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義學
今年5月,西安印發了《西安市貫徹落實“追趕超越”定位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行動方案(2019年)》。該《方案》指出,西安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深入推進“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的“三中心二高地一樞紐”六維戰略支撐體系建設,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城市能級,做強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加快把西安建設成國家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引領西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在“西部三雄”中,無論城市規模、人口、經濟規模還是產業發展,成都、重慶都將西安遠遠甩開。最近幾年,西安一直在對標成都,通過對標,積極學習,競爭發展,拉近兩市之間的差距。
前文梳理發現,西安與重慶、成都相比,存在不少短板。
西安市規模比成都小,更遠遠比不上重慶。在拉大城市骨架過程中,西安動作也比重慶和成都遲緩很多。
改革開放40年來,西安被重慶、成都遠遠地甩在后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思想還不夠開放,還存在“城墻思維”,行政效能還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需求。
從“一帶一路”視域來看,西安城市區位優于重慶、成都,在戶籍新政刺激下,西安人口趕上成都不會久遠,補齊人口短板不會很困難。但是,隨著人口的快速融入,西安產業布局不能吸納大量涌入的人口,將成為新的發展短板。
工業是GDP和稅收利器,是提供就業的大塊頭,但是,一直以裝備制造業為傲的西安,卻出現工業發展緩慢的短板。近十年,西安經濟的動力來源,主要是服務業。代表工業的方塊,增長不大。也就是西安出現了服務業過快發展,促使工業比重下降的現象,這成為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新短板。

