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琴
摘? 要? ?陶都宜興,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深厚的文化氛圍滲透到紫砂壺的藝術創作中,在紫砂壺藝術境界的演繹和升華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古往今來,紫砂行業英豪輩出,創作了很多經典作品,享譽海內外,為后人開創了紫砂航標。本文以紫砂壺“東樓”為例,淺談其設計構思和文化主旨。
關鍵詞? 紫砂花器;竹文化;創新求變
紫砂壺屬于宜興,宜興的地域文化決定了紫砂壺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文化底蘊,紫砂壺浸潤在這種氛圍中,與宜興靈秀文雅的氣質相輔相成,成為宜興雅致生活的代表,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整合性和凝聚性。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紫砂壺植根于宜興這片文氣充沛的土壤,在歷代文人雅士的參與設計下,從傳統實用器演變為實用觀賞價值兼備的藝術品,備受人們推崇,如今已形成獨一無二的紫砂文化。
一把優秀的紫砂作品,涉及格調品第、氣勢風骨、構架布局、技巧手法等多方面,只有各方面相輔相成,才能形神兼備。一把成功的紫砂壺,不僅給人以美好的觀賞性,更引人遐思,讓人從中領悟到更深層次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形神兼備的造型是一把好壺的基礎,一壺如一人,造型體現了壺的個性、精神氣態,給人以不同的視覺觀感,好的造型能夠感染人的思緒,讓人反復觀摩、愛不釋手,從而在觀賞者的感悟中延伸出多種情趣和意義,這也是紫砂壺的文化價值所在。
紫砂壺“東樓”為經典的花器,花器是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態透過藝術手法,設計成紫砂器皿造型。這種壺的造型規則是“源于生活、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型具有適度性的藝術夸張,又渾然天成、風格瀟灑。花器展現了獨特的自然魅力,其藝術表現形式豐富,有捏、塑、雕、琢、調砂等多種技法,創造出逼真的藝術形象,給人以貼近生活、貼近自然的藝術美感,展示出強勁的生命力量。欣賞整壺,此壺以多根竹竿鑲嵌合并成圓柱形壺身,融于筋紋器中,表面竹節線清晰,竹節線附近飾以突出的毛點,表現出竹子的古拙與勁拔,竹竿的排列制作看似粗細不均、十分隨意,實則法度嚴謹,彰顯出自然之趣;平蓋與壺身渾然一體,壺鈕如一段勁拔的竹根,自然生長于蓋面,壺鈕向蓋面自然貼塑竹葉,清雅飄逸;三彎流與壺把相輔相成,竹節線清晰分明、轉折有力,粗細變化勻稱自然。整壺穩重而不失靈動,竹葉扶風、竹枝拔節、竹韻撩人、竹味橫生,此壺從各個角度捕捉了竹的美,樹立了其骨架和神采。整壺造型與裝飾相輔相成,集花器、筋紋器的造型特點于一身,在傳承中力求創新求變,竹段壺身與竹節流把、竹葉貼塑配合得天衣無縫,相映成趣,整壺自然收放、挺拔而內秀,也在無形中彰顯了制作者的情感和氣度,表現出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
長期以來,以竹為題材的作品數不勝數,但如何走得脫俗、走出新意卻是紫砂藝人需要思考的問題。傳統需要尊重,但藝術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和活力更需要創新。身為一名紫砂藝人,應與時俱進,獨立思考,發揮自由創作的熱情。紫砂壺“東樓”師古而不泥古,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既與前人產生了精神交流,更融入了自身的思想見解。一把有主旨、有內涵的紫砂壺,造型必須服從其主旨內涵。此壺名引自于唐代白居易的詩作《東樓竹》:“瀟灑城東樓,繞樓多修竹。森然一萬竿,白粉封青玉。卷簾睡初覺,欹枕看未足。影轉色入樓,床席生浮綠。空城絕賓客,向夕彌幽獨。樓上夜不歸,此君留我宿。”在城的東樓,四周種有許多修長的竹子。一萬多竿青青的竹子匯成了竹林,敷著白粉的竹竿像青玉般晶瑩,詩人睡夢初醒,卷起窗簾,倚枕欣賞,百看不厭。不知不覺竟已太陽西斜,竹影轉入城樓,床上竹席頓生涼意。詩人謝絕賓客,獨自幽處到晚上,逗留于城東樓,不舍離去,此詩生動傳神地表現了詩人品竹賞竹的高雅情趣。作品以此詩為靈感來源,以竹為題材,寄托了對竹的獨特感情。自古以來,竹一貫是用來形容君子、比擬氣節的,竹子是中國傳統詩書畫中的常見題材,將竹的語言應用到紫砂壺創作中,也是眾多紫砂藝人在走的路。再者,宜興有“竹的海洋”之稱,竹與紫砂壺的產地宜興有著血脈相融的關系,以竹入壺更是情理之中。竹子挺拔秀麗、生命力強,有志向高潔、卓爾不群的象征之意,提升了作品的文化意境。
每把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靈魂,紫砂藝術發展至今猶如千帆競過,不斷經歷著歷史的淘汰和時間的洗禮,唯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創作出契合時代發展潮流、思想充盈、內涵豐富的作品,才能推動紫砂文化的不斷提升和發展,創造紫砂藝術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