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霞
【摘 要】目的:探討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聯合血涂片細胞形態學于血常規檢驗中進行應用的臨床價值。方法:于我院接受血常規檢查的患者群體中隨機選取170例參與研究,將其隨機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血常規檢查僅應用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方法,觀察組患者則將血涂片細胞形態學和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驗兩種方法進行聯合應用,對比兩組患者血常規檢驗的具體結果,進而得出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聯合血涂片細胞形態學開展血常規檢測的具體價值。結果:對照85例患者血液標準的漏檢率顯示為21.18%,陽性符合率為63.10%。觀察組患者血液標本檢測漏檢率為9.41%,陽性符合率為84.25%。P<0.05。結論:醫學臨床中開展血常規檢測時就血涂片細胞形態學和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聯合應用,對比單純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驗的準確率更加理想,由此可見其具有較大價值。
【關鍵詞】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血涂片細胞形態學;血常規檢驗
【中圖分類號】R44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2
就醫學臨床的血常規檢測而言,其是針對患者血液標本中白細胞、血小板以及紅細胞等開展的一系列檢測,檢測結果與細胞形態、數量等結合起來可為臨床診斷提供科學依據。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醫學臨床血常規檢測中將血涂片細胞形態學和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聯合應用的具體價值,具體報道簡單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人員明確本次研究的患者人數為170例,其均在我院2017/12-2018/12期間接診的需要進行血常規檢測的患者群體中選出。該170例患者被研究人員拆分為人數相當的兩個小組,一組被稱之為對照組,另外一組則被命名為觀察組,兩個小組內的患者分別接受不同的血常規檢測方法,并進行兩組的復檢。對照組中的85例患者中包含男性患者40例,剩余45患者均為女性;患者年齡由11歲至75歲不等,以此依據就小組內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齡進行計算,計算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5.34±2.15)歲;觀察組的85例患者由43例男性患者和42例女性患者組成,10-76歲是該組內所有患者的年齡區間,以所有患者的實際年齡為依據計算該組患者的年齡均數,(55.68±3.11)歲是觀察組患者的年齡平均值。研究人員就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其它基本資料開展對比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其差異性不是特別明顯,不具有對比意義,P>0.05。
1.2 一般方法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的85例患者接受血常規檢測時用顯微鏡計數板計數及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方法進行。于患者肘部抽取2-3ml靜脈血后將其于抗凝試管中放置,搖均勻之后對其進行染色和涂片,在涂片之后采用計數板計數并觀察標本中的血小板、白細胞以及紅細胞等的數量,將其所有檢查結果進行詳細統計和準確記錄。開展血液標本檢測時需要嚴格遵循實驗室無菌操作原則,按正確的操作規程進行檢測,將患者的實際狀況與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如發現檢測結果與患者實際狀況不太相符時,則需要及時采集患者靜脈血再次進行重復計數,涂片染色檢測。觀察組患者聯合應用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和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兩種檢測方法,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方法與對照組患者保持一致,在完成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測之后再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方法進行上機檢測。
隨后進行兩組患者的復檢,對于檢測儀器來說應按照規定進行日常保養,隨后做好室內質控,質控結果必須在控后才能能夠正常檢測。實驗人員應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操作,保證能夠準確的進行形態學檢驗和分析。對于符合復檢規則的患者標本進行涂片染色處理,并在顯微鏡下進行仔細觀察。患者標本采集后應保證能夠在4小時之內完成檢測。
研究人員負責將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和記錄,隨后將兩種檢測結果進一步對比分析。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產生的所有數據都采用統計學專用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分析,其中采用n表示計數資料,X?檢驗,P<0.05則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本次研究中兩個對比小組內的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血常規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的漏檢率為21.18%(18/85),陽性符合率為63.10%。觀察組患者血液標本的漏檢率為9.41%(8/85),陽性符合率為84.25%。兩組數據對比具有較大差異,P<0.05,符合統計學研究原則。
3 討論
近些年來我國社會處于高速發展過程中,由此帶動了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完善,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先進的科學儀器逐漸在醫學臨床中進行應用,為醫療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條件。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是在此背景下逐漸應用于醫學臨床血常規檢測中的一種先進儀器,其具有檢測速度快、操作簡單便捷、檢測準確率高等眾多優勢,一經應用受到廣大醫學工作者的青睞和喜愛。血涂片顯微鏡檢查血液細胞作為現階段一種常見方式,其應用較為廣泛,同時根據相關研究發現其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能夠對血液疾病進行有效判定。就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而言,其通過檢驗過程中的光電信號完成對血液樣本白細胞的分類,其適用于具有正常形態的細胞,如細胞存在病理性變化時仍然需要采用顯微鏡開展進一步檢查,為醫生的臨床診斷提供科學依據。因為臨床醫學血液檢測中存在工作人員相對稀缺的情況,而采用顯微鏡計數板計數及涂片鏡檢檢查無異于大幅度提升了檢測人員的工作量,所以開展血液檢測時通常利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完成正常血液樣本的篩查,然后對于一時無法確定、存在疑問或者異常情況明顯的血液樣本開展進一步檢驗。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與血涂片細胞形態學聯合應用于血常規檢測中,可大幅度提升血液樣本臨床檢測的準確性,為醫生診斷提供更加科學且可靠的依據,便于患者治療有效性的提升和預后質量的改善。
為了探究醫學臨床血常規檢測中聯合應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和血涂片細胞形態學的具體價值,研究人員特在我院2017/12-2018/12期間接診的患者中隨機選取需要開展血常規檢測的170例患者作為主要對象,該170例患者被研究人員拆分為兩個對比小組,分別就兩種不同的血液樣本檢測方法進行應用,便于兩種檢測方法臨床應用價值的進一步對比。其中對照組的85例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均就單純的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測方法進行應用,觀察組患者除了應用與對照組患者一致的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之外還就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應用,研究人員將兩組患者的各項檢測數據進行詳細統計之后開展進一步對比。對比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血常規檢測的漏檢率是21.18%,陽性符合率為63.10%。觀察組患者的血常規檢測漏檢率為9.41%,陽性符合率為84.25%。兩組數據對比存在明顯差異且觀察組患者數據處于優勢,P<0.05。由此可見,醫學臨床中開展血常規檢測時就全自動分析儀和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測方法進行聯合應用,可切實提升血常規臨床檢測的準確性,為醫生的臨床診斷提供更加科學且可靠的數據依據,便于患者預后質量的改善。
綜上所述,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與血涂片細胞形態學聯合應用的血常規檢測方法與單純應用顯微鏡計數板計數及血涂片細胞形態學的檢測方法進行對比,前者檢測準確率更加理想。因此,可考慮將此聯合應用兩種檢測方法的檢測模式在臨床醫學血常規檢測中進行積極推廣和應用,不僅可切實提升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的針對性,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治療的有效性,防止某些血液性疾病漏檢的可能性,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檢驗人員的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高艾琴.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聯合血涂片細胞形態學在血常規檢驗中的療效評價[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1):237-238.
劉五香.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聯合血涂片細胞形態學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7):1293-1294.
孔山,忽勝和,范紅平,等.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聯合血涂片細胞形態學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J].醫療裝備,2017,30(2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