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聯
【摘 要】分析口腔修復患者行牙周整復術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8例行口腔修復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直接行口腔修復術,觀察組在此之前先行牙周整復術,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療效,并統計治療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臨床效果優于對照組,且治療滿意度也遠遠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行口腔修復術前先進行牙周整復術,能夠改善臨床治療結果,提高患者的治療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口腔修復;牙周整復術;臨床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2
口腔修復是一種常見的口腔臨床操作,主要是治療存在損失、缺損的牙齒。通常,口腔修復術采用人工材料,對牙周組織、頜面部組織進行修復,從而達到恢復牙齒功能、改善面部美觀的目的。在臨床實踐中,受修復技術、材料的影響,可能會導致出現牙錯位、牙齦頸緣不協調的情況,從而影響口腔整體美觀。為進一步提高修復效果,我院在口腔修復術前建議先行牙周整復術,臨床療效有所提升,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8例行口腔修復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對照組(n=34)和觀察組(n=34),68例患者中,牙齦頸緣不協調37例,牙槽嵴異常或缺損31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范圍:21-68歲;觀察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范圍:22-71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臨床對比。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治療時均給予常規處理,包括口腔檢查、手術準備、注意事項、健康宣教等,同時輔助患者及家屬進行血常規、X線片檢查,明確手術指征。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直接行口腔修復術。觀察組除做好常規術前檢查外,先行牙周整復術,具體操作如下:①對患者口腔牙周局部進行清潔消毒,而后開展麻醉處理,以局部麻醉為主。②對需要切除的牙齦部分,采用染色劑進行標記,并選用高頻電刀切除。③取渦輪鉆修復牙槽嵴存在異常、缺損或牙齦頸緣不協調的,切開翻瓣后保持與金屬烤瓷3mm距離,確保整體美觀[1]。④去除牙槽嵴,刮除牙周膜附近纖維,并用生理鹽水進行反復沖洗,完成復位、縫合后,需用牙周塞治劑處理手術創口,以免出現感染;⑤術后指導患者如何清潔口腔,7d后拆除縫合線;定期回訪患者來院檢查牙周恢復情況,若恢復情況好,可于5-6周后行口腔修復術。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了解患者恢復情況,評估治療療效。患者牙齦恢復良好無萎縮,口腔癥狀明顯改善,判定為顯效;牙齦未出現萎縮,口腔癥狀有所改善,判定為有效;牙齦出現萎縮,口腔癥狀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判定為無效。向患者發放我院自制的《口腔修復效果滿意調查表》,調查表內容包括復體顏色、咬合情況、咀嚼功能、美觀度等。總分100分,90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70-90分為基本滿意,低于7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以率(%)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若P<0.05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對比 經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1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35%,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口腔修復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對口腔修復滿意度為97.06%,對照組滿意度為85.3%,數據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牙周整復術多進行于口腔修復前,其目的在于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口腔功能,提高整體美觀度。牙周整復術主要是修復牙齦頸緣、牙槽嵴,在手術操作中,需要對要切除的牙齦進行標記,并借助專門的儀器調整牙齦頸緣、牙槽嵴,最后確保平整,刮除牙周膜附近纖維,對后續口腔修復術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尤其是對于牙齦形態較差的患者,通過牙周整復術能夠最大限度地改善牙齦形態,精準切除異常牙齦,并進行植冠處理,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此外,為避免術后出現牙齦萎縮,在手術結束后需要詳細告知患者口腔護理方法。尤其是牙槽嵴缺損非常嚴重的患者,由于牙槽結構不理想,無法很好地支撐,極易出現牙齦萎縮,因此術后要告知患者正確的刷牙方式,增強牙齦健康,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綜上所述,在口腔修復前行牙周整復術,能夠改善臨床治療結果,提高患者的治療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陸詩梵.牙周整復術在口腔修復中的療效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8,5(9).
吳興國,吳姝琪.對口腔修復前行牙周整復手術的臨床分析和探討[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7,4(12):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