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四人民醫院 云南 紅河州 661699)
外傷性硬膜下血腫腦疝形成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緊急情況。 外傷性硬膜下血腫腦疝的治療主要是開顱手術,以消除血腫或腦組織挫傷加上減壓顱骨切除術,但對于病情非常危急且病情進展迅速的患者,快速緩解顱內高壓是重要的以挽救患者生命[1-2]。本研究納入2013年1月-2018年12月42例外傷性硬膜下血腫腦疝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選擇傳統手術,觀察組選擇鉆孔引流并標準去骨瓣減壓,比較相關指標,分析了鉆孔引流并標準去骨瓣減壓在外傷性硬膜下血腫腦疝中的效果,如下。
納入2013年1月-2018年12月42例外傷性硬膜下血腫腦疝患者隨機分組。觀察組21例,年齡32~72歲,平均(46.79±7.99)歲。單側瞳孔散大16例,雙側瞳孔散大5例。男女15例和6例。對照組21例,年齡32~75歲,平均(46.65±2.21)歲。單側瞳孔散大15例,雙側瞳孔散大6例。男女15例和6例。兩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
對照組選擇傳統手術,觀察組選擇鉆孔引流并標準去骨瓣減壓。入急診科后①鉆孔引流:首先進行床頭鉆孔血腫引流,鉆孔點根據術前CT定位情況,在血腫直徑最大層面中心穿刺,確認引流管進入血腫腔之后緩慢抽吸。②標準去骨瓣減壓。行局部麻醉后,做減壓骨窗(12cm×12cm),將部分血腫經小直快速鉆孔引流出來,以行首次降低顱內壓;于血腫側顳部在全麻作用下行小直切口快速鉆孔直達顱骨,經小骨窗減壓,完成第二次減壓;形成骨窗后,開始橫向、縱向相互交錯于骨窗邊緣,將硬腦膜切開后,硬膜下血腫血壓經網格孔吸收減壓,完成第三次減壓;采用腦組織表面貼敷腦棉片在硬膜切開后對腦組織用手按壓形成壓力,以完成第四次減壓;關顱時交錯減張縫合顳肌和深淺筋膜,以完成第五次減壓。
分析顱內減壓平均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治療前后患者神經功能(采用NHISS評分,0~45分,分值越低越好)以及昏迷程度(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分值越高越好);并發癥。
SPSS12.0軟件,t、χ2檢驗計量和計數資料,P<0.05表示差異顯著。
治療前兩組神經功能以及昏迷程度相似,無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神經功能以及昏迷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以及昏迷程度評分比對(±s,分)

表1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以及昏迷程度評分比對(±s,分)
組別例數時期神經功能昏迷程度觀察組21治療前22.13±2.246.02±1.21治療后6.24±0.1112.15±2.16對照組21治療前22.56±2.216.06±1.03治療后13.89±0.5610.24±2.02
觀察組顱內減壓平均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顱內減壓平均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比對(±s)

表2 兩組顱內減壓平均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比對(±s)
組別例數顱內減壓平均時間(min)平均住院時間(d)觀察組2114.02±2.1224.21±1.21對照組2138.14±11.2436.62±2.59 t 5.2865.767 P 0.0000.000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分析比對[n(%)]
腦外傷和外傷性硬膜下血腫腦疝形成后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其中大部分有大腦皮質動脈出血和嚴重的腦挫傷和裂傷,患者病情進展極快,情況兇猛,常在傷后數小時內出現昏迷和意識狀態似乎逐漸增加,顱內壓力迅速上升,外傷性硬膜下血腫腦疝出現在短時間內,往往預后較差[3-4]。手術治療時關鍵,但手術方法的選擇十分重要。實施鉆孔引流并標準去骨瓣減壓治療可在良好視野下,多次減壓降低顱內壓,完全清除血腫,改善神經功能。通過患者的引流和標準的減壓減壓治療,床邊鉆孔引流可以獲得一定時間手術切除患者的顱內血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的瞳孔散大,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意識狀態,加上其快速起效和簡單的手術,可以有效緩解腦血管危象。同時,標準的減壓顱骨切除術對患者有明確的視力,可以完成直視下的止血手術,可以徹底清除腦組織和血腫的優點,加上它可以有效地排出蛛網膜下腔內的血腫,因此起到了很好的減壓作用[5-6]。
本研究中,對照組選擇傳統手術,觀察組選擇鉆孔引流并標準去骨瓣減壓。結果顯示,觀察組神經功能以及昏迷程度、顱內減壓平均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并發癥和對照組比較有優勢,P<0.05。
綜上所述,外傷性硬膜下血腫腦疝患者實施鉆孔引流并標準去骨瓣減壓可獲得較好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