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光華 劉珊珊
進入到大數據時代,大學生就業工作也面臨著轉型與創新發展,相關部門應基于大數據平臺,對畢業生進行統計、歸類、跟蹤、調查,進而為學生提供真實可信的就業信息,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就業。本文從大數據為大學生就業工作帶來的機遇出發,結合實際探究大數據時代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相關策略。
在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過程中,“大數據”成為當前社會發展中一個炙手可熱的詞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每年涌入就業市場的大學生人數逐漸增加,2018年已達到820萬,如此龐大的就業人群,需要高校、政府、相關社會機構提供充足、可信的就業信息,但是由于我國大學生就業服務體制尚不完善,許多大學生畢業后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整合信息,因此,就業規劃常常陷入困境。進入到大數據時代,相關部門可以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海量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分析,進而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就業服務。這不僅是大數據影響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具體體現,也是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全面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
大數據對于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為推動了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有效化解了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崗位需求之間的矛盾。目前就業結構的錯位依然是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問題,高校人才培養規模逐年擴大,但社會人才需求結構卻無法消化大規模的人才供給,許多學生在市場需求錯位中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在大數據時代,一方面政府、企業可以利用數據分析形成立體化的就業需求,高校可以依據此調整教育資源投入,進而報逐漸優化專業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供給有效率;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據數據分析結果獲得就業問題的提前預警,并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貫穿在專業教學始終,通過集中搜尋、交叉分析,規避就業風險,為大學生提供針對性就業信息,以調整就業預期, 提高就業能力。
雖然進入到大數據時代,利用數據收集、整合、挖掘、利用,能夠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但是目前在實踐操作中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例如政府作為大數據應用的主導者,對數據平臺的構建缺乏支持,學校、學生在無法實現系統的數據整合與應用,影響了專業培養與崗位需求的順利對接;高校在作為數據生成的重要主體,對學生專業學習相關數據整理不完善,難以為學生提供針對性指導;大學生作為就業主力,對于數據應用力不從心,自身就業素養與數據分析之間存在偏差。這對此,政府、學校、學生應調整理念,積極參與到大數據應用中來,為大學生順利實現就業不斷探索。
3.1 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推動大數據平臺的構建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政府當前面臨的重大民生問題,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優質人才,如果不能順利參與到相應的社會生產領域中來,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更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在大數據時代,政府應發揮主導性作用,推動網絡平臺的建立與完善,健全大學生就業管理規范,全面整合市場就業信息,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具體來講,政府首先要發揮自身網絡平臺優勢,聯系各個就業環節,推動就業信息的溝通與交流。政府網絡信息系統相對健全,與高校、企事業單位之間的聯系密切,因此,可及時了解某一時期某一專業大學生就業難題,并針對性提供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崗位信息,以保證大學生就業信息的真實可靠。其次,加強對大學生就業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與完善,推動數據分析,不斷更新就業統計模型,引導大學生就業方向。政府相關部門應通過調查統計,建立大數據分析報告,明確某一時期待就業大學生總量,大學生就業結構,熱門專業就業率,未來市場就業趨勢等并形成直觀可見的統計模型,為高校、大學生調整就業策略提供依據。最后,加強就業管理,健全大學生就業保障機制。政府應積極制定大學生就業管理規范,推動大數據在大學生就業管理中的運用,并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以規范就業市場,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從畢業到就業的過渡。
3.2 高校發揮引領作用,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就業服務
高校為大學生提供科學的職業規劃,引領大學生順利實現就業的關鍵角色。在傳統就業管理中,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缺乏針對性,大部分畢業生難以在在校期間完成科學的職業規劃,獲得合適的工作崗位,因此,只能在自我摸索中不斷調整就業方案,甚至陷入了“畢業即失業”的困境。針對此,在大數據時代,高校應積極調整就業理念,創新就業指導方式,為學生提供可靠、可行的就業服務。首先,高校應根據大數據分析結果,完善職業規劃課程。職業規劃是高校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市場,認清就業形勢的主要課程,高校應通過對歷年畢業生的調查分析,提高學生對市場、崗位、專業前景以及自我能力的綜合認識,幫助本校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規劃。其次,高校應根據當前就業形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內容,高校在大數據分析中應依據數據庫對學生個體的情況做出深入分析,了解學生在就業中可能遇到的難點,并對癥下藥,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最后,高校應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對大學生的畢業走向以及就業現狀進行跟蹤調查。高校應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利用大數據平臺對大學生就業數據進行統計、歸類、分析、整合,并建立就業跟蹤體系,了解學生的就業去向、簽約情況、就業質量等,并做出客觀的評判與分析,為新一輪的就業指導提供數據依據。
3.3 學生體現主體作用,結合數據分析提升自身就業能力
內因是影響客觀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雖然有大環境的影響,但是大學生主體就業水平不高,就業能力不足的問題卻是根本原因。許多大學生在專業選擇過程中盲目、被動,缺乏對自自身能力以及就業形勢的基本判斷;在專業學習中缺乏責任感,對未來就業無法形成具體規劃;對大數據的運用相對排斥,缺乏主動利用數據分析結果指導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針對此,在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應認識到自身在就業工作中的主體性地位,并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引領就業規劃。首先,在專業選擇上,大學生以及家長應積極運用大數據分析模型,理性認識所謂“熱門專業”的就業潛力,根據學生的興趣偏好判斷所選擇專業的就業前景,以優化專業選擇,為就業做好準備;其次,加強專業學習,根據當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結合數據分析科學選擇“第二專業”,以擴大自身的就業領域,提高就業能力;最后,廣泛獲取就業信息,及時了解政府、企業、學校提供的各類就業數據,自主分析自身專業的就業形勢,并合理制定職業規劃,提高就業能力,進而實現主動就業。
總之,進入到大數據時代,利用大數據信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大勢所趨。但是目前政府、學校作為大數據平臺應用的引領者與構建者,在實踐中缺乏有力的支撐,大學生自身對于大數據的應用也缺乏系統認識,從而導致大學生依然面臨著專業培養與市場需求先脫節的問題。針對此,政府、學校、大學生自身應深刻認識大數據在解決就業問題中的優勢,并積極完善網絡平臺,推動數據分析與整合,為學生提供可靠且有效的就業服務,促進學生不斷提升自身就業能力。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