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 王開金(通訊作者) 秦維超 劉前軍
(1 重慶市江津區中心醫院<重慶市江津區呼吸疾病研究所> 重慶 402260)
(2 重慶市江津區杜市中心衛生院 重慶 402260)
患者,胡某峰,男,23歲,因“右側腋窩包塊伴紅腫疼痛5天”到重慶市某鎮醫院就診,給予輸注左氧氟沙星治療5天,癥狀無減輕,右側腋窩疼痛加重,右上肢活動受限。為進一步診治,于2018年5月21日到我院就診,以“右側腋窩膿腫”收入院。入院查體:T 37.3℃,P90次/分,R20次/分,BP:137/90mmHg。急性痛苦表情,步入病房,右側腋窩皮膚紅腫,皮溫高,皮下捫及一包塊,約5.0x3.0cm,質中,無明顯波動感,明顯壓痛。體表包塊彩超提示:右側腋窩皮下低至無回聲區,考慮膿腫。胸片示:雙肺紋理增多增粗。血常規:WBC 15.44x109/L,N0.79.44L。在全麻下行了右側腋窩膿腫切開引流術,術中見:右側腋窩皮下膿腔,約5.0x3.0x3.0cm,膿腔內有分隔,且切開過程發現包塊堅硬,切開困難,切開后有顆粒樣物質流出,膿液立即行快速現場評價(raPID on~site evaluation,ROSE)檢查,將分泌物送微生物室細菌培養及涂片(電話溝通懷疑放線菌病)。術后診斷:右側腋窩膿腫。因疑診腋窩下放線菌病,在引流同時,根據《熱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指南》及《ABX指南: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予以替卡西林鈉3.2g ivdriPq8h抗感染、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治療,術后觀察2天,患者手術切口生長良好,無膿液滲出,術后第3天微生物室報告:分泌物培養出放線菌(圖1、圖2),并送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行質普分析提示蘇黎世放線菌,經靜脈抗感染5天后好轉出院,并制定了6個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方案。

圖1 二氧化碳培養6天

圖2 革蘭染色
放線菌是絲狀分枝的單細胞原核生物,是一種兼性厭氧菌,它可以導致人畜共患疾病,有病程緩慢、漸進性、化膿性、肉芽腫形成的致病特性,導致人類致病的主要是以色列放線菌[2],而該患者為蘇黎世放線菌感染,同時皮下感染多為外傷后繼發感染,原發皮膚放線菌病較為罕見[3],加之癥狀不具備特異性,比如紅腫熱痛等癥狀并不典型,查體一般表現為外周包塊體征,容易誤診為外周包塊,影像學雖然有一定價值,但與典型外周膿腫有所不同,表現為邊界可見,外形較規則,透聲差,內可見低弱回聲,加彩后周邊可見彩色血流信號顯示,而典型膿腫表現為均勻的低回聲,也是導致誤診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加之醫務人員對該病認識不足等原因,易誤診為腫瘤或者結核膿腫,因此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極其重要。
放線菌感染導致慢性化膿性病變,可出現實質性塊影、積液、竇道形成、縱隔淋巴結腫,好發于口腔周圍的組織,偶發于肺,而本例患者則發生于右側腋窩皮下且無外傷史,表現為腋窩皮下包塊,考慮腋窩皮下原發蘇黎世放線菌引起的膿腫,極為罕見,且無竇道,無明顯的硫磺顆粒流出,因此容易誤診。該例患者在多數情況下均會考慮右側腋窩包塊,并建議其外科手術切除治療,但最終在綜合患者一般情況23歲男性、右側腋窩皮下包塊,質中,伴有疼痛,查體:雖然表現為包塊,但觸診局部皮溫增加,有壓痛,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故考慮感染可能性,加之局部麻醉時抽出膿性積液,進一步驗證了上述診斷。因此臨床應盡早完善膿液的涂片、培養、細胞學等檢查。同時由于慢性炎癥反應,形成硫磺顆粒,導致觸診波動感不明顯,類似包塊,有別于外周膿腫的波動感,因此遇到外周類似腫塊,需切開引流,或者切開過程如同在木板上操作時,一定警惕該病。
由于放線菌感染的特殊性,導致其誤診率高,雖然目前PET~CT在鑒別感染性疾病與腫瘤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其特異性較差,可能導致誤診[4],因此應加強對該類疾病的診治水平,其中病史采集、查體人至關重要,同時取得病原學證據及病理學證據至關重要,故應盡早完善這些檢查。由于該菌生長環境苛刻,需厭氧或者微需氧培養,5%的二氧化碳可促進其生長,不易培養,假陰性率高[5]。
針對放線菌病的治療,主要可采取藥物、手術、支持治療[6],其中切開引流至關重要,同時藥物長療程至關重要,否則容易復發,首選用藥物為青霉素,多數患者使用200~1000萬u肌注或者靜滴數天或者數周,然后改為口服[7],重癥患者,可聯合丙磺舒500mg bid,研究認為丙磺舒可減緩青霉素的排泄,同時為加強青霉素療效,也可同時聯合使用磺胺類藥物,劑量建議1g/g。對青霉素過敏或者無效時,可選用或者聯合紅霉素、氯霉素、磺胺嘧啶、克林霉素、利福平,但由于療程長,建議選用低毒類藥物[8],另外,在藥物治療放線,我們也可加用碘化鉀,因其可加快藥物進入病灶組織,為抗生素起效,同時局部治療也至關重要。
該病為良性疾病,早期診斷和及早治療,預后較好,治愈率高達90%,但由于其誤診為肺癌及肺結核情況較多,因此,存在過度醫療、過度手術情況,需提高診治水平,從而減少不必要手術,降低患者及社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