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萍
自新課標中提出“讀整本的書”計劃以來,各個語文研究學者和一線教師都在關注和討論這一話題。該計劃的實施處在探索階段,雖然取得一些成就,但是理論研究相對較少,其中最主要的是對整本書閱讀的設計思路比較模糊,無法實現該計劃的教學本質。為此,本文立足小學語文教育,嘗試探究整本書閱讀在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人們閱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從“爆炸式”信息中提取用價值的信息,用來補充自己知識結構屬于當下人們學習活動的一種基本能力。在學校教育中“整本書”充當著大量信息的角色,屬于群文閱讀的一種拓展與延伸。它并非一篇文章或一個主題,而是獨立的一本書或者多本書,內容緊湊,結構嚴謹、主題集中,對整體性的強調比較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踐整本書閱讀對于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和素養有積極的作用。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整本書閱讀”屬于一種大膽嘗試,主要是小學生對語言提取、分析和整合能力有限,對文字的情感認知水平還不太成熟,需要教師下大量功夫,幫助學生梳理閱讀思路,理清閱讀中各個量的關系。首先就是結合不同年齡階段選擇針對性讀物,其次,要從小學生的視角解讀整本書,站在學生的角度發現疑惑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提升閱讀能力,避免揠苗助長。最后除了考慮學生客觀差異外,還需要與學生喜好相結合,最大化調動學生閱讀興趣,確保學生擁有動力堅持長周期的閱讀活動。
例如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中引入了《魯濱遜漂流記》的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首先對整本書額主旨進行解讀:它是一篇人物勵志小說,主要圍繞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生活片段展開,先是自己在島上種植農作物,烘制面包,建立養殖場和別墅。之后在一群野人中救出了“星期五”,最后離開荒島回到英國。整個生活經歷表現了魯濱孫不畏艱險、正視現實、樂觀向上、頑強生存的品質。初步了解后,站在小學生的角度產生疑惑“為什么是《魯濱遜漂流記》而不是《魯濱遜荒島生存記》呢?”。通過對精彩片段細讀會發現,整本書除了荒島生活描述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就是魯濱遜對待生活的態度。它認為用自己的力量也能夠在荒島生活下去,即使生活給了自己多大困難,對待生活的態度仍然不會改變。對于學情的分析,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訪談,讓學生談談自己閱讀的觀后感,理解魯濱遜對待生活的態度,又或者開展辯論賽培養學生多向思維。
任何教學形式的根本目的都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經驗,今后能夠自主進行學習。閱讀教學也不列外,特別是小學生學習章法比較混亂,目的性較弱,往往關注讀物中的故事發展。對于整本書閱讀教學來說,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強化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整本書的閱讀策略,積累閱讀經驗,提高自主閱讀能力。所以,對于閱讀方法的灌輸應該堅持應用在整個閱讀設計活動中,逐漸滲透閱讀思想。
例如對《魯濱遜漂流記》閱讀教學流程可以設計為三步。一是通過觀察封面猜想主人公和故事主要內容,書的封面上最顯眼的就是書名、主人公肖像或者故事背景圖,根據封面信息圍繞“魯濱遜”、“漂流”展開想象;二是閱讀故事簡介,了解整本書故事的大概內容,它能夠為閱讀指引道路,把握整篇故事的閱讀重點;三是看目錄、前言和后記,理清故事發生的原因、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按照目錄串燒整本書內容,鍛煉學生想象能力和對信息的拓展能力。以上是閱讀中常用到的閱讀方法,實現“授人以漁”的教學方式。
小學生在學習上變動性比較大,容易被外在因素影響,難免會在整本書閱讀中分散注意力,這樣不利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為了調動學生思維,將思想意識集中到閱讀軌跡上,教師可以尋找小學生的興趣元素,為閱讀動力注入持續能量。比如,當下提倡的游戲教學,遵循兒童的天性與權利,發揮游戲教育功能。將游戲融入閱讀教學并不是單純地體現趣味性,還要包括游戲的參與性和情境性,寓教于樂。讓學生體驗閱讀樂趣的同時,能夠堅持閱讀。
例如《西游記》是家喻戶曉的神話小說,主要講述了孫悟空、唐玄奘等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一路上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有苦又有樂。由于電視劇的重復播放,小學生基本掌握《西游記》中的故事情節,以此為基礎可以舉行猜謎語或歇后語大賽,然后在針對謎底闡述主要事件。像醒后得知夢一場(悟空),講述“悟空”名字的來歷;孫悟空的毫毛——隨便(變),講述三根救命毫毛的來歷等。通過此種方式增強學生閱讀情感體驗,在“你說我猜”的游戲活動中感受閱讀樂趣。
綜上所述,整本書閱讀作為一種新型閱讀方式,在研究過程中還有許多方面尚待完善。小學時期語文閱讀教學還沒有大范圍嘗試整本書閱讀,需要教師將結合小學生閱讀學情,實施針對性閱讀方法指導,本著“授人以漁”的教學目的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以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保障學生閱讀動力,逐漸完善整本書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秦郵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