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匠心獨運——常月紅紫砂藝術創新展”在北京報國寺中國收藏會館正式拉開帷幕,近40件當代紫砂壺作品驚艷亮相,這些作品或精美細巧、或奔放大度,時而令人心曠神怡、時而耐人尋味……形象地展示出了當代紫砂藝術創作的匠心與視野。
此次展覽由《中國收藏》雜志社主辦,展出的作品均出自當代紫砂藝術家常月紅之手。不同于眾多紫砂創作者都是地道的宜興人,常月紅則來自山西常家莊園。常家從明朝開始歷經幾代發展成為了影響中國近代商業的大家族,是中國茶商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常家在經營茶葉貿易的同時,還在宜興開有紫砂壺窯,讓作為茶具的紫砂壺隨著萬里茶路的茶葉貿易也源源不斷地銷往俄羅斯、中亞以及歐洲其他國家。而精于紫砂壺制作是常氏家族的家傳基本功,受家族組訓、得家族傳承,常月紅在紫砂藝術領域也取得了獨特的成就。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展出的紫砂壺作品外觀設計獨特,創作思路開闊,造型形式豐富多變,加之鐫刻于壺體表面寓意深遠的題詩賦畫,更令作品文人氣、書卷氣十足。而細細觀摩,不難看出它們做工的嚴謹,一筆一畫細膩入微,形、神、氣兼備。除了傳統題材的“如意壺”、“松鼠葡萄壺”、“多子多福壺”等外,常月紅在題材創新方面也有著自己的探索,比如“竹筍壺”巧取竹筍形制,如春筍般似要破土而出,無論是造型還是做工都創意十足。此外,哈密瓜、西瓜、南瓜、佛手、葫蘆等也紛紛成為他紫砂創意的來源。
事實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是當前工藝美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這種理念在此次展覽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常月紅告訴記者,他經常與不同藝術領域的專家們進行交流,通過交流互相啟發靈感。業內人士認為,他善于將融會貫通的新點子、新概念融入自己的創作中,能在傳統的制作基礎上尋求突破,不拘一格是其一個鮮明特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紫砂保健功能材料的專業化探索方面走在了業界的前列。比如此次展出的紫砂壺,原料中就加入了不同藥石與紫砂礦料混合。“我大學學的是化工專業,對礦料比較敏感,便嘗試通過泥料的改進來增加紫砂的健康養生功能”。對于此種嘗試,常月紅還解釋道,如果在欣賞藝術的同時,能將健康理念積極地傳遞給藏家與愛好者,讓藝術與生活更加緊密地有機結合,將會促使古老的技藝迸發出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展覽開幕當天,主辦方還邀請眾多業內專家舉辦了相關研討會。活動中專家們普遍認為,當前談到紫砂藝術的創新,從技藝、外觀到原料都亟待更多人才的加入,創新是為了更好地傳承,重視創新將為藝術生命力的延續賦予更多、更好的可能。鑒于此,此次舉辦的展覽對于紫砂創作界而言有一定的參考與借鑒意義,值得關注。
研討會上專家都說了啥
陳連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博士):
從學術研究上來說,宜興紫砂的興起一般公認是在明代萬歷年間開始。而從故宮當前的收藏來看,到了清代,飲茶大致與明代相同,尤其是康雍乾三朝對漢人飲茶習慣的接受,所以這一時期有著大量的紫砂作品。實際上,從素壺到琺瑯彩,包括壺型、工藝的運用等等,清代紫砂創作也在講創新。到了今天,創在何處,怎么創?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在我看來,文人壺必須有文人氣,富有文化內涵,而“匠心”則意味著獨特和巧妙。曾有人說,現在的文創永遠都是高仿、復制,我認為這都是認識誤區。由此看來,紫砂雖然是中國藝術品中的一個小門類,但值得去關注。
劉明杉(中國社會科學院物質文化史專家):
我關注明史比較多,此次展覽中一把“竹筍壺”讓我立馬想到了“明四家”之一仇英繪就的“竹院品古圖”,印象很深。仇英描寫的是文人雅集,院中的竹筍代表著春天的氣象。常月紅先生則將并不傳統的創作題材,巧妙與傳統相結合,讓觀者有耳目一新的感受。還有“樹樁壺”這件作品,在借鑒古代器型的基礎上又有所突破,注入了更多現代氣息。從中不難看出,藝術家的創意很大膽,撞色也不突兀,足見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也能顯現出創作者的文化底蘊。
安夙(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員):
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代,在整個紫砂藝術史中,每一位名家都提到了創新,我想這也是創新成為今天討論的關鍵詞的一個重要原因。此次展覽讓我非常感動,看到了藝術家并不是在走尋常路,他從歷史的橫向和縱向吸收了很多其他藝術門類的東西,并加以運用,比如在花壺的配色當中吸收了海派藝術的雅艷之風。把艷麗與古雅相結合,需要創作者對于尺度的把握和拿捏恰到好處,這非常不容易。另外,還能看出常先生非常愿意接受吸納現代的東西,比如將現代工業造型的形式感運用到紫砂這門如此傳統的文化當中等等,這種探討精神值得業內學習。
汪幫宏(北京市西城區文聯黨組書記、茶具收藏家):
紫砂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說紫砂就是為茶而生,它“拙中見巧”,文人氣十足。今天看到常月紅先生把詩和畫融入作品中,讓喝茶成為了一種雅事,令人心曠神怡。其實說到紫砂藝術與紫砂文化,我認為當前應該關注幾個方面:一是要大力宣傳中國茶文化,文化的吸引力是最牢靠的,尤其是對年輕群體;二是提倡健康的品飲方式。喜歡喝茶的人多了,關注茶具的人自然會多,所以紫砂藝人不能光盯著做紫砂,要看到背后的文化普及。另外,從當前的藝術品市場來看,建議紫砂藏家不妨多關注有文化底蘊、技藝俱佳的中青年創作者,這里的“空間”不容小覷。
錢軍益(資深藏家):
每個時代都有創新,但創新往往最難,尤其是藝術創新,它不像科技。現在的工藝美術創作圈,就拿紫砂和當代陶瓷來說,不管是造型還是畫面,很多人都在感嘆“用盡”了,這也讓藏家、收藏愛好者有時候會覺得視覺疲勞,所以常先生能堅定不移地搞創新,這是非常值得肯定與鼓勵的。我曾經也接觸過一些陶瓷藝術家,發現他們創作的作品都奇形怪狀、不倫不類,那不叫創新。真正的創新是要注重文化修養和藝術品位的,這些是需要藝術家有積淀的,顯然創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姜尚源(國際設計與科學學會中國區執行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書法家分會秘書長):
今天我們所說的“設計”這個詞出自日本人的翻譯,它包括了兩大概念,即美學與實用。如果我們要找一個中式詞語來與之劃等號,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應該是“工藝美術”。也就是說,一位工藝美術大師用國際語言來評價的話,應該叫設計大師。常月紅先生制作的紫砂壺,不少都頗具設計意味,讓人耳目一新。
這些年,在國際交流過程中也引發了我的不斷思考:如何能把傳統工美、匠人以及傳統文化與國際市場接軌,發揮出更大的商業價值?我們都知道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經歷多年之后,藝術家很多代表作與經典之作現在只有在博物館才能看到,如何市場化也是我們亟待探尋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