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 鄭玉杰 盧政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向來備受語文課堂重視。而新課程改革后更是注重借鑒結合多元智能理論來加強作文教學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此前學術界對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中的解讀分析大都有所涉及,但對于具體實施方面還有待完善。本文在充分了解近年作文教學現狀的前提下,詳細探究多元智能理論運用的系統性以及與教學結合的最適區間。最后希望能為促進師生友好協調關系和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層面盡一份微薄之力。
1.1 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多年來加德納潛心于人類潛能的大量實驗研究,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首次提出并著重論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結構,書中“智能本位評價”的理念,不僅概念上擴展了學生學習評估的基礎,真正讓學生進入課堂中。他還主張教學評價中“情景化”評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評估的功能和方法,豐富了教師教學資源。傳統的“一元智能”觀受到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極大沖擊,尤其是當前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中,大部分教師對學生評價缺乏綜合標準之時,他的理論會給教育界帶來很多啟示。
多元智能理論多元化的特點和因材施教的原則提醒我們用相對合適的方法來發掘資優學生,使其積極向上地成長。同時,也要用恰當的方式來扶助有問題的學生,揚長避短,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學生的智能不僅有數學邏輯思維模式和語文讀寫模式兩種,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
1.2 多元智能理論對于作文教學的意義
在這一理論指引下,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活動更加順應了新課程改革要求,從不同角度促進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的改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依據多元智能的本質內核,高中作文教學還擔負著塑造學生人格、陶冶情操的任務,其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綜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論對于高中語文課堂來說頗具借鑒意義,但如何將多元智能理論與具體教學實踐最優整合起來,還需要我們遵循新課標標準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開發其最大潛力。
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高中語文教學往往忽略其促進情感思想的升華的內涵,通常對
學生進行簡單的灌入式技巧教學,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方位發展,更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后果。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雖遵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改善了一些陳年舊病(如:增加學生綜合性學習的途徑機會;精進教材編排方式、選文體裁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主動性,為寫作積累大量素材基礎。但同時我們要明白改革作文任務任重而道遠,必須帶著極大的耐心和勇氣去面對及解決。
2.1 傳統作文教學觀根深蒂固,存在部分故步自封的教師
重視作文基礎框架的傳統模式運行甚廣,部分教師更是習慣講授式教學,難以更改。在這一局面下,最是容易忽略現實生活中智能活動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無法全面評估學生智能綜合能力。不僅與新課標“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要鼓勵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钡囊笙嚆?,而且更容易造成師生良好關系失衡的后果。另外,教師的專業素養也需要與時俱進,然而在中學,尤其偏遠鄉村地區的教育觀念還很落后保守,這都需要循序漸進的改進。
2.2 寫作教學評價方式單一,缺乏針對性和選擇性
對于學生的寫作學習成果評價方式而言,無可厚非布置一定的課后作業是鞏固學生所學的重要保證,但是教師為了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往往在教學中布置字數要求過多的作文,在其耗費時間和精力完成后,教師再在課堂上作統一講解。這樣千篇一律的評價方式存在著很多弊端:
第一,文章要求過量字數的評價要求,很容易出現教師備課、講解敷衍了事的情況,也不利于學生寫作創造能力的培養。
第二,教師在課堂上對作文作統一講解,忽視了不同學生認知水平和階段性的特點,很容易出現學生學習興趣喪失的結果。
第三,教學環節上往往忽略最后的反思環節,重視傳統文章邏輯智能,缺乏內省智能的培養。
2.3 作文模塊教案與新教材分離,理論與實踐脫節
高中語文教案對于寫作模塊仍然是大范圍地參考高考試卷評判要求來進行教學。教案與教材相互脫離,教師教學缺乏一定的邏輯可行性和連貫性。新課程理念的貫徹實施在此有一定難度。
新課程的改革容易出現“鐘擺效應”,傳統的教案設計不合多元智能理論“智能本位評價”的理念,教學活動僅僅以教師為主體單純傳授知識和學習技巧,忽視學生的基本認知水平和實踐綜合能力。新的教案設計容易出現改進過度,過于宣揚學生主體性而忽略教師指導的問題,導致最后成功實行的可能性變小。
3.1 重視學生主動性,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針對上述作文教學現狀分析,應該將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到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而促進學生智能的本位發展。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將教師主導作用發揮至極致,鼓勵學生發揮所長,培養獨立個性,調動他們對于寫文章和生活實際結合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中多以表揚贊美為主,批評指正為輔,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點滴小事,升華文章主題。
另外,教師應該遵守多元智能理論的多元綜合性來不斷加強專業素養,時時認識自我及發展目標。改變宣揚“八股文”的習慣,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長久發展。通過教學實踐和教學反思調和與學生關系,提供一個舒適安然的課堂。
3.2 實行多元綜合評價體系,注重因材施教
在實際操作中,語文教師應當針對培養目標的不同,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序列化地布置作文模塊作業,同時根據學生不同的完成情況,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這樣才能提供給學生更多選擇的空間,語文評價系統也更加豐富和全面。
同時,教育工作者應當將多元智能理論引入語文教學評價系統,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系統。除了要求作文書面外,教師還應當布置合理的實踐作業,在實踐中加深認識,找尋多種途徑完成作文,這就促進高中學生把握多樣化的學習技巧并學以致用。
3.3 開創適宜教學設計,更具可行性
要結合新的教材,開創多元的教學計劃來營造開放、新型的課堂模式,即在準備教學設計前,教師可以設立具體的教學目標為某一個智能,并設計與之相關的教學活動,在具體實施的學習中,學生可以選擇擅長的方面,根據自己的學習技巧感悟文章,習得經驗。例如,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把“內省智能”作為重點教學目標,在具體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名人名家的美文、詩詞進行品評掌握文章創作思路,并帶著獨立思考的寫作心得與其他同學交流借鑒。
通過這種方式訓練學生認知策略,將新教材與課堂實際教學緊密聯系起來,以客觀理智的立場吸收借鑒舊課程可取之處,改進教學實際效果。
多元智能理論對新課程改革影響頗深,充分體現在作文模塊中“學生發展為本”的基本理念中。聯系中國高中作文課堂教學實際,其與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有共通之處,需批判繼承來為學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教師應在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于教學中運用其多元性、發展性和差異性的特點,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促進他們塑造良好人格。在這樣一種意義上,本文對于理論和課堂應用方面的研究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