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躍鳴
摘? 要? ?業內有句行話,紫砂裝飾藝術中最有人文底蘊的非陶刻莫屬。由此可見,“陶刻語言”的繼承和發展對紫砂藝術的日益精進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作品“紫砂陶刻插屏”為例,淺析傳統手工藝插屏和紫砂陶藝的結合,以及紫砂陶刻的藝術美。
關鍵詞? ?插屏;陶刻;藝術美
宜興有“陶的古都”之稱,其中以紫砂藝術最為知名。宜興紫砂歷經幾百年的歷史,不斷發展傳承,形成一門獨特的傳統手工藝,產生了多種實用觀賞價值兼備的藝術品。它既是一部薪火相傳的傳承史,又是一部開拓創新的發展史。宜興紫砂包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陶刻裝飾,集詩、書、畫、印于一體,是紫砂裝飾中常用的技法,既使作品內容更為豐富,提升了紫砂工藝品的文氣,又傳承了傳統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越來越高、審美也趨于多樣化,人們開始注重茶室空間的營造,紫砂逐漸與多種文化形式交融,隨之發展出雕塑、硯臺、香插等多種手工藝品,以滿足人們越發精致化的需求。
紫砂陶刻插屏將紫砂和插屏相結合,推陳出新、大膽創新,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發揚了傳統技藝。插屏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最早用于遮蔽和做臨時隔斷,被歸為家具的一種,后來用作幾案上的擺設。插屏由座框和插芯兩部分組成,傳統插屏大部分由頂級紅木做外框,用和田玉或天然大理石做插芯,在座框中插入圖畫或彩繪瓷板等,供人賞玩。此作品融入現代陶藝,別具匠心地選擇紫砂為材質,既契合插屏古色古香的傳統風韻,又為書畫裝飾找到了優秀的載體,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合乎現代陶藝多樣化的發展潮流。欣賞此插屏,座框設計極具明清家具風,座框設計十分穩定,又采用鏤雕工藝塑造出傳統紋飾,簡約大氣又不乏空靈雅趣。
插芯作為賞玩的主體,是整個作品的重中之重。此插屏在紫砂上陶刻,紫砂肌理色澤豐富,砂而不礫,以質樸古雅的特色著稱,深受人們喜愛。陶刻廣泛用于紫砂壺的創作中,清代陳曼生學習漢碑,從石刻中汲取營養,筆畫雄渾恣肆、奇絕老辣,他把篆刻融入到紫砂壺裝飾中,是將詩文書畫和紫砂陶藝結合起來的第一人。紫砂陶刻相比傳統書畫更有難度,傳統書畫是以筆作畫,紫砂陶刻是以刀代筆,十分考驗陶刻者的腕力和定力,抑揚頓挫、深淺縱橫,一刀一劃都要把控有度。好的陶刻不僅講究刀法,還講究章法。陶刻內容要與作品相結合,方寸之間的內容布局要合理,太滿則無味,太空則式弱,這與藝人自身的素養密不可分。紫砂陶刻者需要一定的書畫功底,臨帖習字、寫生學畫,閱讀古文詩詞,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藝術素養,腹有詩書、胸有丘壑,才能信手拈來、揮毫潑墨,正所謂:刀法見功底,章法見胸懷。
欣賞此插屏,只見正面刻繪“江山如此多嬌圖”,模仿中國當代畫家傅抱石和關山月所創作的巨幅山水畫,該畫以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詞意為題材,描繪了云開雪霽、旭日東升時,莽莽神州大地“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美麗圖景,畫中高山大嶺,白雪皚皚,萬里長城,逶迤起伏,莽莽黃河,奔流不息,氣象萬千。整幅畫面集中表現了祖國的壯麗山河,描繪出最能代表民族精神的景物,如蒼勁的青松,雄渾的山巖,莽莽平原,綿綿雪嶺,所有這些都躍然于畫中。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征,冉冉旭日展示了新中國燦爛光輝的前程。整幅畫作布局精巧、主次分明、深淺縱橫,用刀粗放不羈,渾厚而有深度,顯示出磅礴壯觀的氣勢,雖為模仿,卻呈現出不同的韻味,足見刀功深厚、匠心獨具。插屏另一面刻字:“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中的經典語句,采用篆體字,風格鮮明,字如鑄金,奇逸飛動又不乏含蓄渾厚,極有古意。作品題詞與刻繪相得益彰,主旨統一鮮明,刀功深厚,一刀一劃剛柔并濟,讓人感受到雄渾磅礴的氣勢和美的滿足,心中涌起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以及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這便是作品所帶來的更深層次的價值。
紫砂陶刻插屏集傳統詩書畫和紫砂陶藝于一體,臨仿經典、融會貫通,以深厚的刀功還原了“江山如此多嬌”的壯觀景象,又融入了自身理解,推陳出新,使作品表現出極強的觀賞性和文化性。身為現代紫砂壺藝創作者,應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在藝術的“再創造化”中繼承優秀文化,發揚其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