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萍
近幾年,微課已在全國各地掀起了研究熱潮。作為教師要順應時代要求,順應社會的發展,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改變現有的教育教學模式,嘗試在現行的教育教學工作應用和實踐微課,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拓展和深層延伸。
首先,要找好鍥入點。
教學一篇課文,不是全文都可用微視頻來教學的;也不是每一篇課文都適合用微視頻來輔助教學的。因此找好鍥入點至關重要。例如:我們課題組成員魏老師老師在教學五年級《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時巧妙地插入“修改符號”的錄屏錄像——
師: 魏老先生那么忙,但他還是那么認真地改著,那么聚精會神、那么孜孜不倦地改著……我們能不為之感動,為之震撼嗎? 那么他是如何修改作文的?是隨便亂寫,亂改的嗎?
生:不是。
師:是啊!讓我們回過頭來,再來看看那篇修改稿,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修改符號。那么對于修改符號,同學們又了解多少呢?接下來請同學們跟隨老師一起去看看什么是修改符號以及修改符號的應用。
(出示錄屏錄像)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語文過程中,恰當地使用修改符號,養成修改文章的良好習慣,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環節。正確使用修改符號,是避免這種缺點的重要方法。1981年12月,我國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業校準《校對符號及其用法》。該標準規定的符號有刪除號、恢復號、改正號、對調號、增添號、并段號、前移號、起段號、縮位號、調遣號、贊美號、提示號等,共有22種。
除了以上22種常用的修改符號,還有許多。就交由同學們課后自己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將學習到的修改符號應用到寫作當中。
就這樣成功地植入了“修改符號”的相關知識,補充了小學階段沒有傳授“修改符號”相關知識的缺憾,而且這個錄屏錄像也可以被其他老師應用于課堂教學。
教學片斷(三):體會借景抒情寫法
品讀一二句,感受渭城美好:
師:王維是在什么地方送別元二的?
生1:渭城,元二即將出發的地方。
師:那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生:看到了柳樹,怎么樣的柳樹(被朝雨打濕翠綠的柳樹)
師:渭城的春天一定有許多鮮花嫩草,詩人為什么獨獨要寫這柳樹呢?(出示PPT)補充資料: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板書:柳)
師:除了柳這個景物,我們來看看還有古代送別詩歌中還有哪些這樣的景物蘊含這些情感?
(播放微課:感悟送別詩)
大家好。歡迎與我一同走進詩歌的世界,一同來感悟送別詩多樣傷感的情懷。(點)
所謂送別詩也是離別時寫下的詩歌,古人常常因外出游學或做官,而不得不與家長,愛人,朋友離別,因古代交通不發達,經常一去很多年。古人把送別看的很重。送別之際人們往往折柳送別送,亦或者擺上一桌,設酒話別,再有吟詩贈別,表達依依不舍之情。
既然要送別,就一定會有時間,地點。像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古詩就是王維,在細雨蒙蒙的春晨,來到渭城,送別他的好兄弟。送別詩按照景物和環境,然后借助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寫作手法,表達離愁別緒。
送別詩有他常用的一些意象,也就是能表達送別主題的標志性事物,如長亭,芳草。夕陽,酒,柳等等,我們來看看今天學習的這首古詩是否含有這些意象。
對,相信你們已經找到了,渭城朝雨亦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的春天只有那一抹綠入了王維的眼(點下一張)之前已經介紹過了,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除了柳與“留下來的“留,二者諧音,因而折柳送別有挽留、惜別、不舍之意。還有柳枝有隨地而生的習性,折柳相贈還有祝愿友人在異地他鄉生活順利、欣欣向榮之意。
同學們,其實送別詩的種類特別多,今天我們只是學習了一首,但是從送別詩的感情基調和格局上來說,送別主要側重依依不舍和情景交融之上,把握這兩點在抓住送別詩中常出現的一些意象,相信你以后碰到這些送別詩,會有更大的收獲。
師:難怪清代大作家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對于描寫景物的都是表達作者的感情,柳我們剛剛說了有留的意思。那么這首詩里還有哪些景語。
【大屏出示一、二句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生1:朝雨,這場雨不僅落在渭城的道路上還下在詩人的心里。
生2:客舍,舍不得。希望你在住一住。
引導學生想象詩境。
此處,李老師著重讓學生感悟詩人王維筆下的景物,體會借景(物)抒情的寫法,通過微課“感悟送別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每一處景的描寫都浸透了詩人對朋友的全部真摯感情,讓學生充分體悟詩人的情感。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微課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271。
(作者單位:民勤縣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