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恒志 邵志強
(薛城區人民醫院骨科 山東 棗莊 277000)
為了分析針對創傷骨科治療,微創技術實際應用價值,本次臨床觀察實驗研究選取于2017年9月~ 2018年10月本院所收治需接受創傷骨科治療的病患80例為研究對,針對一些病患采取微創技術治療路徑,以下為本次臨床觀察研究的結果。
選取于2017年9月-2018年10月本院所收治需接受創傷骨科治療的病患80例為研究對象:實驗組男病患為27例,女病患為13例,年齡區間為:23~64歲,平均的年齡即為:(27.47±6.69)歲;參照組中,男性病患26例,女病患14例。年齡區間為:26~62歲,平均年齡:(27.58±6.42)歲。創傷類型:膝關節的創傷15例、髖關節的創傷26例、肩關節的創傷39例。病患與家屬已知情并同意本次試驗,均簽署知情的同意書。兩組病患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基本意義,具有著一定可比性(P>0.05)。
參照組,采取常規治療:切開創傷部位,并對骨傷部位作復位處理、修補與固定處理,如有需要還可置換假體,術后給予病患常規的引流與換藥處理;實驗組,則采取微創技術治療路徑:針對病患患處通過支架于石膏予以固定制動,待4~12d后開展手術治療操作;對病患做全麻處理,患肢前行外側切口,內窺鏡需置入切口內部,確保動力系統能夠處理阻擋視野的所有物質;觀察病患半月板的前后、較差韌帶及軟骨部位,看是否存在著卡壓貨損壞情況;無菌化妝臺下對病患骨折端做復位處理,清除患處所有衣物;而后,取0.25%濃度復方氯霉素的地塞米松紗條,給予病患引流處理;借助無菌棉墊包扎患出,每間隔2d換藥1次,一直到傷口逐漸愈合。
(1)對比兩組病患的各項臨床指標評分情況。
(2)對比兩組病患的臨床療效指標評分情況。
本次實驗所用系統軟件為專業的SPSS20.0統計學系統軟件。資料計數檢驗分析法為χ2,計量資料檢驗計算法為t值檢驗法。若P<0.05,則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的差異性。
通過對兩組的數據做出對比可以得出,相對于參照組,干預組病患在換藥次數、傷口的愈合情況評分、術中的出血量各項臨床指標上,均略占一定臨床優勢,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差異性,P<0.05,見表。
表1 兩組病患的各項臨床指標評分情況(±s)

表1 兩組病患的各項臨床指標評分情況(±s)
注:與參照組相比,*P<0.05.
組別n換藥次數傷口的愈合情況(s)術中的出血量(ml)干預組4012.1±0.6*18.8±0.6*268.2±53.5*參照組4029.2±0.834.7±0.9710.4±180.3 t 2.0473.2515.305 P<0.05<0.05<0.05
通過對兩組數據做出對比可以得出,干預組病患的臨床療效結果:無效1(2.50)例,顯效17(42.50)例,有效22(55.00)例,總有效率97.5%;參照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無效4(10.00)例,顯效12(30.00)例,有效24(60.00)例,總有效率90%。由此足以表明,相比較參照組,干預組病患的臨床療效高于參照組,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差異性,P<0.05。
微創技術,具有著少出血量、創傷小、術后恢復時間較短等技術優勢[1-3]。故被創設骨科的臨床治療工作中所廣泛應用,深受廣大臨床醫師及病患所青睞[3]。通過本次臨床觀察及研究后發現,與為常規技術治療路徑相比,采取微創技術治療路徑一組病患,其在換藥次數、傷口的愈合情況、術中的出血量各項臨床指標,臨床療效指標評分上,高于參照組。對于創傷骨科的臨床治療工作來說,微創技術治療路徑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