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語法翻譯法在外語教學方法中形成已久,早前是中世紀歐洲人教希臘語及拉丁語的教學方法,在我國解放時期語法翻譯法傳入我國,廣泛應用于俄語教學等,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外語教學方法,人們對于語法翻譯法的評價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本文將從語法翻譯法的理論基礎,優點,缺點,在中國盛行多年的原因以及如何恰當地將語法翻譯法運用到第二外語教學中進行敘述。
語法翻譯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最早形成于18世紀晚期歐洲人的拉丁語教學中,是以母語為主要媒介進行第二外語教學的方法。該法最早由德國學者麥丁格和費克提出,以語法為綱,以翻譯和講解為主。該法在我國早期的第二外語教學中獲得教育界前輩的廣泛認可。后來到了19世紀中期,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人們對于口語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人們開始重視口語的訓練,產生了一些其他的教學方法,如聽說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口語情境法(The Oral Approach and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靜默法(The Silent Way)等,語法翻譯法的地位因此而受到挑戰。
語法翻譯法運用的最基本手段是翻譯和機械練習,翻譯和練習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學習語法而服務。學生通過閱讀大量的雙語讀物或原著來加深對目標語的語法規則及應用的理解。語法翻譯法所處的時代盛行機械主義哲學,它主張兩種語言的機械對比,逐詞逐句翻譯。語法翻譯法的主要模式是閱讀-分析-翻譯-講解-背誦,通過大量的閱讀來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并提升其智力發展,不重視目標語的口語和聽力練習。強調教師、課堂、課本為中心的三位一體教學法,對教師在課堂上的中心尤其強調,學生學習目標語的前提即老師要用母語提前將目標語相應的詞義及語法規則告知學生,過度強調對教師的依賴。其次,語法翻譯法在教學中常采用演繹法來進行教學,即教師在教學開始之際即將目標語語法規則呈現給學生,學生對這些規則進行機械記憶,并進行大量練習以達到熟練運用的地步。這與最近產生的交際法和任務型教學法等采用的歸納法都有所不同。
2.1 首先語法翻譯法能幫助學生直觀地比較目標語和母語之間的語言結構差異,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目標語。其優點就在于它的直觀性和有效性。學生通過老師給出的例句來直接對比母語與目標語之間語序與語態的差別。例如我們知道在翻譯英語的定語從句時,總是會把定語部分放在前面來翻譯,而在英語中我們則把其放在句子后面部分去。學生通過反復地直觀練習從而掌握目標語的語言結構特征及運用規則,能夠更加熟練地使用目標語。
2.2 其次語法翻譯法也是教師檢測學生掌握學習情況的一種有效方法及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對某個語法規則進行講解后,即可對學生進行當堂測試,例如讓學生進行目標語與母語之間的翻譯練習及造句等。教師通過學生的翻譯及寫作即可大致看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及欠缺之處,從而能夠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提高教學效率。
2.3 語法翻譯法在課堂教學中更傾向于強調教師使用母語與學生進行交流。如此一來,該法即凸顯了其獨特的優點,即學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目標語的使用規則。同時對教師的英語水平及英語口語流暢度等要求都相對較低。
3.1 語法翻譯法強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對目標語語法規則的機械記憶與操練。教師將某個語法規則呈現出來,學生通過反復記憶及操練從而來熟練記憶及掌握該規則,如此一來,該法即暴露了其一大弊端,忽視了學生上課的興趣,一味地將新知識“填鴨式”地“塞”給學生。學生或許并不真正了解該規則的含義,但為了跟上教師上課的節奏,只能死記硬背,不能靈活運用。
3.2 語法翻譯法過分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有一定的偏差。語法翻譯法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中心作用,運用母語給學生講解目標語的語法規則,如此一來,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3 語法翻譯法的教學常常脫離實際教學情境,為了讓學生能夠牢牢掌握新學目標語規則,教師往往舉出很多脫離實際教學情境的例子,這些例子大多都是遠離學生生活情境,對于學生來說很陌生的例子,因而在教學中,學生上課經常感到無聊,有些學生甚至會出現上課走神和睡覺的情景。
3.4 語法翻譯法強調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鼓勵學生多去閱讀外語名著從而擴展自身詞匯,為寫作而做鋪墊。但它卻忽視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尤其是學生的口語能力,這與當前我們的外語教學目標內容相比有一定的不足。該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是擅長閱讀寫作,但在交際方面卻存在很大的問題。學生掌握很多的詞匯,但卻不敢和外國人交流,也聽不懂外國人到底在跟自己說什么,如此一來,我們培養了很多的“聾啞人”。
4.1 我國現行的考試制度肯定了語法翻譯法的地位。長期以來,我國的考試一直是以“應試考試”為主,在大部分地區,學生學習英語并不是為了交際,相反而是為了應付老師、家長的檢查及期末考試。目前在我國許多地區的學校,包括大學的四六級考試等都是沒有強行將口語測試納入其中的,我國學生學習壓力大,學習時間不夠,為了節約時間,語法翻譯法則成了理想的教學方法之一,學生只需多讀多寫多背就能得到高分。
4.2 我國目前的班級學生狀況決定了語法翻譯法是最佳的教學方法之一。我國人口眾多,班上學生一般都比較多,且基礎水平差異也比較大。如果采用聽說法等教學方法,不僅耗費時間,且效率低下、學生收獲不多,教師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去照顧那么多的學生。
4.3 我國的教育環境給語法翻譯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使用地。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質量也存在較大的差異。經濟發展水平決定教育發展質量,是教育發展的基礎。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快速,教育質量也相對較高。但這只是一小部分的發展,對于大多數的中西部地區而言,其經濟相對落后,教育質量明顯較落后。中西部地區的學生跟東部發達地區的學生相比,亟需一個理想的雙語環境。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學生目前只能在課堂上用英語進行交流,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并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去用英語交流。這也就為語法翻譯法在我國的盛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4 語法翻譯法強調學生接受系統的語法教學,廣泛閱讀外語名著以擴充詞匯量。這為學生學習外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能讓學生更準確的用英語表達。其次語法翻譯法強調用母語來解釋目標語,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目標語的一些語法規則,同時該法也降低了對教師口語水平的要求,降低了學生學習英語的壓力。
語法翻譯法在我國盛行多年必有其獨特的優勢,我們不能因為某種教學法的出現而過度否定語法翻譯法。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某種教學法或者將幾種教學法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正如教育界所倡導的那樣。外語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師要根據現實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情況不同,教學方法也會隨之改變,所謂一勞永逸的萬能教學法是根本不存在的。
(作者單位:樂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