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
【摘 要】目的:分析重癥顱腦創傷(簡稱SCT)患者ICU的呼吸道護理干預效果。方法:B組研究主體為2016年1月-2017年6月間入本院ICU科室治療的28例SCT患者,行常規護理。A組研究主體為2017年7月-2019年1月間入該科室治療的28例SCT患者,行呼吸道護理。對比護理效果。結果:A組的護理指標優于B組,并發癥率低于B組(P<0.05)。結論:為SCT患者行ICU呼吸道護理可改善其相關指標,減少并發癥情況。
【關鍵詞】重癥顱腦創傷;ICU;呼吸道護理
【中圖分類號】R8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1
顱腦創傷的病因多為外界暴力,如外力擊打或撞擊。在交通業與建筑業不斷發展的影響下,顱腦創傷的發病率日益升高,其發病急、進展快,死亡率為30%左右[1]。而SCT的死亡率高達50%,多收治于ICU科室,患者多伴有呼吸急促和意識喪失等癥狀,導致咳嗽功能下降,無法自主排除呼吸道分泌物。甚至會將腦脊液或嘔吐物誤吸至呼吸道,導致窒息。為此,臨床建議應為SCT患者行呼吸道護理。本研究主體為2016年1月-2019年1月間入本院ICU科室治療的56例SCT患者,旨在探究呼吸道護理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B組研究主體為2016年1月-2017年6月間入本院ICU科室治療的28例SCT患者。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范圍是20-71歲,平均(40.58±2.09)歲;發病時間為1-7h,平均(3.62±0.33)h;致傷原因是:高空墜落9例,暴力事件5例,交通事故11例,其他3例。A組研究主體為2017年7月-2019年1月間入該科室治療的28例SCT患者。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范圍是19-72歲,平均(40.25±2.16)歲;發病時間為2-7h,平均(3.54±0.48)h;致傷原因是:高空墜落8例,暴力事件6例,交通事故12例,其他2例。比較并無差異(P>0.05),允許對比。
1.2 方法
B組的方法選用常規護理:患者入ICU科室后,清理其口腔分泌物,將義齒取出,協助其保持平臥位,將床頭抬高25°,使其頭部偏于一側,以便排出分泌物。若患者伴有舌后墜表現,應去側臥位,將下頜抬起。若其長期昏迷,則應定時變換體位,擦拭受壓皮膚,保持皮膚干燥,防止壓瘡。病情穩定后,應抬高床頭至20°,防止腦脊液逆流。同時給予常規的吸氧與吸痰護理。A組在B組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加用呼吸道護理:①體位護理:病情許可下可將患者床頭抬高30°以上,定期為患者翻身拍背,使用多頻振動排痰儀排痰,以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②加強口腔護理,對于氣管插管的患者,增加口腔護理頻次,予聚維酮碘溶液行口腔沖洗每日四次,觀察并記錄口腔內情況;③吸痰護理:選擇軟硬適宜的吸痰管,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嚴格無菌操作,吸痰時密切關注患者呼吸及生命體征情況,痰多粘稠時,可給予霧化吸入治療;④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患者,每4小時監測氣囊壓力一次,維持氣囊壓力在25~30cmH2O;⑤開展聲門下吸引:需要氣管插管的患者,與醫生提前進行溝通,使用帶聲門下吸引的氣管插管,可以及時吸除氣囊上的分泌物,減少其進入到下呼吸道;⑥開展早期運動,指導患者行深呼吸鍛煉,床上肢體功能鍛煉,定時為患者翻身,詢問其體位舒適度,避免同一部位長時間受壓,預防壓瘡。⑦其他護理:保證ICU科室內的環境整潔,定時通風,濕度調為55%-60%,溫度調為22-25℃。
1.3 觀察指標
觀察呼吸機使用時間和ICU入住時間等護理指標,記錄墜積性肺炎、急性肺損傷(簡稱ALI)、呼吸衰竭、感染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簡稱ARDS)等并發癥情況。
1.4 分析統計學
數據處理選用SPSS16.0軟件,指標表達為[],檢驗方法為t值,幾率表達為[%],檢驗方法為χ2值,統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0.05。
2 結果
2.1 對比護理指標 A組的護理指標優于B組(P<0.05)
2.2 對比并發癥率
A組中,出現1例(3.57%)墜積性肺炎,1例(3.57%)呼吸衰竭,并發癥率為7.14%(2/28);B組中,出現2例(7.14%)墜積性肺炎,2例(7.14%)呼吸衰竭,2例(7.14%)ALI,1例(3.57%)感染和1例(3.57%)ARDS,并發癥率為28.57%(8/28)(χ2=4.383,P=0.036)。
3 討論
SCT病情危重且復雜,由于患者的顱內壓顯著升高,可降低呼吸功能,甚至導致呼吸驟停等情況[2]?;颊叨嗵幱诨杳誀顟B,伴有意識障礙與呼吸障礙,無法自主排痰和咳嗽,易導致呼吸道分泌物堆積,形成墜積性肺炎或呼吸衰竭等不良事件?;颊叨嗳胱∮贗CU科室,可接受系統化護理干預,在常規叩背、翻身、變換體位等護理服務下,患者不易發生壓瘡或誤吸等現象。這種常規護理方式能夠保證ICU治療效果,但是針對性欠佳,還需加用呼吸道護理,以避免呼吸道并發癥。呼吸道護理具有整體性和動態性,可提供規范化、系統化的護理服務,進而保證治療安全[3]。結果為:A組的護理指標優于B組,并發癥率(7.14%)低于B組(28.57%)(P<0.05)。說明與常規護理相比,呼吸道護理加用規范化呼吸道干預措施,顯著提高護理效果,可縮短ICU治療時間,盡快撤除呼吸機,提高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且不會導致多種并發癥,可保證護理安全,應在臨床實踐中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盧小娟.重癥顱腦創傷患者ICU的呼吸道護理干預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2):1463-1465.
黃國琴,葛旭玲.重癥顱腦創傷患者施行綜合呼吸道護理臨床效果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8,34(20):3220-3222.
徐紅英,王愛民.神經內科重癥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征與因素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7):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