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昭
【摘 要】目的:觀察人工流產術以后不同時機放置的效果。方法:選擇2017.12~2019.1期間在我院進行人工流產且有避孕需求的190例患者,95例患者在人工流產術后即刻放置宮內節育環(對照組),另95例患者在流產手術結束且首次月經結束后放置宮內節育環,比較兩組患者宮內節育環使用情況。結果:兩組患者術后出血量、月經恢復時間差異不明顯(P>0.05);隨訪6個月發現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了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人工流產術后首次月經結束后放置宮內節育環,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可以被視為最佳的置環時機。
【關鍵詞】人工流產手術;宮內節育環;時機;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71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2
人工流產是育齡婦女避孕失敗以后在妊娠10周內早期終止妊娠的常用補救手段之一,當下其在廣大育齡女性群體中具有較高的接受度。但歷經人工流產手術會對患者生理、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增加不孕風險。既往有調查表明[1],我國育齡女性重復流產率與高危流產率均處于較高水平,這和育齡期女性慣用傳統自然避孕法或避孕套等相關,而使用宮內避孕環是臨床上公認的最佳避孕方法。而人工流產術后置環時機始終是醫務人員探究的課題之一。我科針對95例人工流產術患者在其術后首次月經結束后置環,取得的效果較理想,現將具體情況作出如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后,抽取2017.12~2019.1期間行人工流產手術且術后置環的190例患者,結合置環時機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中患者年齡22~39歲不等,均值(29.74±0.23)歲;孕周5~8周不等,均值(4.88±0.65)周;孕次2~5次不等,均值(3.25±0.36)次。試驗組中患者年齡21~41歲不等,均值(30.28±0.56)歲;孕周4~9周不等,均值(4.95±0.60)周;孕次3~6次不等,均值(3.32±0.35)次。兩組患者以上基本資料經對比分析,差異皆不明顯(P>0.05)。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均是意外妊娠且妊娠在10周內要求終止妊娠,而進行人工流產手術。手術流程如下:①明確患者沒有手術相關禁忌癥;②選用適宜的鎮痛或麻醉方法;③結合妊娠周期選擇負壓吸引術或藥物流產術(特殊情況下1周中進行清宮術);④術后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出血或其他并發癥,告知患者術后相關注意事項并在1個月內禁止性生活。
1.2.2 置環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術后口服抗生素,對照組在人工流產術后即刻放置宮內節育環,試驗組在術后首次月經結束后置環。以上操作均由門診經專門培訓的婦產科醫師進行,嚴格依照常規規程進行操作,把節育環頂端安置在子宮底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平均出血量、月經恢復時間,術后均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觀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16.0軟件包處理數據,表示計量資料;率(%)表示計數資料, 檢驗。將P=0.05設為組間差異檢測標準。
2 結果
2.1 術后出血量、月經恢復時間 對照組術后出血量、月經恢復時間分別為(30.08±5.58)ml、(30.01±5.42)d,試驗組以上兩項指標依次為(29.52±5.52)ml、(30.06±5.48)d。經對比分析,數據差異均不明顯,提示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良反應 在為期6個月的隨訪觀察中,兩組均未出現失訪病例。每組中均有部分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將有調研資料記載[2],國內每年有大概1300萬人次進行人工流產,其中未生育女性的占有率高于50.0%,且伴隨性開放理念的傳播,造成人工流產女性的年齡分布有年輕化趨勢,重復流產率接近50.0%,這將會對我國育齡期婦女的生殖健康形成較明顯的負面影響,若這種情況長期持續,則將會干擾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過程。人工流產術存在兩方面隱患,一是對子宮內膜結構完整性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增加感染風險;二是可能誘導內分泌功能失調過程,引起患者術后數次流產、異位妊娠,甚至是不孕。
宮內節育環是從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避孕方式,現階段已經是第二代活性宮內節孕環,其帶環妊娠及脫落率均處于較低水平。人工流產術后的置環時機始終是醫療領域不斷探究的問題。在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出血量、月經恢復時間均無差異,這提示術后置環時機不會影響術后出血量、擾亂月經周期。而試驗組患者術后避孕環下移、節育環脫落及下腹部墜痛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對其原因進行分析,人工流產術是一類創傷性手術,術中操作會對子宮內膜功能層形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子宮內膜再生修復時間約為1個月,若流產術后即可置環,環著床的內膜功能層發育緩慢、營養不足,和環著床之外的內膜發育步調難以一致,就會造成月經期不能同時脫落,進而出現經期延長、月經周期改變等不良情況。而若在術后首次月經結束后置環,因為子宮內膜歷經一個月經周期的恢復,子
宮內膜功能層及宮頸均得到較好的恢復,且子宮內膜處于較好的增殖狀態中,有利于減少以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3]。
綜上所述,人工流產術后首次月經結束后放置宮內節育環,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能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可以被視為最佳的置環時機。
參考文獻:
方亞云.手動負壓吸引人工流產術后即時放置宮內節育器效果[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9,27(05):573-576.
郝美珍.人工流產術后即時放置元宮型與r型宮內節育器的價值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6):51-52.
劉艷霞.人工流產術后即時放置宮內節育環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