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洵
偏執型人格的產生主要受成長經歷、生理特質、遺傳因素、家庭環境的影響。應對偏執型人格學生,學校應建立多循環管理機制,加強對偏執型人格障礙學生監管,在師愛的關懷下讓學生盡情發泄,得到鼓勵,找到自我。
夏某,男,該生性格怯弱,狹隘、多疑、嫉妒,報復心理強,與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非常緊張,大一入校進校采用《癥狀診斷量表( SCL-90)》和《大學生人格問卷 ( UPI)》測試,顯示該生為陽性癥狀學生,屬特別關注對象,因與原室內設計專業學生相處不來,大一下學期轉入市場營銷專業學習,在校期間因瑣事多次與同宿舍或周邊宿舍同學起沖突,該生常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其他同學的感受,生活習慣嚴重干擾其他同學的學習,引起個別同學的不滿,夏某懷恨在心,在大二即將進入頂崗實習期前,為報復該同學,夏某將該生價值5000元的筆記本私藏起來,后在校保衛處和輔導員共同介入下,該生承認為報復同學而私藏筆記本事實,經批評教育后,該生表態以后改邪歸正,好好學習,但是過幾天又恢復常態。幾經勸導,該生屢教不該,輔導員聯系夏某父親,夏某父親承諾好好教育夏某,送夏某應征入伍,提前辦理相關離校手續,之后在辦理畢業手續過程中,輔導員得知夏某由于身體原因,不能應征入伍當兵,隨即通知該生辦理畢業生畢業手續,由于夏某提前離校,畢業材料不完整,畢業證在管理部門不能按時發放,在輔導員多次溝通讓其返校補填相關畢業材料方可領取畢業證的情況下,夏某一再威脅輔導員,多次電話騷擾,揚言繳清學費就應該發放畢業證,否則就狀告輔導員,該生常對自己做出的不道德行為執意偏袒與辯護,對自己的缺點及干擾別人的行為無所察覺,也不改正,對他人和周圍環境常抱有猜疑、仇視和偏頗的看法,對社會上的一些正常現象都覺得很不公平或表示不理解。
2.1 輔導員收集相關材料,上報學工管理部門
該生一系列反常行為情況引起了學工管理領導和輔導員的高度重視,輔導員將該生在校期間表現資料留存記錄,包括在校心理咨詢中心備案,與該生以及其家長溝通電話、短信記錄、學校保衛處以及班長與其溝通的短信、紙質證明材料等具體情況形成書面報告上報領導。
2.2 與該生家長取得聯系
據實相告該生家長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規定,告知該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包括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以及情感問題等。通知該生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心理安撫工作,返校辦理畢業生手續,補齊相關畢業材料,方可領取畢業證。勸解其家長正視該生存在的問題,積極配合學生到相應的醫院做心理治療并監督執行。
2.3 與該生信任的同學取得聯系,鼓勵其認識自我
輔導員通過與該生信任的同學取得聯系,讓其與該生進行情感交流,好好溝通,服從學生管理,在交友中學會信任別人,消除不安感、放平心態,讓他認識自我并自覺自愿的產生要求改變自身人格缺陷。后經多方協調,夏某同意委托其信任學生返校辦理畢業手續,此類偏執型人格特質的學生的個案事件增加了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的壓力。
結合本案實例及在心理咨詢工作中積累的一些經驗,運用相關的心理學原理和知識,該生屬于有偏執型人格障礙傾向類型。人格障礙,又稱病態型人格,是一種人格發展的不良傾向,是在沒有認知過程障礙或者沒有智力障礙的情緒下出現的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活動的異常。常見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弱、敏感、多疑、焦慮或對人格敵視、暴躁沖動、破壞等,這種人格在發展和結構上明顯地偏離正常,使個體不能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同時還會給人蒙上一層消極、陰暗的色彩。偏執型人格以偏執和猜疑為主,個體表現為對他人極端不信任,對非常小的摩擦也會表現出憤恨的反應,遇事以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為標準,一旦遭到別人批評,立刻想方法設法予以還擊,蓄意報復,與同學、老師關系易出現緊張,偏執型人格缺陷學生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異于常人,從而極其容易給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究其原因,該種人格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3.1家庭管教缺陷,原生家庭愛的錯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心理養成很重要,作為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個性或人格發展的關鍵性影響。據統計,大部分原生家庭中在那些性格極端、脾氣暴躁、經常吵架和打罵孩子的家庭管教模式,孩子更容易自幼急躁、主觀、敏感、好猜疑和不聽人勸告;而少數農村留守兒童,因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極度缺乏安全感和良好溝通,也極其容易形成偏執型人格,本案例中的夏某,由于父母長期兩地分居,與父親相處時間較少,較缺乏成熟男性責任擔當示范,母親無微不至的溺愛更縱容了他的唯我獨尊,做事以自我為中心,家庭管教缺陷,導致夏某做事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做事后果。
