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云南省老年病醫院肛腸科 云南 昆明 650011)
混合痔是發生于肛門同一方位齒線上,靜脈曲張形成團塊,內外相連、無明顯分界線,而環狀混合痔是指混合痔脫出的痔組織呈環狀或是一周有多處(超過3處)脫出明顯,且每處至少包括兩個點[1]的發病部位是直腸肛管下端。常見癥狀有疼痛、出血、肛門瘙癢等,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治療,會影響排便。近年來隨著肛腸學科的發展。環狀混合痔的手術方法也很多,如痔環切術,改良內扎外剝術、PPh方法等這些手術都有自身的不足。環狀混合痔手術難度大,手術稍有不當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和后遺癥,如肛門狹窄、肛管缺損、黏膜外翻、泄漏分泌物、繼發性大出血、愈合時間長、術后疼痛等[2]。筆者通過臨床觀察,發現應用RPh~4加內扎外剝縫合術治療老年環狀混合痔具有手術創面小,患者術后愈合快、無痛等優點并發癥少。現報道如下。
所有病例均來自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科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環狀混合痔患者,共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其中治療組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齡都在65~85歲之間。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齡都在65~85歲之間。其中部分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糖尿病等并發癥。兩組病程都在4~20年之間。主要癥狀:120人都有出血及不同程度的脫出,其中60%需要手法復位,有30%的手法復位無效。經過電子結腸鏡檢查確診為混合痔,有20%的伴有肛門墜脹、阻塞感或便不盡感,10%伴有疼痛。對照組與治療組經過統計學分析,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兩組患者無顯著差異(P<0.05)。
(1)治療組:采用RPh~4加內扎外剝縫合術治療,根據患者病情實施骶麻或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視肛門情況,給予患者手法擴肛,置入喇叭鏡將直腸黏膜完全暴露出來,RPh~4套扎器和外源負壓吸引器相連接,確認負壓吸引器開關關閉。通過肛門鏡置入套扎器槍管,對準要套入的黏膜,打開負壓開關,轉動齒輪到相應的位置,擊發彈力線套住痔黏膜組織,釋放負壓,退出。依次進行套扎相關需要套扎的黏膜。如果肛門口仍有痔核脫出,采取組織剪在對應外痔邊緣做一V型切口,切除多余的外痔部分,潛行剝離皮下靜脈團,修剪創口邊緣,1號絲線縫合創口。
(2)對照組:根據患者病情實施骶麻或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視肛門情況,給予患者手法擴肛,置入喇叭鏡,鉗夾提取內痔突出最高點處黏膜,在齒線上0.5cm~1.0cm處以彎血管鉗沿直腸縱軸方向鉗夾痔核,在血管鉗下面用10號絲線做貫穿8字縫合,切出結扎痔核2/3,保留殘端,同法處理其他痔核。在對應外痔邊緣做一V型切口,切除多余的外痔部分,潛行剝離皮下靜脈團,修剪創口邊緣,1號絲線縫合創口。
治愈:患者主要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傷口完全愈合。顯效: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有了很大的改善,傷口基本愈合。有效: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有一定的緩解,傷口愈合延遲。無效:患者主要臨床癥狀及傷口狀況并沒有明顯好轉。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治愈:58例;好轉2例,治愈率96.7%,對照組:治愈:50例,好轉:10例,治愈率:83.3%,P<0.05,見表。

表 兩組治療總體療效比較
混合痔包括內痔和外痔,是一種混合物,根據臨床相關實踐研究證明,很多內痔患者如果內痔超過Ⅲ度就極易發展成為混合痔。重度環狀混合痔無法恢復病理性肛墊,如果采用以往的保守治療很難有效改善臨床癥狀,而外剝內扎手術以及內痔結扎手術治療很容易并發并發癥,因此,臨床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3]。RPh~4套扎術是在祖國醫學內痔結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Ⅱ度、Ⅲ度混合痔患者治療中應用比較多。RPh~4是在原產品RPh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升級換代產品,具有彈力線環代替膠圈,性能優異,彈力線環套可極度緊縮,基本避免了術后出血,彈力線強度高,表面摩擦力大,套扎更緊固,而且能同一平面多點套扎,上提肛墊明顯。傳統的內扎外剝術在治療混合痔方面具有獨特的效果,因此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資料中[4]。但是存在肛門狹窄、肛管缺損、黏膜外翻、泄漏分泌物、繼發性大出血、愈合時間長、術后疼痛等并發癥。由于老年患者痔瘡重,病程長,年齡大,并發高血壓、糖尿病等合并癥狀多,手術存在一定的風險,故縮短手術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減少術后并發癥,使患者術后恢復快,是我們肛腸科醫師的愿望。RPh~4套扎術加內扎外剝縫合術為老年環狀混合痔患者帶來了福音。本次觀察表明,治療組治療老年環狀混合痔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而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老年環狀混合痔患者聯合采用RPh~4和內扎外剝縫合術治療的效果顯著優于內扎外剝術治療,而且有效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