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芳
本論文概述了課程評估的概念以及評估模式的探討,提出了在綜合性評估模式中加入課程制定評估。與此同時,本論文分析了課程評估的誤區,提出了幾點關于課程評估的原則,使評估模式更趨于完整、科學和合理。
所謂課程,就是指把為了達到一定的培養目標,使教學內容按一定程序組織起來的一個系統,用于指導學生學習。學生知識的獲得、技能的培養,智力以及能力的發展,再加上思想品德的形成,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課程教學的質量水平的高低。而課程質量的優劣、課程質量的水平高低除受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科學發展的決定這些因素以外,更受到課程的教學建設、師資隊伍水平、教學管理等因素的制約。1845年美國梅恩首先提出了用書面的統一考試,1897年美國萊斯用了八年時間對大量學生進行了教育測量方法的研究,1904年,美國桑代克進一步研究了測量的客觀化、標準化問題,這一時期評估的基本依據是對學生學力測驗所得的結果。美國泰勒從1933年多1941年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課程與評價的研究”,提出了以教育目標為依據的泰勒評價模式。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今,課程評價理論分化出幾種流派,也產生了眾多的評估模式。這一時期,課程評估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課程評估的時間也在各國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課程評估只是為了提高課程建設和提高課程質量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只有當評估結果得到充分的貫徹實施,這時評估才能產生效益。課程目標評估既是一種階段性評估,也是一項較復雜的工作。我們運用課程評估不僅是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也是為了促進課程改革。在教學改革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最基本的環節。通過課程評估,可以增加被評的教師和學生的動力和活力,促進改革,提高教學,進一步提高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課程評價中包含了學生學習評價、教師教學評價以及課程方案評價。所謂學習評價,它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活動以及學業成就的評價,課程方案評價是指對課程結構、課程設置、課程組織安排等的評價,教學評價是指對教師教學活動的評價,課程評價不僅僅是狹義的學業成績的評價或者僅僅是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或者僅僅是對課程方案的評價,而是將三者結合起來所做的評價。
我們發現,評估與評估結果的貫徹實施其實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存在于評估過程中的誤區自然而然會影響評估結果的貫徹實施。在這些誤區當中,我們常見的幾種誤區有:第一、盲目性。不管任何一項評估,它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比較強的針對性。比如為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而開展對師資隊伍評估就是一項正確的選擇。但如果學校是為了改善辦學條件而實施這一評估,這明顯就缺乏針對性。即使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十分有意義的信息,但由于評估結果與工作目的是分離的,就算的獲得了豐富的信息,它也失去了意義。這樣的評估沒有獲得任何效益。第二、評估指標的不現實性。課程評估指標,就某種意義而言,說的就是課程建設的標準。如果標準脫離現實,或者是遠遠高于現實,那么評估結果就無法貫徹實施,評估也會起不到督促、監督的作用。第三、評估者與貫徹實施評估結果者分離。比如有些學校在組織評估過程中,評估工作先是由一個評估小組來進行,而當評估工作完成后,他們卻把評佑結果轉交給其他人去實施。這樣就導致了評估與實施是分離的,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評估結果付諸實施的可行性以及可能性。第四、被動接受評估。我們在做任何一項評估工作時,如果被評者被動接受評估,往往就會出現應付或者弄虛作假的現象,評估工作也得不到應有的信息,評佑結果的貫徹實施也就成為了無源之水。第五、評估實施者缺乏權威性。為評估結果的貫徹實施以及保證評估的順利進行,評估組應包括相關部門的主要領導者,他們有權決定評估工作中該發生什么、不發生什么,否則評估的結果就會難以貫徹實施。6.評估結果的貫徹實施是一個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者也是關系到相關部門每一個人的事。只有堅持不懈,評估方可收到實效。
3.1 基礎性原則
基礎性原則,是對于學校綜合評估、學校教育工作評估、專業評估等,也就是指課程評估相對于其上層評估或下層評估而言。它包括了對一些主要課程的評估,也可以說課程評估是對上層所做的評估的重要基礎。由于課程是組成教學計劃的主題,也是高校所有教學活動的基本細胞,而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課程的學習上,所以說課程教學對人才的培養起著基礎的作用。對于授課質量評估、學生學習質量評估等單項評估而言,課程評估的基礎性又體現具有全面性。一次課程建設和課程評估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礎性工作。
3.2 目標性原則
課程評估目標的確定,是其他所有評估工作的基點,它對課程建設具有強烈的導向性,因此,這條原則也可稱為導向性原則。在確定課程評估目標時,我們要把現有的課程目標作為依據,同時也要依據教改形勢的新發展,加進對現有教學目標修正的內容。比如在評估教學效果時,將過去的往往偏重于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的教學目標,轉變為依據現代素質教育觀點,把課程教學中德育效果、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智力的開發以及能力的培養等效果作為評估的目標。
3.3 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是指評估要能客觀真實地評價所評估對象的實際。評估不能因評估人的不同,而對同一評價對象得出有明顯差異的結論。這就是說評價項目及標準要表述清晰,不能含糊不清,使不同的評價人產生不同的理解,要具有可操作性,要簡易,具有可行性,這樣才能保證評估的客觀性。
3.4 相關性和獨立性原則
某一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常常與相關課程的教學效果結合在一起。知識的掌握與運用,也常常與前導課程的教學效果與后續課程的教學有關,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思維力的培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個漸進的過程,相關課程的教學效果也常常交叉在一起。相關性原則,要求我們在進行某門課程評估時,要很好地研究并確定相關課程效果的界面,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區別不同課程在相關內容上各自的目標和要求。獨立性原則是指在制定評估指標體系時,評估項目要具有獨立性。同級評估指標不能出現包括關系,也不能相關性太大而可以互相替代,應該相對獨立。貫徹獨立性原則,可避免指標體系的冗長煩瑣,從而構成整體優化的體系。
3.5 課程評價中的學生主體地位
在課程評價中包含了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教師的教學評價以及課程方案評價。而自我評價是在學業成就評價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為重要的體現。同時,由于在進行學業成就的評價時,評價的客體指向了學生,因此,評價方式以及評價的方法本身也反映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是否受到尊重。學生在教學評價中主體地位的體現由此也通過兩種途徑表現出來,其中一種途徑是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評價的參與程度;第二種途徑是使教學評價要做到能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唯有學生作為評價主體才能做出相對客觀的判斷才能得知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內容是否切合學生當前的需要。建立自我評價為主的評價體系,是學習者學習自由而主動發生的保證。因為一旦有他人的評價在,學習者就無法進行自由地學習,學生演變成必須為應付他人的評價而被迫進行學習,結果這就導致學習成為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學生的個體的需求。現代教育已經從一次性學習轉向了終身學習,而高等教育階段也已然不是人生學習生涯的最后一站,它只是學習者在終身學習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教師的教學中某些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可能是符合學生需要的,但也有些教學方式和教學方式可能是不符合學生的需要的,這使得學生很難在期中成績或者是期末成績所作出的一次性做出評價。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對期中成績或者是期末成績所作出的一次性的評價對教學的促進和提高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所產生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作者單位:桂林市第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