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建
【中圖分類號】R5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2
對于胃食管反流病來說,是胃食管腔由于暴露于胃液中或者同胃液過度接觸而導致胃食管反流癥以及食管黏膜損傷的一種疾病。在人們生活中,胃食管反流病十分常見,其發病率可同感冒相“媲美”,但是人們對胃食管反流病知之甚少。而且,胃食管反流病比較“狡猾多變”,患者存在不同的癥狀,從而誤導醫生的診斷,延誤患者的治療。在臨床中,有許多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患胃食管反流病,會主動求醫的案例就更少見了。
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食管內的壓力要比胃內壓高,所以不會發生胃內容物反流。而且,在人體食管同胃部的交界處,存在著括約肌,就像單向閥門一樣,只允許食物經食管進入到機體的胃部,阻礙胃內容物向食管反流。但是當括約肌松弛后,亦或機體的胃內壓力超過食管壓力時,就會發生胃內容物逆流,也就是進入到食管中。此時,胃酸以及膽汁等就會刺激食管黏膜,而導致食管黏膜發生糜爛、潰瘍,最終可能進展成食管癌。
在臨床中,許多人都發生過胃食管反流病相關的癥狀。具體為:一些人在吃過飯后會覺得從胃里升起熱流,導致心口像火燒樣的難受,而有時覺得胃內食物、酸水等經食管涌進口腔,總結來說就是反酸、燒心以及反食,屬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典型的癥狀。所以,如果您出現上述癥狀時,就說明可能患上了胃食管反流病。由于胃食管反流病較為“狡猾善變”,一些患者會看錯科室,比如部分患者經常感覺自己的胸骨后存在明顯的疼痛,而去心內科就診,進行胸部CT檢查、心電圖檢查以及心臟造影檢查,做了一系列的檢查且吃了很多藥物后,最后才被確診是胃食管反流病,延誤了治療,并增加患者經濟負擔,還會影響患者的心理[1]。當胃酸反流到機體的氣管、喉部、口腔時,就可致使患者發生支氣管哮喘、慢性咳嗽、咽炎、口腔燒灼感、蛀牙以及口臭等,而致使患者的就醫就變得更困難了。
臨床有研究分析了胃食管反流病的誤診病例,研究發現誤診患者大都存在鼻炎、咽炎、喉炎、鼻竇炎、聲帶炎、慢性中耳炎、難治性呃逆、聲帶肉芽腫等表現,因此當人們出現出現很難治愈的耳鼻咽喉慢性炎癥、呼吸道慢性炎癥以及胸痛等時,可考慮是胃食管反流病發病。
疾病的危害
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時,會常伴嘔吐,患者嘔出血性嘔吐物或者咖啡樣的嘔吐物,再加上患者存在吞咽疼痛和吞咽時梗阻感而畏懼進食,長時間下來就會導致患者出現慢性貧血。同時,食管黏膜受到胃酸反流長期的、反復的刺激,會有慢性炎癥反應出現,慢慢形成食管黏膜的疤痕組織,而導致食管發生狹窄,甚至是出現食管穿孔,此時,患者要通過外科手術治療。還有一些患者會因為不適感(胸痛、反酸、燒心)等反復的發作,對情緒、身心健康等產生明顯的影響,再加上患者無法描述自己身體的不適,甚至會因過度擔憂健康而出現抑郁癥,此時患者需心理療法+服用抗抑郁藥物進行治療[2]。
疾病的診斷
PPI診斷性試驗:在較短時間內,通過高劑量質子泵抑制劑(PPI)對存在典型癥狀(燒心、反酸)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開展試驗性的治療,治療后如果患者的癥狀得到明顯緩解就說明是患上了胃食管反流病。該診斷方法操作簡便、無創、較為便宜,特別適用于內鏡下陰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較年輕患者。但是該試驗是一種篩選試驗,當患者存在吞咽困難、出血、消瘦等癥狀時,不適宜實施本試驗。
胃鏡檢查:對于胃鏡檢查來說,可明確是否存在食管炎癥,還可判斷食管炎癥的程度,并可通過活體組織檢查開展病理學診斷與鑒別診斷。胃鏡通過患者的食管入口后,可見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存在較多的唾液以及酸性胃液。如果發現在患者的食管內或者胃腔內有膽汁存在,就提示是十二指腸胃反流。不過,一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臨床表現比較明顯,但是在胃鏡檢查中卻未發現顯著的反流,這就是內鏡下陰性胃食管反流病,需通過其他診斷方法進行確診。
