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尹春梅 李玲
【摘 要】目的:探討胃腸減壓的臨床操作體會。方法:對收集的73名患者判斷胃管是否在胃內方法的總結,用簡單的方法減少操作時間,降低患者的不適感。
【關鍵詞】胃腸減壓;胃內;判斷新方法
【中圖分類號】R104.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2
胃腸減壓將胃管自口腔或鼻腔插入,通過胃管將積聚于胃腸道內的氣體及液體吸出,減低胃腸道內的壓力和膨脹程度,對胃腸道穿孔病人可防止胃腸內容物經破口繼續漏入腹腔,并有利于胃腸吻合術后吻合的愈合。是普外科最常見的護理操作之一。在插入胃管后,檢查胃管是否在胃內,就是常用的:1.將胃管末端放入盛有涼開水或生理鹽水的碗中,看有無氣泡溢出。2.將胃管插入一定深度后,用無菌注射器接于胃管末端回抽,看是否可抽出胃液。3.用無菌注射器注入10-20ml空氣于胃管內,將聽診器放在病人上腹部,聽有無氣過水聲。[1]
可是在臨床工作中,也會有著三種方法判斷不出的情況,我們總結出了另一種方法“飲水法”,現將工作經驗總結如下:
1 資料同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73例胃腸減壓患者,年齡25~68歲,其中腸梗阻45例,胰腺炎17例,胃穿孔11例。其中22例為長時間未進食者,其余為急性發作者,用以上3種方法都不能判斷是否在胃內。均通過“飲水法”證實胃管在胃內,減少了調整胃管的次數以及反復插管的操作。
1.2 插管要求 據臨床觀察,傳統法插入深度為45~55cm,胃腸減壓效果不佳,部分病人仍有腹脹不適感。現插管的深度為55~60cm。導管側孔要完全達到胃內,才能起到良好的減壓效果,插管深度必須在55cm以上。按要求插入預定置管長度后,首先檢查胃管是否盤曲在口腔內,再者臨床上你會遇到用以上這3種方法都無法判斷胃管是否在有效的位置,你可能會說,做X線、PH值、生化測定法也可以判斷,但是這些方法比較耗時,也會增加患者的不適感及住院費用,我們先看看影響判斷的常見因素:1、病程長的患者可能禁食時間長,胃液分泌量少;2、胃脹氣明顯;3、胃內食物殘渣較多。
1.3 判斷方法 準備100ml生理鹽水或礦泉水,檢查胃管已到預定置管長度,喂食患者20ml水,待5-10秒鐘后用20ml空針進行回抽,能抽出喂食的水,注入10-20ml空氣能聽見氣過水聲。在此過程中患者并未出現不適表現,通過經口喂食水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稍微緩解患者咽部不適的感覺,減少了反復調整胃管的動作,減輕患者痛苦。不需要額外進行檢查。對病情觀察也不會有影響。
2 總結
胃腸減壓是臨床最常見的操作之一,作為一名護士,不僅要有嫻熟的操作技能,還要學會多思考,用簡潔有效的方法完成治療,減輕患者的痛苦,促進疾病恢復。
參考文獻:
李云秀,鄒碧蓉,主編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及評分標準[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