西安高新區邁科商業中心

西安長樂門
早在2017年8月24日舉行的中共西安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提出的十個“為什么”?就系統地揭示了西安發展的短板。
1.為什么西安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較好,但多年來,工業不大不強,工業這塊短板就是補不上?
2.為什么歷史上西商能發展壯大?同處西部內陸的成都民營經濟也能發展起來,而西安的民營經濟卻發展不起來?我們在營造公平競爭環境、良好市場秩序、建設法治政府方面,有沒有讓企業滿意、群眾滿意?行政服務效能究竟能打多少分?
3.為什么西安軍工資源優勢全國第二,還承擔了國家軍民融合的試點任務,但軍轉民、民參軍發展不夠、產業不大,軍工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不足?
4.為什么西安區位優勢明顯,擁有航空、鐵路綜合交通樞紐,但開放經濟發展緩慢,發揮“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作用不強?
5.為什么區縣特別是遠郊區縣,發展空間大,要素成本低,但在區縣域經濟發展上卻未能成為西安全市的重要支撐?
6.為什么西安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山水文化優勢突出,但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卻不大不強?
7.為什么西安擁有國家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等多項政策紅利,擁有歐亞經濟論壇、絲綢之路新起點等良好平臺,理應成為國內外金融資本的匯集點,但絲路金融中心建設、金融產業卻達不到省上要求?
8.為什么西安科研院所林立,重大科研成果層出不窮,但在西安市轉化能力不足,墻內開花墻外香?……西安有沒有當好“店小二”,有沒有在打破校地壁壘、發揮高端人才作用上積極努力服務?我們的戶籍政策、人才政策為什么不能真正讓人才引進來、留下來?
9.為什么西安工業不大不強、發展得也不夠快,可空氣質量長期處于全國后十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盡如人意?
10.為什么西安在制定規劃時,學校、醫院等民生服務配套都有,但老百姓卻一直在抱怨辦事難、上學難、看病難?
歸納起來,西安存在經濟總量不大、工業不強、非公經濟和縣(區)域經濟薄弱依然是西安發展最突出的短板,經濟持續較快發展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不充分,西安特有的文化、科教、區位等優勢仍未有效轉化成促進經濟發展的現實動能。
2017年3月,西安成立了市上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行政效能革命協調領導小組,著力解決政府部門中存在的服務意識淡薄、執行力不強和“庸、懶、散、慢”等問題,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的政務生態系統。
西安積極推進“行政效能革命”,讓政府部門自覺為群眾和企業當好五星級“店小二”,“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從事關百姓幸福指數和企業創業辦事的“小事”著手,引發了西安發展的“蝴蝶效應”。特別是推行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審核合一”“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等多項制度,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市場主體呈現“井噴”增長。去年西安市新增市場主體40萬戶,平均每個工作日新登記市場主體1066戶,到2018年11月底,西安市場主體超過100萬戶。
兩年來,全市共下放463項行政事權,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8639項,群眾和企業辦事更方便、更省心,效率明顯提高。
今天,一個務實、包容、宜居的新西安正加速展現在人們眼前。
去年3月,西安市制定了《軍民融合補短板促發展實施方案》。目標是:到2021年,做大做強航空、航天、兵器、電子四大軍工優勢主導產業,培育壯大船舶、核工業軍民融合產業,軍民融合產業年營業收入超過3300億元,軍工經濟增加值對區域GDP貢獻率達到10%以上。該方案計劃分三個步驟實施軍民融合發展,補齊這塊短板。
第一步:2017—2018年為創新發展階段。利用先行先試的創新改革機遇,探索軍民融合改革發展的路徑,突破現有機制體制瓶頸,優化“軍轉民”“民參軍”市場環境,強化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軍民融合發展良好氛圍,加大軍民新技術成果雙向轉化力度。軍民融合產業年營業收入達到2500億元,民參軍企業數量達到400家。
第二步:2019—2020年為穩步增長階段。做大做強“軍轉民”“民參軍”企業,復制推廣軍民融合改革試驗成果,初步形成完整的航天產業、航空產業、兵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業鏈,力促“軍轉民”、“民參軍”產業經濟快速發展。軍民融合產業年營業收入達到3000億元,民參軍企業數量達到450家。
第三階段:2021年為快速沖刺階段。全面實現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目標,形成軍工央企、地方國企和民營企業各方參與互補的軍民融合產業發展體系。軍民融合產業年營業收入超過3300億元,民參軍數量超過500家。
據本刊記者觀察,近幾年,西安把推進軍民融合作為“補短板”、助推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軍轉民”“民參軍”過程中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發展格局。兵器小鎮、空天小鎮、通航小鎮……一批軍民融合特色小鎮在西安破殼而出,產生聚變效應,為西安帶來了新的經濟活力。
這兩年,西安著手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努力構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突出先導性、支柱性,圍繞打造“雙高端”,加快培育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等產業集群,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光電子、大數據與云計算、增材制造(3D打印)、機器人、無人機、衛星應用、新材料等9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快實施。
西安還明確提出將汽車產業作為新的支柱產業之一,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2017年12月27日,隨著西安首批新能源汽車專用車牌正式發出,2018年3月23日,寶能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在西咸新區開工建設;同年5月13日,啟迪桑德新能源商用車生產制造項目簽約落戶航空基地……目前西安已形成擁有陜汽、西安金龍、比亞迪、吉利、開沃、寶能(觀致)等汽車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2018年是西安新能源汽車爆發的一年,也是現代商貿物流業突飛猛進的一年。
近兩年來,以物流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在西安市搶灘布局:京東把無人機總部和研發中心放在了西安;圓通在西安投資了航空公司和科技公司;中通建起了西北電商物流產業園;傳化集團要打造“一城二港三中心”;海航現代物流集團在西安舉行成立大會,標志著海航集團物流板塊正式落戶三秦大地……物流業巨頭紛紛加速布局西安。2018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超過1000列,還實現了重載率、貨運量、實際開行量三項指標全國第一。2018年2月15日,首趟汽車整車出口專列裝載113輛長城哈弗SUV汽車直達俄羅斯,成為西安港汽車整車出口的破冰之旅。6月中旬,隨著整車進口口岸獲批,首趟整車進口專列裝載160輛沃爾沃汽車自比利時根特發車抵達西安,填補了陜西在整車進口方面的空白,西安逐步成為西北五省區進口車輛的集散中心。
今年,西安市GDP力爭突破9000億元,高新技術、先進制造、商貿物流和文化旅游“3+1”萬億級產業主營總收入分別達到7000億元、6000億元、7000億元、6880億元,城市綜合競爭力有效提升。

西安高新區
今年5月,西安市印發《西安市貫徹落實“追趕超越”定位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行動方案(2019年)》,以加快推進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
《方案》提出了七大重點專項行動:
大力培育經濟新動能,扎實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專項行動;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服務“一帶一路”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專項行動;打造絲路科技創新中心,構建最具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專項行動;扎實加強文化建設,實施彰顯絲路文化旅游專項行動;實施對外開放創新,構建對外開放平臺體系專項行動;建設功能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打造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專項行動;提高城鄉統籌水平,打造國際知名的美麗宜居城市。
這七大專項行動共60項任務,每一項任務都落實了主要責任單位,可謂目標具體,措施過硬。比如,為了吸納更多企業總部入駐西安,按照注冊資本,西安實施總部企業落戶的獎勵,獎勵額度分為3500萬、2500萬和1500萬三個梯度。而為了扶持金融業發展,西安將金融企業總部的獎勵提升到了6000萬元!西安的獎勵政策,比一線城市還誘人,足以說明總部企業的吸引力,以及爭奪總部企業的激烈和瘋狂。
西安通過七大重點專項行動加快推進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加快追趕超越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