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莉
【摘 要】目的:觀察手法治療護理結合運動康復護理對項痹病患者頸肩疼痛及眩暈癥狀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72例項痹病頸肩疼痛及眩暈癥狀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患者運動康復護理中是否聯合手法治療護理干預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36例:未聯合手法治療)與實驗組(36例:聯合手法治療),比較兩組患者預后情況。結果:實驗組護理干預1個月后疾病控制率(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83.33%),數據差異明顯(P<0.05)。結論:項痹病頸肩疼痛及眩暈癥狀患者手法治療護理結合運動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不適癥狀。
【關鍵詞】手法治療護理;運動康復護理;項痹病;頸肩疼痛;眩暈癥狀
【中圖分類號】R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2
項痹痛為中醫病證名,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正氣虛弱、頸部勞損、外感風、寒、濕邪具有密切的聯系,在上述因素綜合作用下患者頸肩部疼痛且伴有眩暈癥狀,本病好發于老年患者以及長期伏案工作者[1]。本次研究為論證手法治療護理結合運動康復護理對項痹病臨床應用價值,比較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36例單一運動康復護理患者與36例運動康復護理聯合手法治療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疾病控制情況,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72例項痹病患者按照患者運動康復護理中是否聯合手法治療護理干預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未聯合手法治療)與實驗組(聯合手法治療),實驗組36例患者一般資料如下:男(34例)女(32例)比例為17:16,年齡在42歲至68歲,中位年齡為(53.22±1.22)歲。對照組36例患者一般資料如下:男(35例)女(31例)比例為35:31,年齡在45歲至70歲,中位年齡為(55.12±1.12)歲。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驗證,P值大于0.05。
1.2 病例選擇標準 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因頸部疼痛、上肢麻木乏力,肩部疼痛且伴有頭暈等癥狀入院,醫師結合結合患者頸部影像學檢查顯示,患者頸椎間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且對頸椎間盤神經根、脊髓造成一定壓迫,患者均符合頸痹癥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排除未遵循醫囑定期行護理干預患者。(2)排除認知障礙或合并精神系統疾病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患者均行運動康復護理,護理人員向患者發放頸椎運動鍛煉視頻資料,一對一指導患者行頸肩運動,首先患者應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均勻呼吸,全身放松,頭先緩慢向左轉動,而后再緩慢向右轉動,轉動時幅度盡量要大,自覺頸部酸痛為宜,連續做30次后頭前俯,而后后仰,在前后點頭運動時盡量前伸、后仰,連續做30次。完成頭頸部運動后雙臂掌心向下,雙臂由后向前旋轉,而后再由前向后旋轉,完成30次,以充分放松肩頸部肌群。雙手交叉緊貼于頸部,用力頂住頭頸,頭頸向后用力,頭手相抗5次,而后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患者抬頭仰視手背,持續5秒為一組。上述康復運動每日行2次,連續護理干預10天為一個療程。
1.3.2 實驗組患者在運動康復基礎上聯合手法治療護理,患者取坐位,先采取撥筋理筋的方法松弛頸肩部韌帶以及肌肉群,而后選取風池、天柱、肩井、太陽、四神聰、百會等穴位進行點揉,每個穴位點揉1分鐘至2分鐘。而后一手拖住患者下頜,另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分別向左、右兩個方向宣傳患者頭部,每次對患者行15分鐘手法護理,連續護理干預10天為一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1個月后不適癥狀改善情況,治愈:患者頸肩部疼痛、頭暈等不適癥狀均消失。有效:患者頸肩部疼痛、頭暈等不適癥狀均較護理干預前明顯改善,對患者日常生活不會造成影響。無效:患者日常生活中偶發頭暈、頸部疼痛癥狀,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疾病控制率等于治愈率與有效率的和。
1.5 統計學處理 SPSS21.0軟件系統處理相關數據,(%)表示的數據用χ2檢驗,P值低于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1個月后不適癥狀改善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者治愈例數、有效例數均多于對照組。
3 討論
頸痹痛患者頸部多有慢性勞損史、外傷史或長期伏案工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本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群,該病患者應經常做頸部康復運動,防止長期低頭姿勢致患者頸間盤出現退行性改變[2]。《黃帝內經》曰:“不通則痛”、“不榮則痛”,頸痹痛患者頸部筋脈氣血運行不暢,氣血凝滯不通,故局部疼痛劇烈,此外氣血不通可致患者局部筋脈失養,從而進一步加劇患者頸部疼痛癥狀[3]。頸痹痛患者頸椎退行性改變可影響腦部供血,患者因腦部缺氧、缺血,從而發生眩暈癥狀。按摩為臨床常用手法治療手段,對頸痹痛患者頸肩部風池、天柱、肩井、太陽、四神聰、百會等穴位進行刺激,可激發腧穴聯通的經脈氣血運動,從而促進局部經脈氣血運行,現代病理研究顯示,頸痹痛患者頸肩部按摩可解除頸肩部血管、神經壓迫,促使局部軟組織炎性因子吸收,從而改善局部肌肉痙攣[4]。
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1個月疾病控制率高,綜上所述,項痹病頸肩疼痛及眩暈癥狀患者手法治療護理結合運動康復護理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譚萍娟.手法治療護理結合運動康復護理對項痹病患者頸肩疼痛及眩暈癥狀康復效果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14):2247-2250.
余華芹,鄒成松.項痹病患者中醫護理方案優化應用臨床實踐[J].保健文匯,2019,1(2):26.
陳一秀,曹艷霞,王靜云,等.項痹病中醫單病種護理質量要素的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16):2109-2114.
沈鳳燕,孫姍姍,姚文平,等.子午流注穴位按摩配合中藥熏蒸治療項痹病的療效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38):42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