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躍明
摘? 要? 宜興紫砂壺起源于北宋、發于明清,歷經數百年,形成了精彩紛呈的工藝體系,集金、石、書、畫于一體,成為實用性和觀賞性兼備的藝術品,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林獨樹一幟。造型和裝飾作為呈現紫砂壺文化內蘊的重要方式,在傳承和創新中不斷發展,凝結了歷代藝人的智慧和匠心。本文以紫砂作品“寅福壺”為例,淺談其創作設計和文化內蘊。
關鍵詞? 紫砂壺;傳承創新;中華文化
宜興紫砂壺經過數百年的薪火傳承,從最初的傳統實用器皿發展為實用觀賞價值兼備的藝術品,與紫砂藝人的匠心傳承和文人雅士的參與設計密不可分,在滿足實用性的前提下,紫砂壺又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衍生出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人間珠寶何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紫砂壺被比喻為人間珠玉,可見其雅俗共賞、深受人們喜愛。
造型是一把壺的基礎,壺藝家通過千變萬化的造型設計和裝飾工藝,賦予紫砂壺無聲的語言,或給人情感觸動,或給人精神上的力量。發展至今,紫砂壺造型大致可分為光器、花器和筋紋器,三大類型相輔相成,共同豐富了紫砂造型藝術寶庫,給人以極大的審美享受。紫砂壺“寅福”(見圖1)將光器和花器相結合,古雅大氣、雋永耐看,在傳承中創新,頗具現代審美氣息。此壺以圓器為基本形制,圓柱體器身稍扁,重心沉穩、敦厚踏實,契合圓器“圓、穩、勻、正”的造型規則;腹壁曲中有直、直中有曲,至肩部略顯圓潤,過渡柔和自然,流露出靜穆大氣之感;壺肩裝飾以青銅器鉚釘元素作為點綴,均勻地分布于肩周,顯得莊嚴肅穆;壺底由古代青銅四方鼎演變而來,四只釘足分布均勻、架起壺身,既凸顯歷史感,又將整壺襯托得高聳、雄厚;壺嘴精巧胥出,與壺身暗接,渾然一體,短直流圓潤有力,出水自然順暢,圈把方圓并濟,弧度上揚,張弛有勢,端握舒適,與直流呼應,提攜整壺氣韻。平蓋與壺身貼合緊密,嚴絲合縫,周轉流暢,顯得端莊穩重。壺蓋采用雕塑的裝飾技巧,以十二生肖中的老虎為原型塑造,頭仰尾翹,眺望遠方,虎身浮于水中,栩栩如生,有不怒而威之感,別有意趣,可見其技藝精湛。此壺將雕塑的裝飾技法與造型完美結合,汲取傳統青銅鼎元素,在傳承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審美意識,簡素中而不乏新意,頗具審美價值。此壺比例協調,形體工整,空間和諧,是一款較為優秀的設計。
裝飾作為呈現和轉化紫砂壺文化內蘊的重要方式,制壺藝人往往在其中融入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通過陶刻、雕塑、貼花等藝術語言,提煉文化精髓,從而提高紫砂壺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味。此壺將青銅元素融入紫砂壺的創作中,大大提升了紫砂壺的歷史韻味,豐富了其精神內質。青銅文化由來已久,可追溯至奴隸社會,從夏商周至秦漢,人們廣泛使用青銅器具,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在古代,青銅器不僅是實用的器物,更是家國天下文化觀念的物化。青銅器融入圖騰紋飾,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不僅是祈福的利器,還是一種權利和地位的象征。(是一種權利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祈福的禮器。)青銅器具有豐富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壺將青銅文化注入其中,既呈現出祈福之寓意,又展現出大氣磅礴的歷史感。(既展現出大氣磅礴的歷史感,又呈現出祈福之寓意。)壺鈕以虎為原型,虎諧音“福”,有祈福之意,兩者巧妙地相輔相成,將青銅文化、吉祥文化集中于一把壺上,共同突出了作品吉祥文化的主旨。中國吉祥文化源遠流長,追求美好幸福、祈望幸福平安的吉祥意識產生于古人對生活的不安定感,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無論在古代還是今天,人們對美好生活和前景的追求始終不變,好運、長壽、幸福、平安、富貴等都是人們在生活中所期待的,代表著人們對未來的企盼和美好的向往。此壺造型和裝飾相結合,簡潔大氣,展現出文化厚重感,實用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執此壺品茗,讓人在享受清茶滋潤的同時,產生情感的共鳴,感悟到精神的熏陶。
真正的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創作是將美麗汲取到作品中的過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個感動人心的瞬間、一場春雨、一個轉瞬而逝的靈思,都能成為創作的源泉。紫砂壺蘊含著獨一無二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功能,身為紫砂藝人,應與時俱進,在錘煉自身制壺技藝的同時,提升自身文化修養和審美水平,豐富閱歷、拓寬眼界,以自己人生的深度和廣度為紫砂壺創作注入更具靈魂性的元素,創作出更多更具價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