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思
【摘 要】目的:對精神科患者實行保護性約束前、約束過程中、解除約束后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方法:從保護性約束定義出發,給予患者及家屬解釋說明約束的目的、必要性,取得患者及家屬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結果:嚴格掌握保護性約束的適應癥,注意避免心理、生理上的傷害,減少引發糾紛的幾率。結論:保護性約束不得做為懲罰病人的手段,減少患者意外事件的發生,使治療護理順利進行。
【關鍵詞】精神科患者;保護性約束;護理
【中圖分類號】R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1
保護性約束是精神科臨床護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一項特殊護理操作技術,不是一種簡單的捆綁。它是限制患者的行為,以保護患者本人和他人的安全,以保證護理工作順利進行,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是精神科臨床中常用的一種保護措施。
1 保護性約束前的護理
1.1 由于精神科患者是無民事行為能力者,由其監護人代替行使知情同意權,入院時由主管醫生與家屬簽署一份有關“強制性醫療行為”的知情同意書,對患者家屬進行宣教與溝通。如果在行約束保護前沒有及時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家屬就可能對保護約束產生不滿,甚至誤解,從而引發醫患糾紛。因此在實施保護性約束前應做好患者和家屬的解釋工作,取得他們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糾紛發生。
1.2 由于約束給患者帶來自尊受到傷害,對約束的體驗是痛苦而深刻的,引起患者緊張恐懼、焦慮不安、加以反抗治療,要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交流時態度要和藹,充分說明保護約束的目的和必要性,減少約束給患者帶來的一些不良心理反應。
1.3 保護性約束應由有精神科執業醫師決定,開上醫囑,并且必須注明約束的形式,約束的時間,最長不超過24小時,如需繼續約束應重新評估和再次下達醫囑,在緊急情況下,護士先實行約束,在約束后應由當班醫師(必須在3小時內)補開醫囑。
1.4 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狀態、肢體活動情況、有無陳舊性骨折、壓瘡、是否存在嚴重的自殺、自傷等意外傷害的可能。病人約束保護期間,應安置在重癥病室內,避開其他患者操作,防止其他患者的傷害。
1.5 準備好合適的保護用具,應至少二名工作人員。
2 保護性約束過程中的護理
2.1 嚴格掌握保護性約束的適應癥,按照病房制定的保護性約束的制度和操作流程進行。應該考慮到患者的反抗力及暴力行為,要自我保護和保護患者統一起來,避免傷害患者的重要部位,不可強拉一個肢體或部位,二人要協調一致,先約束雙上肢,再雙下肢,最后固定肩部。
2.2 約束時要有專人負責,重點護理,每隔15分鐘巡視一次,2~3小時松解保護帶一次,密切觀察局部皮膚溫度及血液循環情況,進行受壓部位皮膚按摩,防止皮膚損傷、肢體血運障礙,認真查看保護帶有無脫落,數量是否齊全,防止自行解脫或被其他患者解開,造成意外事件發生。
2.3 應在約束部位放置襯墊,松解適宜,松解度以伸入兩橫指為宜。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供給足夠的水分和營養,定時為患者排尿、排便,保持床單元清潔干燥,預防褥瘡的發生。并詳細記錄和交接班。
2.4 病情允許時應多與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使用禮貌性、安慰性、鼓勵性語言,再次講解保護性約束的必要性,并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感受。
3 解除約束后的護理
3.1 患者情緒穩定后,應與醫師聯系,待醫師開出解除約束保護醫囑,護理人員方能為患者解除約束。
3.2 解除約束時護理人員應再次進行必要的安慰解釋和溝通,消除患者心中的疑慮,以免解釋不到位,引起患者的報復行為,也為下一步護理打下基礎。
3.3 解除約束時要仔細清點保護帶的數目,檢查完好程度,及時清洗消毒,以防院內感染的發生。
3.4 應及時做好約束登記,包括患者床號、姓名、約束的原因、約束帶的數目、約束部位、約束和解除約束的時間,還需記錄相應的護理記錄。保護性約束可以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使患者理解保護性約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保證治療護理順利進行。同時應在精神科臨床實踐中要持慎重態,不要動輒用之。護理人員應不斷加強自身的業務知識和法律知識學習,轉變服務觀念,以病人為中心,規范護理行為,也要考慮到保護性約束的負面影響,在護理時應加以重視和注意。
參考文獻
施忠英,張菊英,徐德君等精神病患者家屬對保護性約束的態度及護理要求[J].中華護理雜志,2005.
石慧珍,對精神病患者實施保護性約束中潛在的問題思考[J ].護士進修雜志.2003,18(11).
李鳳麗,吳強,人性化護理在精神科保護性約束患者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14).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