食管測壓:對于胃食管反流病來說,食管下括約肌壓力降低以及松弛是比較常見的引發原因,通常情況下,可通過對食管上括約肌、食管下括約肌以食管體等功能進行監測可明確診斷。對胃食管反流病來說,是以監測食管體部和食管下括約肌為主,經測定值對食管括約肌張力以及食管收縮等情況進行判斷,從而評估食管的功能。
24h檢測pH值: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大都是胃內酸性物質反流進入食管,因此食管內的pH值應低于正常水平。通過24h檢測pH值可觀察到反流頻率、反流持續時間以及同癥狀之間的關系。在患者通過藥物進行治療時,24h檢測pH值還可對療效進行判斷。反流性疾病問卷:該問卷主要是統計患者的胸骨后疼痛、燒心感、反酸以及反食等癥狀,對上述癥狀的程度以及發生頻率進行觀察,并評分,在通常情況下,如果分數超過12分,就意味著是胃食管反流病。該問卷的操作比較簡單,且無創,但只能當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篩選試驗。
多通道腔內阻抗:記錄兩電極間物質阻抗,對反流物質進行判斷,每種反流物質的阻抗值比較固定,24h測定阻抗值可知道哪些物質進入食管、哪些物質反流、反流高度、反流持續時間等。對于上述診斷方法來說,不需全部使用,只是聯合幾種診斷方法就能明顯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率。
疾病的常見治療方法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一般治療:生活方式改變,比如把床頭抬高15cm-20cm、禁食脂肪、戒煙戒酒、禁食巧克力及茶、睡前三小時不要飽食等等[3]。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藥物治療:臨床主要通過質子泵抑制劑對患者治療,每天一次,如有必要可每天兩次,且持續治療要超過八周。還可聯合胃腸動力藥、H2受體拮抗劑以及胃黏膜保護劑等給予患者治療。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手術治療:臨床中應用最廣的抗反流手術是胃底折疊術。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內鏡下治療:具體包括內鏡下縫合治療、內鏡下注射治療與內鏡下射頻治療等方法,屬于比較新型的一種治療方法,
因為胃食管反流病屬于一種慢性疾病,且易反復發作,一些患者需長期堅持治療才會預防并發癥發生以及疾病復發,這就是維持治療方法。對于維持治療來說,可分成連續治療以及按需治療。其中連續治療是指患者用藥時癥狀得到緩解,但是在停藥一周內復發,要連續用藥進行維持;按需治療是指患者常規用藥八到十二周,在停藥后患者的癥狀得到緩解,對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不會產生影響,且可持續一周以上不會復發,患者的癥狀復發時通過抑酸劑進行治療,直至患者的反流癥狀得到緩解。經過臨床實踐證明:3/5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比較適合按需治療,而對癥狀嚴重、年齡較大伴解剖結構異常、食管動力功能低下、夜間酸反流嚴重者來說,應選擇連續藥物治療法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李力.胃食管反流病中西醫診療的研究進展[J].養生保健指南,2019,30(18):245-247.
汪流灝.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治療方法及效果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9,25(28):84.
尚瑩瑩,黃天生,朱生樑.胃食管反流病之泛酸的中西醫學認識和治療進展[J].中醫研究,2019,32(2):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