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張亞鋒 劉晰
【摘 要】目的:對照觀察內痔彈力線套扎保留齒線外痔切除術治療混合痔臨床療效。方法:將91例Ⅱ-Ⅳ混合痔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6例,采用內痔彈力線套扎聯合保留齒線外痔切除術治療混合痔45例(治療組),與外剝內扎術治療46例(對照組)相比較,觀察治愈率、術后疼痛、并發癥、創面愈合時間等指標,評價其治療效果。結果:兩組在治愈率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O.05),在疼痛評分、術后并發癥、創面愈合時間方面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內痔彈力線套扎聯合保留齒線外痔切除術治療混合痔可以提高混合痔治療患者術后舒適度,縮短治療時間,并能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內痔彈力線套扎;保留齒線外痔切除術;混合痔
【中圖分類號】R6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1
痔瘡的治療方法較多,如藥物口服、硬化注射、絲線結扎或內痔套扎、紅外線、射頻、手術等,內痔套扎術是治療痔病的微創方法的一種,本文探討使用內痔彈力線套扎聯合保留齒線外痔切除術治療混合痔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均來自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的就診于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院肛腸科診斷為Ⅱ-Ⅳ期混合痔病人91人,隨機分為兩組
治療組45例,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齡18~81歲,平均年齡45.9歲;
對照組46例,其22中男例,女24例,年齡20~76歲,平均年齡42.6歲。
兩組在年齡、性別、痔病程度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O.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2006版痔診治指南混合痔標準[1],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肛腸疾病如肛裂、膿腫、肛瘺等合并嚴重心肝腎等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1.2 方法
1.2.1 手術器械:
廣州中大福瑞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器(ZDFR—TZQ-05A型)。
1.2.2 治療方法:
術前常規備皮,術前晚及術晨各灌腸一次。麻醉采用腰俞穴麻醉,效果欠佳可適當加用局部浸潤麻醉,手術采用截石位。
(1)治療組:腰俞穴麻醉成功后,轉截石位,常規消毒肛管及直腸下段,肛門松弛后透明肛鏡納肛暴露齒線上1.5~2.0cm處黏膜,將負壓吸引頭與負壓吸引器相連,將吸引槍頭對準黏膜,閉合負壓吸引開關,踩踏踏板打開負壓吸引器,負壓達到-0.08~-0.9mPa并保持數秒鐘,轉動棘輪,釋彈力線套圈,助手收緊彈力線,打開負壓釋放開關,緩慢取出套扎器,剪除彈力線保留1.0-1.5cm殘端,常規處理3,7,11點位粘膜。套扎時注意3,7,11點位套扎點不在同一平面,退出肛門鏡,根據內痔和外痔情況設計切口,鉗夾外痔頂端,做梭行切口剝離外痔至齒線外側0.2-0.4cm處,徹底清理曲張靜脈,鉗夾剝除組織,慕絲線鉗下單純結扎并剪出殘端。
(2)對照組:具體術式較治療組不同點:傳統外剝內扎術式,外痔剝除至齒線上0.2-0.4cm處。
術后控制大便一天,術后第二天若未自行排出大便,采用開塞露等協助排便,常規使用止血藥3天,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可給予聚乙二醇4000散輔助排便,術后4-5天拆除肛門部縫線,隨訪3個月。
2 療效分析
2.1 療效評價:
術后比較兩組病例術后疼痛評分、并發癥(尿潴留、出血、肛管狹窄、肛門墜脹感)、創面愈合時間、治愈率等指標,術后3個月進行療效評價。
療效判定標準[2]
(1)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痔體消失,恢復直腸下端正常解剖結構。
(2)有效:臨床癥狀改善,痔體縮小。
(3)未愈:癥狀體征均無變化。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評分法,0分為無疼痛,10分為劇烈疼痛。
由患者自行在畫有10cm標尺的卡片上記錄疼痛評分。
2.2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錄入電腦,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計數資料用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
3 結果
兩組患者治愈率見表1。
4 討論
此次研究我們采用內痔彈力線套扎聯合保留齒線外痔切除術治療Ⅱ-Ⅳ期混合痔,本次研究中治療組在疼痛評分、并發癥及創面愈合時間方面優于對照組的原因在于:①肛管皮膚受脊神經支配痛覺十分敏銳,保留肛管皮膚能有效的減輕患者疼痛。該術式切除多余外痔贅皮,清除皮下曲張靜脈叢,同時保留齒線,保護了排便反射功能,防止水腫發生,保證了肛門平整性,明顯縮短愈合周期。②齒狀線區域是高度特異化的感覺神經終末組織帶,是排便運動的誘發區。如齒狀線區破壞,便意感消失,會產生大便滯留,肛門下墜等現象。
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兩組患者的短期臨床療效無明顯的差別,但采用內痔彈力線套扎聯合保留齒線外痔切除術術后疼痛、并發癥、治療時間較外剝內扎術手術更佳,明顯提高患者治療過程及術后滿意度。由于本次研究術后隨訪僅3個月,對于遠期療效需要更進一步的長時間的隨訪和觀察。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病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結直腸肛門病專業委員.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J]中國胃腸外科雜志,2006,9(5):46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