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敏 蔡敏佳 周蔣丹
【摘 要】目的:探討通過約定式服務,對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為社區慢病管理提供方法和依據。方法:50例65歲以上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經過9個月約定式服務與綜合干預,比較干預前后患者遵醫行為、生活不良方式的改變以及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結果:50例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及自我管理能力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對醫療服務滿意度達到99%。結論:約定式服務與綜合性干預,有效提升了老年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度、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不良生活行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滿意度。
【關鍵詞】約定式服務;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自我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1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發展到終末期而出現的臨床癥狀群,具有死亡率高、遷移反復、進行性加重等特點[1]。自我管理教育核心理念是強調患者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2]。老年患者由于年齡、記憶力、家庭等方面的影響,對疾病的自我管理問題更為突出。2018年7月-2019年3月對50例65歲以上接受門診治療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進行簽約式服務和綜合性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上海市金山區漕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門診治療的65歲以上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經超聲心動圖明確診斷。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既往精神病史、認知障礙患者。
1.2 方法
1.2.1 抽樣方法 整群抽取漕涇鎮4個居委,再隨機抽取65歲及以上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50人。
1.2.2 調查方法 經專家指導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包括5部分:患者的基本情況、對疾病的認知、日常生活行為、健康需求、生活質量和醫療服務滿意度。分別在干預前及干預9個月后,以訪談和自評的方式填寫問卷并當場收回。
1.2.3 干預方法 由1名副主任醫師和8名護師按區域組成4個服務團隊。在村居、宅基設立健康服務點,深入家庭開展教育指導,進行綜合干預9個月。
1.2.4 內容與措施
1.2.4.1 約定式服務 與患者或家屬說明目的意義和約定服務的項目和方式,并簽訂服務協議。
1.2.4.2 服務團隊 每月在各村居的4個健康驛站和12個宅基健康服務點開展自我管理小組活動。對不能未參加活動的患者,入戶給予服務與指導。
1.2.4.3 心理疏導 用鼓勵、情緒轉移、耐心解釋等方法給予心理疏導,幫助其提高認知、建立信心、消除負面情緒。
1.2.4.4 疾病知識的講解和強化 組織開展了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如發放宣傳冊、講座、小講課、個性化指導等,邀請醫聯體專家開展大型講座及個性化用藥指導;家庭醫生小講課;責任區域護士定期對患者開展家庭訪視、電話隨訪及個性化指導。
1.2.4.5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①服藥管理:指導患者正確服藥,堅持每日定時服藥,了解常用藥物的副作用,不擅自停藥、換藥或增減藥物。②飲食指導:指導患者使用標準用量的小鹽勺(1g),每天攝入食鹽<5g/d 。限水少食多餐。③運動指導:指導患者根據自身情況漸進式微量增加活動強度,如散步、打太極拳、爬樓梯等,開始時5-10min,每次運動2-4min間隔休息1-2min。④自我監測:發放體重磅及居家日記本,指導患者及家屬學會測量脈搏、血壓、體重和記錄尿量的方法,記錄用藥、癥狀、活動、睡眠及其他不適癥狀等;識別的癥狀及急性加重的表現,并指導學會心力衰竭急性發作時簡單的處理方法。鼓勵家屬監督日常生活行為并幫助患者記錄自我監測結果。
1.2.4.6 建立患者檔案和回訪記錄 為每位患者建立檔案。及時記錄隨訪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給予干預和指導。
1.2.5 統計方法 采用Epi Data3.1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應用x?,以 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干預對象50人,其中男23名,女性27名,年齡65歲-100歲。其中失訪1人(死亡)。
2.2 干預前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質量滿意度的比較 通過9個月的簽約服務,給予健康教育、上門指導、電話回訪、個性化指導,患者對疾病知識、服藥依從性、低鹽飲食、體重管理、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所占比率明顯高于干預前(P<0.05)。
3 討論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病發展的終末階段,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目標主要是控制病情進展、減輕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3]。本次對老年CHF患者實施綜合干預中,充分發揮團隊人員作用,合理應用村居已有資源,與患者約定服務內容、方式和時間,明確目標,按計劃開展服務,充分了解老年 CH F 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及時給予個性化的干預指導,不斷強化對疾病知識的認知與理解,降低不良生活行為的發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生活質量,促進了醫患關系的和諧和穩固,提高了社會滿意度。
人口老齡化是目前全球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國成年人中有400多萬心力衰竭患者,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也在升高。了解患者醫療需求,探討有效的服務模式,指導患者醫養融合,是社區醫務工作者工作的著眼點。
參考文獻
孟祥麗,李紅.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研究的進展[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8,17(1):89-91.
劉鵬飛,汪濤,王宜芝.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研究進展 [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4):354-356.
劉清華,崔菊香,周娟,等.綜合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