3.2 遺傳因素影響,自卑心理作祟
意大利犯罪心理學家Rombroso曾對眾多罪犯的家庭進行大樣本的調查發現,生物學因素對人格障礙有一定的影響。人格障礙的遺傳因素不能忽略,也有報告人格障礙者腦電圖異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患人格障礙的人從事犯罪比率顯著高于正常人群,輔導員在多次與該生家長聯系過程中,發現該生父性格比較偏執,思維、觀點、語氣以及為人處事的風格與該生如出一轍,該生父親多次表示在該生年幼時認為夏某表現不佳,丟家族的臉,該生自幼受到父親的辱罵和毒打,從而受到肉體傷害及心理傷害,母親是傳統家庭婦女,對家庭暴力也處于容忍方式。
3.3 不良社會習氣影響,價值取向曲解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帶來文化活力的同時,還導致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傳統父權習性和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也會反映到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上來,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赤裸裸的功利追逐將大學校園熏染成刻薄的角斗場,更多的帶上了名利色彩,從而滋生唯利是圖、權錢交易、損人利己、欺詐勒索等現象都會影響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五花八門的關系人際脈絡,對于部分極端性格同學,極其容易產生對抗、憤怒、壓抑、自暴自棄等不良心理而發展至人格障礙。
4.1 從始至終:構建“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實習企業)”四級心理疾病預警體系,關注心理疾病易患群體
學校在對大一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摸底普查時 ,會給各院系輔導員下達需要關注和重點關注學生名單,輔導員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面談排查的結果,對心理疾病易患群體建立相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動態檔案,為往后的跟蹤教育提供第一手資料。對于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在校學生(包括大三在校外頂崗實習的學生),學校可按癥狀和輕重程度進行分類、分級管理,通過建立班級心理委員--輔導員--心理健康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實習企業)四級協管機制,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學生,開展平時跟蹤、干預心理疾病易患群體學生活動。
4.2 明確學校學生心理健康中心管理制度,構建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聯動干預機制
家人、同學和朋友是大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主要支柱,家長作為學生的監護人,又對其成長環境和個性特點最為了解。可以說,家長的關愛是大學生戰勝困難的心理保障,一旦發現心理問題學生,輔導員、院系層面要及時通知家長共同關注,幫助大學生盡快擺脫心理困境,對于情況較為危重者,學校要及時通知家長趕赴學校,與家長共同分析病情,探討相應的治療方案,并根據情況確定留校還是休學回家治療,如家長選擇留校,則需與校方簽定全程陪同監護協議,以明確當事人在教育治療中學校與家庭責任,確保學生得到全方位的關愛和幫助。
4.3 輔導員加大對學生的關愛,重視學生心理健康
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但付出一定不會有遺憾。輔導員老師要把自己對學生的愛融入到日常教育,尤其是面對有偏執性格的學生,要肯定學生表現好的方面,滋潤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自立、自信、自愛和獨立的人格特質,使其產生滿意、尊敬等內心體驗。
(作者單位:鄂州職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