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莉 胡鶴
【摘 要】目的:探析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重建采用康復護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院選取30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和康復護理模式,對比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的膀胱的容量以及殘余的尿量。結果:對照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46.7%顯著高于觀察組的6.7%,觀察組患者的膀胱容量顯示大于對照組,殘余尿量顯著小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康復護理模式對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效果。
【關鍵詞】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重建;康復護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R69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1
前言
神經源性膀胱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及其周圍的神經系統出現損傷以后,造成的膀胱尿道出現功能性障礙,這種功能障礙會導致患者出現尿失禁,需要及時治療,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將會導致泌尿系統感染,給患者造成的非常嚴重的影響[1]。康復學科是以對患者進行功能重建的學科,康復護理在其中是這一學科非常重要內容,康復護理對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以及緩解患者的功能障礙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中,我院通過對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模式,對重建患者功能非常有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選取30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15)例和實驗組(n=1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35-63歲,平均年齡(54.2±6.3)歲,觀察組患者年齡34-60歲,平均年齡(53.2±6.3)歲。30例患者對本次研究都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并且患者病情都符合臨床中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排除患者有其他疾病,不存在精神類疾病,以及先天性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各個方面的資料都沒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和康復護理模式,具體內容包括:①基礎護理是給患者創造隱蔽性的排尿方式,從而保證患者的隱私,保障患者病房的環境適宜。由于患者出現脊髓損傷導致排尿反射系統無法控制,膀胱無張力狀態,導致患者不能自主排尿。脊髓損傷休克期間應該持續開放導尿管進行尿管引流,從而降低膀胱和輸尿管壓力,幫助患者減輕腎臟負擔,提高腎臟功能。同時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體征。②心理康復護理,神經源性疾病的的病程相對較長,而且非常容易反復,很多患者會出現急躁、緊張、焦慮的情況,這種不良情緒會導致治療受到阻礙。護理人員應該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的知識。在日常護理中軒逸給患者更多的關注和愛護,通過鼓勵患者使患者提高治療積極性和信心。③間歇性導尿康復護理:患者病情穩定后需要及早實施間歇性導尿康復護理。控制患者每日的因數量在1800毫升,每小時盡量飲水100毫升,在晚間八點以后禁止飲水。同時患者需要注意清潔尿道口,后期也不可以著急拔出尿管,患者需要屏氣保持腹部壓力升高,促進你熬夜的排除從而減少患者你熬夜的殘留。針對病程時間較長的患者,需要由護士操作,嚴格保障患者進行無菌操作。注意指導患者家屬按照相關操作制度實施,注意患者會陰部位的清潔。④訓練排尿功能,加強患者膀胱括約肌的訓練,有意識的進行憋尿訓練,從而強化患者的骨盆底部的肌肉力量。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兩個月內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兩組患者的膀胱容量和殘余尿量。
1.4 統計學處理 根據SSPS19.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資料(%、n)以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對比
兩組患者的治療成功拔管后,采用兩種護理模式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照組15例患者發生并發癥患者7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46.7%,觀察組15例患者中并發癥患者1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7%,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膀胱容量和殘余尿量對比
對照組:患者拔管時膀胱容量和殘余尿量分別為(200.3±80.2)、(150.3±70.1),間歇性導尿4周以后的膀胱容量和殘余尿量為(210.5±86.3)、(133.2±65.4)。
觀察組:患者拔管時膀胱容量和殘余尿量分別為(221.1±86.3)、(132.4±63.1),間歇性導尿4周以后的膀胱容量和殘余尿量為(236.5±89.3)、(122.1±60.2)。
觀察組患者的膀胱容量顯示大于對照組,殘余尿量顯著小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康復護理后膀胱容量顯示大于對照組,殘余尿量顯著小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膀胱功能障礙的原因是由于患者的脊髓損傷導致的患者皮層高級中樞以及排尿脊髓反射中樞,兩者之間出現的聯系性障礙。脊髓損傷后導致患者神經性膀胱在當前的醫學研究中屬于重點內容。出現這種疾病后,患者容易出現焦慮、恐懼或者抑郁等多種不良情緒,這種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信心。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重建采用康復護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患者能夠不再使用導尿管,可以有規律的進行拍年,不再出現尿失禁,重點是以沒有滴漏性質的尿失禁。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通過溝通交流,盡量鼓勵患者,減少患者的不良情緒,同時通過規范合理的訓練排尿功能,還可以進行電刺激的多種康復護理模式,電刺激訓練是在中醫醫生的指導下,并且由針灸科室的醫生,根據多種穴位進行半小時左右的電刺激,進行兩天一次的訓練,以四周為一個療程。促進患者采用更加靈活正確的治療方式,從而更合理有效的改善患者功能重建的效果。所以采用康復護理可以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曾海涓,劉文偉,汪家鈺,等.膀胱尿壓測評訓練聯合個體化康復護理對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效果觀察[J].廣西醫學,2017,39(11):1756-1757.
胡瓊丹,汪澄.間歇性導尿在腦卒中合并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復及降低尿路感染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17,21(12):2314-2317.
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患者不同治療效果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16,32(7):978-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