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娟 邱愛龍(通訊作者)
(中鐵一局集團中心醫院質控科 陜西 渭南 714100)
(中鐵一局集團中心醫院內三科 陜西 渭南 714100)
腸易激綜合征(IBS)屬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臨床上將其劃分為便秘型、腹瀉型以及混合型,患者通常有腹脹、腹痛及排便習慣改變等表現。針對該病的治療,目前臨床尚無特效藥物,而對于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IBS-C)患者而言,臨床上多以瀉藥治療,雖在短期內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治療后復發率較高,且容易引發瀉藥性結腸及電解質紊亂等癥狀。相關研究指出,腸道微生態失衡及胃腸動力異常與IBS的發生具有密切相關性[1]。為此,本研究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用于IBS-C治療中,探析其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6年2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76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分別38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39.97±5.12)歲;病程2~28個月,平均病程(17.54±3.15)個月。觀察組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39.89±5.09)歲;病程2~29個月,平均病程(17.48±3.07)個月。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予以飲食指導及排便訓練。對照組予以乳果糖口服液(丹東康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890057,規格10ml)治療,用藥劑量為10ml/次,3次/d,口服入藥;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S10950032,規格0.21g)治療,劑量為0.42g/次,口服,每日3次。兩組均予以8周治療。
1.3 評價指標
療效評估標準:評估兩組患者腹痛頻率、腹痛時間、排便時腹痛、排便次數異常率、排便性狀異常率及黏液便比率,各項均0~3分,總分18分。依據評分下降情況評估療效,治療后下降≥80%為顯效;下降50%~80%為有效,下降<50%或上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腹瀉、惡心、皮疹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患者出院后隨訪6個月,統計患者疾病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2.2 不良反應、疾病復發率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發率無顯著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與疾病復發率對比[n(%)]
IBS是一種具有較高發病率的慢性功能性紊亂性胃腸道疾病,臨床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衡、精神行為異常、腦~腸軸改變及胃腸道動力異常等因素均可能誘發該病,其中腸道菌群失衡以及胃腸道動力異常對該病的影響最為嚴重[2]。
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常用于IBS治療中,能夠為機體充分補充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及腸球菌,通過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對致病菌體進行抑制,調節腸道的微生態,有效建立菌群生物屏障,同時分解出大量的醋酸與乳酸,酸化腸道,使腸道的Ph值降低,加快腸功能的恢復。乳果糖則能夠提升腸腔內的滲透壓,降低機體對水分的吸收,軟化糞便,同時可分解出乙酸、乳酸,降低腸道Ph,促進腸道蠕動,對便秘癥狀具有積極改善作用。相關研究顯示,乳果糖對腸道內益生菌的繁殖具有輔助作用,可阻止致病菌繁殖生長,維持腸道內微生態的平衡,與益生菌聯用可增強治療效果[3]。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疾病復發率較對照組低,提示應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輔治IBS-C可提升療效,減少疾病復發。且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未見明顯差異,表明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與乳果糖用于IBS-C患者治療均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乳果糖聯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治療IBS-C可提升臨床療效,且用藥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