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英
(邳州市婦幼保健院 江蘇 徐州 221300)
產后出血作為一種常見的臨床并發癥,是造成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據醫學調查顯示,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包括產科出血、妊娠高血壓、羊水栓塞、妊娠合并肝臟疾病,其中產后出血在產科中最為常見[1]。為了進一步探究護理干預對預防陰道分娩產婦產后出血的影響,我院開展此項研究。現報道如下:
從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陰道分娩產婦中隨機抽取4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其就診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研究組中的24例產婦,年齡在22~4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6.2±2.1)歲;孕周在37~42周之間,平均孕周為(38.1±1.1)周。參照組中的24例產婦,年齡在21~4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4±2.2)歲;孕周在38~42周之間,平均孕周為(37.9±1.4)周。對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實施分析,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是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做好各項產前檢查和并發癥預防。研究組在上述操作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主要包括:(1)產前護理:產前由醫護人員對產婦的身體狀況進行全面評估,并給產婦講解陰道分娩的流程、并發癥以及注意事項,并及時解答產婦的疑問;對于分娩壓力過大的產婦,由護理人員及時給予安慰與溝通,消除其負面情緒;對于體質較差的產婦,對其進行飲食指導,加強其營養補充,以增加分娩時的體力。(2)產中護理:協助產婦排空膀胱,在生產過程中,密切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指導患者正確用力;并注意保護患者的會陰部位,防止出現軟產道損傷。同時,對于產程時間較長的產婦,采取胎頭吸引、會陰側切等助產方式幫助產婦生產,以免發生胎死腹中等不良事件;合理使用縮宮素,以便促進子宮收縮,并預防宮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2]。(3)產后護理:產后6小時,密切監護產婦的體征,觀察其膀胱充盈、宮底高度以及子宮收縮情況;定時測量產婦陰道出血量,對于產后出血量較多者,及時明確其出血原因并給予對癥處理;向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知識,使產婦學會正確的哺乳姿勢;并鼓勵產婦早期下床活動,加強蛋白質、纖維食物的攝入量[3]。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參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產后出血量顯著少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產后出血量比較(±s,ml)

表1 產后出血量比較(±s,ml)
組別例數產后2h出血量產后24h出血量研究組2485.78±7.58125.69±13.45參照組24140.11±12.34239.21±14.82 P 18.378627.7880 t 0.00000.0000
與參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VAS評分顯豬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產婦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例數VAS評分研究組245.78±1.58參照組248.11±1.34 P 5.5097 t 0.0000
與參照組相比,研究組產婦的并發癥發生率(8.33%)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一般而言,產后出血是指產后24小時內陰道分娩的產婦陰道出血量超過500ml以上的,產后出血是造成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4]。臨床醫生認為,采取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預防產后大出血的發生。因此,加強對產婦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參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產后2h、產后24h出血量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VAS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且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8.33%)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以上數據說明,通過對產婦實施產前、產中、產后等一系列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預防產婦的產后出血情況,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對陰道分娩產婦實施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產婦的產婦出血情況,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臨床應用價值較高。