲取一定的學習技能,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做到有效投放游戲材料,努力讓區域游戲靈動起來。
下面就以本學期我班開展的一個主題活動《趣玩吸管》為例,對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策略進行闡述:
科學探索要從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現象開始,探究的內容越貼近孩子們的生活,越能使孩子們體驗到學習內容對自己的意義,也越能發現和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管子是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它種類繁多,無處不在:如飲料中的吸管、水彩筆的筆管、盥洗室里的自來水管、家里的油煙機管,國內外各種管類樂器、我們身體里的血管……管子的造型多樣、材質各異、用途也各不相同,每種管子都有各自獨特的特征,但是管子都有一個共同點,中間是空的。
在開展預設的主題活動《有用的管子》前,我們與孩子進行了談話,在交流中孩子們表現出了對于吸管的興趣,吸管這一材料也較為容易收集。因此,我們將此主題細化,重點圍繞“趣玩吸管”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活動。
主題開展前,我們給孩子布置了兩個小任務,一是回家收集各種各樣的吸管帶來幼兒園,二是回去想一想這些吸管有什么用,可以怎么玩。孩子們帶著小任務回家了,他們很感興趣,都很積極地去完成這項任務。周一入園時,孩子們都將自己收集的吸管帶來了,在分享交流時孩子們也將自己想到的吸管的玩法進行了討論,最終我們確定了幾個集體制作活動,“制作吸管迷宮”、“制作飛行器”、“制作吸管噴水器”等。
吸管制作活動熱烈而有序的進行著,但是孩子更多的活動是在區域中,于是,我們就想到要結合主題將材料盡快投入到區域中。在投入材料時,我們也進行了一些思考:
第一,材料投放的安全性。區域活動中幼兒的健康和安全最重要,投放材料應堅持安全第一。孩子們帶來的吸管大多是飲料吸管,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基本符合安全要求,其中帶尖頭的粗吸管,我們也將尖頭處理后再投入到了區域中。除了吸管這一主要材料,我們還投放了一些輔助材料。如紙盒、玻璃珠、雙面膠、白乳膠、透明塑料杯、泡沫球等,這些材料購買途徑正規,也都符合安全性這一原則。
第二,材料投放的豐富性。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材料承載著不同的價值,蘊含著不同的功能,能取得與教育目標相一致的效果”。材料的豐富性不僅是指材料的數量,也包括材料的多樣性。足夠數量的材料能夠保證幼兒在區域中都有材料使用,減少爭搶材料的可能性。而多種多樣的材料則讓幼兒在游戲中有更多地探索,有很多創造的可能。例如,此次我們投入到區域中吸管的數量足夠,同時我們既投放了彎頭吸管也投放了直吸管,吸管既有粗也有細,顏色豐富。
第三,材料投放的探索性。適宜的活動材料能夠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讓他們在不斷地實踐探索中動手動腦,提升自我。吸管屬于低結構材料,在投入美工區時,我們放了一些在孩子們的粘貼畫分類盒中,在第二天的區域游戲中就有孩子發現了這一變化,并且在粘貼畫是運用了起來,吸管比較長,他們就剪一剪,線條是彎的,他們就剪出彎頭的部分,吸管這一材料就在他們的已有游戲中運用了起來。另外,我們還在科探區投放了一次性透明塑料杯、吸管、泡沫球以及一個已完成的吹球器。孩子們會有何反應呢?我們進行了觀察,并撰寫觀察記錄,進行了分析與解讀。以下是我的觀察與分析:
吹球器的秘密
事件背景:
在剛剛過去的科技節活動中,我們班主要圍繞吸管開展活動。孩子們一起制作了飛行器、噴水器、吸管迷宮等,我們將未集體制作的吹球器材料和一個吹球器的成品投入了科探區。
區域材料:
吸管、一次性塑料杯、泡沫球
活動實錄:
J拿著科探區柜子上的吹球器來到教室前面吹,泡沫球在塑料杯里轉了起來。G看到了,跑過來說:“J,你這個好好玩啊。”J說:“科探區里有的,你可以去做一個。”J說完,G就來到了科探區,她拿出了制作吹球器需要的材料:吸管、
塑料杯、泡沫球。塑料杯的底部已經鉆好了孔,所以G很容易的就將吸管穿了進去,她將泡沫球放進杯子里吹起來。吹了幾次,泡沫球沒有動,G看了看吹球器,然后將手伸進杯子里把球往上拿了拿,放在了吸管口上。她又吹了起來,泡沫球轉動了,G使勁一吹,泡沫球從杯子里掉了出來。她把泡沫球撿起來又放進了杯子里,一邊吹一邊用手蓋著杯子。我問她:“G,如果不用手,你能夠讓泡沫球不被吹出來嗎?”G聽了我的話開始嘗試。
幼兒行為分析:
《指南》科學領域(一)科學探究
一級目標
二級目標
目標1:親近自然,喜歡探究
2.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并樂在其中。
1.G在吹吹球器的時候,一開始球吹不動,她就嘗試著將球換位置。在球吹出杯子的時候,她也在探究讓球不被吹出來的方法,符合這一目標。
2.在看到吹球器成品之后,G能夠自己選擇區域中合適的材料制作出吹球器,說明她的觀察很細致,動手操作能力也比較好。
材料適宜性分析:
投入的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些,也與我們此次的主題活動相關,孩子們都很感興趣,這些材料投入到區域中是適宜的。
跟進措施:
1.將吹球器的制作步驟用圖片的形式展示在科探區中,讓其他小朋友能夠看著步驟圖進行制作。
2.在分享交流時請G來說一說讓泡沫球吹動的方法,以及她探究不讓球吹出來的方法的嘗試結果,鼓勵其他幼兒一起想辦法。
3.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如: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積極性感染和帶動幼兒;通過拍照和畫圖等方式保留和積累有趣的探索與發現。
在區域游戲時,我們教師有目的地觀察幼兒與材料的互動情況,針對幼兒不同的行為表現分析材料投放的適宜性,尋找對策進行有針對性、合理性的調整,以此推動區域活動順利開展。
區域活動后我們也及時組織幼兒進行交流分享活動,整理、遷移、提升幼兒經驗,激發幼兒再次探索的欲望,并從幼兒的行為中反思材料投放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我們在幼兒的游戲中觀察,發現不足,并不斷改進。努力做到將主題融入到區域游戲中,讓幼兒在游戲中發展,游戲中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新橋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